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说:"父母在,不远游!"到了清代《弟子规》里,还给我们晚辈定了行为准则:"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出必告,反必面。"意思是父母喊你呢,你必须马上答应,父母叫你去做的事,你绝对不能犯懒不做;出门去哪里,必须要告诉父母,回家后必须马上面见父母,把出去的情况一五一十地汇报一下。当然,温情脉脉的唐诗里也说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这么多先人贤人诗人的谆谆教诲之前站出来吐父母的槽,似乎有些冒天  相似文献   

2.
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关于"孝"的问题,《朱子治家格言》中早就有"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才,薄父母,不成人子"等告诫,《弟子规》中也提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以及"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有道是,"百善孝为先"。  相似文献   

3.
王云建 《教育》2006,(4):38-40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冬则温 夏则清 晨则省 昏则定……”  相似文献   

4.
正记得有一次,我正在看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西游记》,这时正播着孙悟空大闹天空的热闹场面,我看了真是大快人心……突然妈妈让我给她洗澡,我听了,立马不假思索地回答:"妈,没功夫,没看见我正忙着看电视呢吗!"说完后,我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了《弟子规》的内容:"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突然想到:"上  相似文献   

5.
孝敬父母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说的就是做人首先要懂得孝敬父母。古训朗读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增广贤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古训释义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无论我们读多少经典,"孝义"二字都要排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6.
<正>"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爸爸妈妈,当我读到这几句话时,感到了无地自容。突然有了好多话涌向心头。想要对你们诉说,可是我什么也不能说,一说就是一次撕心的痛。当别的孩子因成绩不理想而被迫南下打工时,成绩并不突出的我还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没能如愿考上重点高中时,我以为我与学业再也无缘了,你们却表现得极为平静,似乎没有丝毫责怪之意,反而鼓励我,让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  相似文献   

7.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随着一声声稚嫩的童声从广播中传来,记者越过校门,踏入了北京市西城区玉桃园小学校园内。前来迎接记者的张洁校长笑着说这是学生们在诵读《弟子规》。小学生在广播中一字一句地朗诵《弟子规》的情形,记者是头一次听到,但对于玉桃园小学  相似文献   

8.
阮旭日 《广西教育》2012,(44):17-18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6月20日,在河池市2012年“传承文明、铭记感恩”端午节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上,孩子们一声声稚嫩而清澈的诵读声在活动承办地——河池市金城区第七小学(以下简称七小)校园里响起。  相似文献   

9.
《少年读者》2008,(7):18-18
①父母呼 应勿缓 爸爸妈妈叫我们时,应该马上答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  相似文献   

10.
据中新网消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2月25日,四川犍为文庙内传出朗朗诵读声。当地1400余名小学生在文庙解惑堂前齐声背诵《弟子规》全文。犍为县文管所所长兼犍为文庙博物馆馆长郑克成称,举办集体诵经活动,旨在弘扬国学文化。据知情人士透露,从燎台一直排到大成殿门外,到处都站满了衣着讲究的小学生。弟子规,  相似文献   

11.
正大写意花鸟画的"大"字,我认为它包容很多,并非单纯的笔头大、墨块大就叫大写意,那样就太片面了。这个"大"字,讲的应该是大的境界、大的开合、大的气势、大的心胸和大家风范。大写意花鸟画要宁直勿曲、宁方勿圆、宁涩勿滑、宁粗勿细、宁黑勿淡、宁整勿碎、宁厚勿薄、宁长勿短、宁稚拙勿草率、宁单纯勿繁琐,宁可画面上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也不要追求笔  相似文献   

12.
<论语.雍也>"虽欲勿用"句中的"勿"字原为"物"."物"字本义指杀牲牛,引申指杀牲,又引申指供宰杀的牺牲,后来再作引中,泛指万物.<论语>"虽欲物用"原句所用的是"物"的第二次引申义,指供宰杀的牺牲."勿"本义为屠杀,后来音近假借为否定副词.<论语>在流传中."物"同声假借为"勿",后世误将"勿"作本字流传.  相似文献   

13.
原文: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译文:擅即擅自,亏指缺陷、不完美,苟是假使。事情即使很小,也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禀告父母,假如任意而为,就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东西即使  相似文献   

14.
本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在安全、学习、心理和品行四个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问题并不突出。从本质上讲,留守儿童问题并非由父母外出务工而直接造成,因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勿将留守儿童标签化为"问题儿童"。当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当引起重视,政府、学校老师、家长,乃至全社会都应参与进来共同解决。  相似文献   

15.
弟子规     
李毓秀 《中国德育》2006,1(2):F0003-F0003
〔总叙〕弟子规圣人训〔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昏则定出必告苟私藏亲心伤孝何难亲憎我亲有疾药先尝如事生〔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幼者后长呼人长无言退恭立声要低低不闻[谨]朝起早夜眠迟俱紧切置官服食适可勿过则勿跋倚勿箕踞事勿忙忙多错声必扬人问谁后有急借不难[信]凡出言信为先切戒之见未真勿急疾勿模糊即内省有则改闻过怒闻誉乐名为恶过能改〔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非言大己有能人不安勿话扰即是恶疾之甚将加人先问己慈而宽势服人〔亲人〕同是人类不齐过日少不亲仁〔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信皆要方读此就人问求确义有定处读看毕勿自暴勿…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2015,(25)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随着暑假的到来,继钢琴、奥数、绘画后,国学成为当今不少家长为孩子报名的热门课程.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催生了更多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不少专家学者呼吁设立“国学”一级学科,“国学进课堂”活动也在中国各地展开.在这种国学热潮下,国学书院、国学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让孩子的暑假与《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相伴,成为不少中国家长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小学阶段是人的品德、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强.这个时期是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将品德教育与国学经典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养成具有深远的意义.那么,如何在国学经典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呢? 一、诵读经典,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从经典诵读教育的特点来看,它融于日常生活之中,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如《弟子规》中的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就是教育孩子要尊敬长辈.古代这种为人处世的原则和道理与现代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相吻合.诵读经典,可以让小学生系统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8.
学生的自然成长既需要我们具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平和理性,也需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定豁达,更需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静,真正做到"勿傲、勿暴、勿怠,宜和、宜静、宜庄","本真、唯美、超然","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  相似文献   

19.
毋与勿     
"毋"音wu,"勿"音wu。两个词都是副词,表示禁止或劝阻,相当于"不要"。但是,"毋"多用于书面语,如"请毋妄言、宁缺毋滥";"勿"既用于书面语也用于口语,如"切勿倒置、请勿胡言乱语"。用在标牌上或仓库、房门上的禁止语或劝阻时一般用"勿",如"请勿攀摘花木、请勿吸烟、请勿入内、非请勿入"。另外,它们的搭配不同,用"毋"组  相似文献   

20.
"控朔漠,屏麓京,上谷古城风沙凛冽,寒暑育奇英 丈泽尤芒胡马迹,长城岂便阻春风. 勿自暴自弃,勿固步自封,光我民族志要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