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鲁迅小说是具有永久魅力的艺术精品。本文着眼于鲁迅小说中人物的悲剧结局,从“死”与“半死”两种状态入手,探讨这种处理方式的艺术性与深刻性,希望能以此略窥鲁迅小说艺术之精髓。  相似文献   

2.
她以她的姿态绽放——论林徽因小说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剧意识是林徽因小说共通的特征,追根溯源,这不仅和她个人破碎的童年记忆有关,还受到集体记忆,即西方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影响。她的小说深刻展现了人物背后的社会悲剧和人物自身的命运悲剧这两种悲剧形态,并善于运用纷繁的意象营造一种感伤氛围,增强人物的悲剧色彩,从而使文本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更多的时候表现为非对抗性,具有舒缓的性质与状态。应该看到生活中大智大勇、大善大美的英雄遭受毁灭的悲剧,也应该看到不公平、不合理、不理想、不完美带给普通人的摧残、打击与伤害,这或许是更普通的“平常的”悲剧。在“伤痕小说”、“反思小说”等小说思潮中出现的众多的“被污辱与被损害者”、“无辜者”的悲剧形象,在冲突的性质、美感特征、价值形态等方面都同“十七年”文学中和新时期文学初期出现的悲剧英雄标示出明显的不同。“被污辱与被损害的人”是当代中国特殊的政治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批特殊的形象群体。他们不仅在性格特征上自有相似性,而且在美感形态上也自成一体而且独具特征。  相似文献   

4.
老舍的生命悲剧意识是在宣传生命悲剧的东西方哲学和宗教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其文学形态主要体现为类似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的创作。其生命悲剧意识不仅是丰富系统的,并且也是深刻独到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戏曲、小说中所描写的悲剧,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我国古代戏曲中的悲剧结局形式主要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纯粹”的悲剧;一种是“双重式”的结局方式.我国古代小说中所表现出的英雄悲剧精神,以及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世情小说”中所表现的巨大的震撼力量,有其特殊的审美价值.它所表现出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国古典悲剧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伦理道德与启蒙思想中的个性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以一种特殊的形态整合,共同建构了孙犁的人格与价值系统,表现在其小说的悲剧意识中,一方面是暗合了鲁迅等新文学先驱在“人的发现”的过程中对悲剧意识的开掘,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传统诗学中悲剧精神的伦理批判本质的继承。尤其是晚年对传统思想的回归,使其小说在呈现出富有抗争精神的同时也显示出一种寻求和谐的优美特质。  相似文献   

7.
老舍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 ,他的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充满着浓重的悲剧色彩 ,由于他在不同的时期所具有的悲剧意识的不同 ,他的小说在不同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即初创期的感叹命运、感叹人生 ,探索期的感时伤世、忧国忧民 ,成熟期的批判文化、批判社会 ,沉寂与爆发期的反思民族、反思历史。  相似文献   

8.
老舍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他的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充满着浓重的悲剧色彩,由于他在不同的时期所具有的悲剧意识的不同,他的小说在不同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即初创期的感叹命运、感叹人生,探索期的感时伤世、忧国忧民,成熟期的批判文化、批判社会,沉寂与爆发期的反思民族、反思历史。  相似文献   

9.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描写“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小说.以一出在“无爱的人间死灭”的爱情悲剧,探索妇女解放道路,探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路。《伤逝》的悲剧意义在于个人、社会和追求三个层面:以一个梦醒者的反思,忠告个性主义不能使青年驶达幸福的彼岸;对封建传统势力毁灭五四青年自由幸福的罪行进行了严峻的批判,揭示悲剧意义的根源;奋斗者“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寄托着鲁迅的希冀。  相似文献   

