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对知性论道德教育范式的批判与超越中,我国学校德育新范式的建构形成了不同的路向选择.重塑道德知识观和生活育德观,探索当下德育范式建构的新动向,以"知情型--生活化--整体性"德育新范式回归道德教育之本真是指引德育理论与实践,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生活德育论在我国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原因,它对知性德育目标理想化和德育内容教条化进行了长期的批判.生活德育论的提出,对重建道德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未来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但生活德育论也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论的作用,辩证统一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准确把握它们的优势和不足,将二者从德育目标的点、德育内容的线以及德育过程的面进行融合,尝试提出知性德育与生活德育融通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的理论视角,结合体育的实践性特征,探讨体育课的生活德育价值。体育教学是一种实践态度,体育培养的德性与日常生活的天然孕育所形成的德性是同一的德性,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完整生命表现。体育课堂是在知性洪流侵吞下适合进行道德教育的一块宝地,依托体育情景可以创设一个生活德育的实践阵地,使德育之花在体育生活中扎根、发芽、生长。  相似文献   

4.
现代高校德育模式主要以知识化、思维化的知性德育为主。知性德育发源于西方理性主义传统,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科学主义思潮的推进而逐渐形成,并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现代德育潮流。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单一的知性德育培养模式逐渐暴露了种种弊端。"知行互动"的高校德育模式的构建探索旨在从根本上解决知性德育模式下"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的问题,既能继承知性德育的优点,又能超越知性德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的理论视角,结合体育的实践性特征,探讨体育课的"生活德育"价值.体育教学是一种"实践态度",体育培养的德性与日常生活的天然孕育所形成的德性是同一的德性,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完整生命表现.体育课堂是在知性洪流侵吞下适合进行道德教育的一块"宝地",依托体育情景可以创设一个"生活德育"的实践阵地,使德育之花在体育生活中扎根、发芽、生长.  相似文献   

6.
德育生活化是对传统知性德育的创新与拓展,意味着德育从偏重理论和知识教育环节向实践与生活环节的理性回归;在完成德育活动中大学生主体建构的同时,体现高校德育在生活中的政治性、人文性与和谐性;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网络工具、学生自治组织、社会实践等载体的作用;注意德育生活化方法的综合运用,切实提升德育生活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实践教学是回归生活世界原点,在教学中于应然与实然两个层面上实现传统知性德育模式转型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基于生活德育理念的实践教学既是对主客二分"物化"思维模式的超越,也是对以教师为单一主体的"说教式"、"灌输式"理论教学方法的扬弃,更是对知性德育"无人"德育目标的有力矫正。它的大力实施,必将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德育功效。  相似文献   

8.
生活德育所猛烈批判的知性德育是且只能是实然的知性德育,而非本然的知性德育。道德有两种形态,相应地,道德教育也包括品德教育(或道德规范教育)和知性德育两种,后者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是德育家的理想追求。当代西方的知性德育偏重于形式与能力,忽视了科学的道德知识、道德真理等实质内容。只有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才最有可能获得科学的道德知识、道德真理。知性德育的直接目的不是培养"有道德的人",而是培养真正"懂道德的人"。当前,我国学生在道德方面的"知行分离"现象在于其"知"非"真知"。真正"懂道德的人"必然会经常作出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德育生活化与生活德育化的概念,阐述了德育生活化的理念是对知性德育的超越.德育生活化要使道德教育高于生活,注重把握道德生活的整体性,突出终身德育的理念;在实践中要构建生活德育化的机制,拓展生活德育化的内容,完善生活德育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了德育生活化与生活德育化的概念,阐述了德育生活化的理念是对知性德育的超越,德育生活化要使道德教育高于生活,注重把握道德生活的整体性,突出终身德育的理念;在实践中要构建生活德育化的机制,拓展生活德育化的内容,完善生活德育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德性生活是指物质生活和意义生活在不同人的生活中含量不同地实存着,彼此内在地对立统一,形成一定的张力并表现为统一的个体生活。根据德性生活理念,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将德性生活分解为知性德育、活动德育和生活德育三大板块。三大德育模块在实践的操作中即相对独立,在教育的整合中又相得益彰,知性德育模块注重培养学生道德认知,强调理性思考与思想深处的认知。活动德育模块侧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突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生活德育模块主要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强调在有秩序的生活中,自主建构德性生活。  相似文献   