10.
哈代悲剧小说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代是十九世纪末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他以其创造性的“环境与性格小说”丰富了悲剧美学 ,他笔下的人物大多以其震撼人心灵的悲剧显示出不同的美学品格。本文以哈代悲剧小说中不同的主人公为例 ,探讨哈代悲剧小说的美学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社会悲剧与"人"的现代反抗精神、性格悲剧与人格理想的可能限度和命运悲剧与"自由意志"对生命的有效实现三个方面重新诠释了<白鹿原>的悲剧美学及其内涵,挖掘了这种悲剧意识对于茅盾文学奖、对于当代文学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2.
《人生》的魅力:悲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遥的《人生》通过丽个主人公写了两类悲剧,一类是在高加林身上体现的人生奋斗的悲剧,一类是巧珍身上体现的爱情悲剧。两者都带有宿命色彩,但前者更带有社会陛,而后者更富有人情味,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出身农民的作家路遥对于生活的悲剧感,同时满足了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或有底层生活经验的读者对悲情艺术的期待。  相似文献   

13.
悲剧精神是悲剧艺术的精髓。“五四”运动使中国作家第一次从整体上具有了悲剧意识,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悲剧精神。中国现代文学的悲剧精神,经鲁迅奠基,又由茅盾、巴金、曹禺、沈从文、路翎等现代作家继承、发展、光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性,由“为人生”到重神性,再到张扬民族性,在变奏中不断演进,并始终表现出顽强不屈的抗争意志。  相似文献   

14.
1924—1926年里,鲁迅创作了《彷徨》、《野草》、《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及《坟》中的部分作品。三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呈现的精神面貌殊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文体要求外,更是作家主体复杂心理构成的表征。在原有心理基石和现实生存“场”的酿造下,悲剧意识和自我意识是这个时期鲁迅创作心理构成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身份的迷失与寻求--试论张爱玲与鲁迅小说中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兰周 《天中学刊》2002,17(6):54-58
20年代,鲁迅开启了改造民族文化心理的伟大工程,40年代,张爱玲继承并发展这一伟业:1.通过固守传统者身份的迷失,鲁迅反映传统文化吃人的角度主要是从社会-外向视角,而张爱玲立足社会,又集中在家庭-内向视角,从“外人”帮吃,到“内人”帮吃反映得更为深刻;2.鲁迅笔下的人物仅是被吃,而在张爱玲笔下不但被吃,而且还自吃、吃人,张继续关注女性并进一步推出女权主义;3.鲁迅、张爱玲都表现传统文化“恶”与西方文化“恶”合流之后更具有吃人性,但张爱玲把封建社会逐渐被资本主义打败这一过程表达出来;4.张爱玲与鲁迅都关注小人物悲剧,但张爱玲从鲁迅的横截面、单一悲剧发展到丰富的生活、多重悲剧,并深刻地发掘了人性。这在文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悲剧可分为广义的悲剧和狭义的悲剧 ,《史记》中的悲剧性散文属于广义悲剧的范畴  相似文献   

17.
关于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的主题,历来都有不少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为性格悲剧说,一为命运悲剧说。本文则试图从社会悲剧的角度来重新解读此文,深入挖掘作者的社会批判意识,以期为读者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重复不仅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现象,而且是悲剧的重要特征。约瑟夫·康拉德的多部小说在情节方面具有明显的重复现象,这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首先,康拉德的小说主人公在犯错之后。往往不思悔改,而是执迷不悟地重复同样的错误,从而导致个体的悲剧。其次,在康拉德的每一部小说中,总有一些人,或同时、或相继地重复同样的错误,从而导致群体的悲剧。康拉德正是利用重复手段,揭示了悲剧的普遍性和永恒性。同时,康拉德通过小说情节和人物语言提出,懂得放弃是唯一的解救途径。  相似文献   

19.
鲁迅悲剧的人生观与文学观有密切联系,本文在此基础上就鲁迅关于悲剧经典命题的深层意蕴——对生命悲剧的探求与抗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乔致庸、江雪瑛、陆玉菡三人的人生悲剧的历史成因———封建社会宗法等级压迫下逼得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为出发点,指向构成全书思想支柱和伦理价值核心的、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形成并发挥作用的儒家思想,展现乔、陆、江三家儿女情感纠葛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