12.
“知情型-生活化-整体性”德育新范式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学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的传统知性论道德教育对我国学校德育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知情型-生活化-整体性”德育范式以道德知识和生活育德的新建构为基础,以在实践中整合为途径,通过“知、博、意、行”的融合和德育整体性作用的发挥,促进道德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生成,实现对人的整体性塑造。  相似文献   

13.
德育的实效是在体验中发生的。德育基地是学生道德实践与活动体验的场所。把区域德育基地资源整合起来,并与学校德育活动衔接,使学校德育过程体现出系列性、专业性、特色性与制度性。奉化市通过"全面推进、典型培育与特色打造"的德育基地链操作思路和"主题化设计、模块化操作和自主化实践"的活动模式,促进了学校德育特色化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对科学的迷信与崇拜在思想领域也有明显的反映,如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对现代教育与现代德育的影响首先在于对其人性论的改造,使人性“缩水”为理性和知性;其次是科技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支配地位的获得;最后也是最深刻的影响在于现代教育深层的教育价值取向的知性化。几个方面影响的综合,就是现代教育、尤其是现代德育的知性化。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期,我国德育改革要实现从"物性化德育"到"人性化德育"的转变,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受关系向共生关系的转变;要形成完整的内容体系,回归生活世界;要使学校德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校德育、社会德育与家庭德育相结合,使生活德育与情景德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起源于生活的德育在学校制度产生以后逐渐分化,出现了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的分离,形成了德育理论的多样化、德育实践的一元化现象,导致了当代学校德育存在知识化与课程化、理想化与专门化、工具化与功利化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德育实效的基本对策是使德育回归社会生活,把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净化德育环境,加强体验内化.  相似文献   

17.
生活德育在超越知性德育的同时自身也陷入了理论误区.由于缺乏对日常生活的价值学梳理,没有厘清生活世界理论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差异,使得生活德育论把具有非反思性特质的日常生活也当作意义世界加以回归,这非但不能促进反而阻碍了学生的道德成长.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入手重构生活德育,需要更多关注学生的非日常生活.为此,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参与公共生活,自觉帮助学生建构制度生活.  相似文献   

18.
起源于生活的德育在学校制度产生以后逐渐分化,出现了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的分离,形成了德育理论的多样化、德育实践的一元化现象,导致了当代学校德育存在知识化与课程化、理想化与专门化、工具化与功利化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德育实效的基本对策是使德育回归社会生活,把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净化德育环境,加强体验内化。  相似文献   

19.
道德的社会历史与个人成长历程的审视启迪我们,德育起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必需。而目前的德育实践是一种丢弃了生活精神的知性德育、科学德育,致使学校德育陷入困境。回归生活的德育是整体性、体验性、终身性、开放性的实践性德育,它不仅是当前学校德育摆脱困境的出路所在,更代表了德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德育研究主题呈现出:从对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反思与寻根情结的启动,到德育原理学科建设形成的三个高潮,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与德育关系的探讨,到德育地位与功能的探索,再到国外德育思想的引进与系统研究和比较研究、德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对德育实效、主体性德育、生活德育、公民道德教育等热点问题的关照以及对德育制度的建设等嬗变轨迹过程。形成了德育研究逐步摆脱政治的附庸,走向科学化、人本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传统德育思想研究的现代化,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中国化;德育目标由精英教育向公民道德教育转化;德育模式由知性德育模式走向知性与生活相结合的德育模式和德育方法由灌输走向对话、选择与建构等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