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丽新世纪     
禾丰 《神州学人》2000,(12):18-19
本期,我们已经用较大的篇幅向读者记录了中国百年留学的“全景”,现在,让我们把镜头微缩,回顾一下在2000年这特殊的一年里中国在留学工作中所创造的“亮点”。 之所以言之“特殊”,不仅因为2000年是中国的龙年,国人在龙年里取得了龙腾虎跃般的发展,还因为当初很多人在2000年到底是不是新世纪的问题上争论得不可开交。最后终于有了定论:2000年仍属于20世纪。然而不可否认的是,20世纪的2000年已经让人们欣喜地看到了21世纪那灿烂的曙光。 留学这片沃土自然也被这一曙光映照得格外美丽。早已在这片沃土上长成的参天大树仍旧不断地繁枝…  相似文献   

2.
薛涌 《大学时代》2006,(1):44-45
“海龟”变“海带”,这两年已经成了媒体的俗语。大量海外留学的学生,特别是留美学生出去辛辛苦苦闯荡一番,回来本来指望鲤鱼跳龙门、身价百倍,想不到连工作也找不到,只好待业,有心里不平衡者,抱怨国内不识人才,希望能够得到特殊待遇。  相似文献   

3.
如今中国留学市场的火爆已经不容置疑,留学的两端连接着“升学”与“就业”。 “升学”与“就业”都是当今中国人相当重视的问题,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对矛盾。文凭在今天的社会起到的是求职敲门砖的作用,只有拿到含金量高的文凭才能找到好工作:而一旦人们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时,也会把再次接受教育作为改变人生轨迹的杠杆。但是盲目选择留学,选择错了国家及留学方向,不但会损失了金钱和时间,更是对人生前途的一大浪费。本期的留学话题将帮你锁定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徐妍 《神州学人》2004,(4):10-14
“留学”带给我们这个社会的影响和效益已不言而喻。面对留学回国人员和留学回国工作给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记者曾搜肠刮肚也想不出太好的语句来概括,便试图用“留学无处不在”来形容在如今的中国,”留学”所渗透的领域和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留学回国事务“归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底,羊城广州。五年前就已诞生并渐成气候的、一年一度的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因为主办单位之一的国家教育部推出旨在鼓励留学人员为西部服务的“西部专场”,而愈加受到海内外媒体和各界人士的关注。在给予“西部专场”浓墨重彩之时,各家媒体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刚刚发生不久的“背景资料”:为加大留学回国工作力度,教育部成立了专门的“留学回国工作办公室”。虽然成立正式的“留学回国工作办公室”早在2002年的9、10月间即已开始酝酿,但该办公室真正开始独立办公运转,也就是在“西部专场”前一周左右的时间。客观…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的留学教育事业经历了正式恢复对外派遣出国留学人员,逐步扩大公费出国人员规模、打开自费出国留学大门等几个阶段。据统计,目前我国向海外派出的32万留学人员中,已经学成回国、仍在海外就读、学成后留在海外工作的各占三分之一。本文结合作者近年来对我国人才外流、回归与使用问题研究的体会,对当前我国留学教育工作中尚有争议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希望有助于进一步的研究。所谓“为国服务”,是我国有关部门于1992年提出的一个新的留学工作指导思想。开始主要是针对一些因为各种原因暂不准备回国的我国留学人…  相似文献   

7.
目前,职业院校的“双困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心、院校担心、家长揪心的社会问题,对职业院校“双困生”的解困已经成了教育工作者值得重视和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产生“双困生”的原因;“双困生”解困的办法:经济解困、心理扶贫;做好解困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你为什么要来这里留学呢?”对于许多有留学经历的人来说,这几乎已成了留学学校、寄宿家庭和当地的朋友们必问的问题。“因为喜欢这个国家。”“因为想到这里来看看。”“因为想了解这个国家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徐妍 《神州学人》2003,(9):15-16
因为SARS,今年上半年,有些应该开展的事情可能没有开展或延迟,有些已经开展的事情也淡出人们的视线或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或兴趣。其实,“SARS无情人有情”,“两手都要抓”,许多事情悄然之中依然如故地进行着。教育部国际司留学回国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回国办”)从年初挂牌起,有了“第一回合”的“初显成效”(参见本刊今年第4期),其以动员留学人员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为重点的各项事务始终成“现在进行时”。记者在近日走访中了解到,通过“回国办”的“桥梁作用”,留学人员服务西部一路“通途”,到西部任职、挂职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相似文献   

10.
出国留学工作是高等院校师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院校培养高层次青年骨干教师的重要途径。地处东北边陲的东北林业大学本着“用感情吸引人,用事业留住人”的工作原则,在抓好留学人员的派出、留学人员国外管理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着重抓好留学的后期管理,即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后的安置工作,创造了一个用事业来吸引留学回国人员的良好环境。其做法既不超前,也不唯一,但值得推荐,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熟悉教育情况的人都知道,那些“重点校” (或称“示范校” )情况好就好在实现了“良性循环”:因为社会声誉好,生源也就好;生源好,学生整齐,教师教起来就“顺心”、“顺手”,因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也就容易提高……。那些“基础薄弱校”则往往是“恶性循环”:因为社会声誉差,生源也就差;生源不好,教师教起来就费劲,各项工作难于开展;好学生、好教师也就难于留住,反过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   实践证明,那些已经形成“良性循环”的“重点校”、“示范校”和一些群众称之为“准重点”的已初步形成“良性循环”的学校和其地…  相似文献   

12.
家有老外婆     
外婆已经很老很老了,外婆的爱也很老很老了,老得我“啃”不动了。我在背后说外婆是“鸡肋”,老妈知道了,拎着我的耳朵叫我到外婆那里道歉,外婆笑成了一颗大干枣:“外婆老了,老得只剩下骨头,棒棒最爱啃‘乡下人’鸡骨头,棒棒不忘本,外婆这几年心血没白费呢。”嘿,外婆真是酷毙了,“乡巴佬”搞成“乡下人”,老妈都忍俊不禁了。我是外婆从小带大的,所以她总爱在我同学面前臭我,在我吹牛最起劲的时候(我奇怪外婆平时是不是真的耳背),蠕动着缺牙扁嘴说我光屁股时的傻事,唠叨完了就催促:“快点做作业,牛皮吹爆了,以后咋考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简称“东方国际”)作为首批经教育部和公安部批准,可跨省市开展自费出国留学服务的国家级权威机构,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直接领导下,以“服务社会、培养人才”为工作宗旨,同时遵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和专业化运作,在工作实践中,为留学项目的运作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规程。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副主任颜永平曾任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一秘、留学生管理组组长,堪称深谙法国教育的专家,他对法国留学生教育进行了剖析,并向我们介绍了东方国际如何帮助众多学子实现留学求知之梦。  相似文献   

14.
徐敏珍 《海外求学》2004,(21):40-41
通常谈起留学,很少有人会想到马来西亚。人们普遍认为:既然留学,就要去一个发达的国家,而且最好要上名校。殊不知,如果要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对申请者本人及其家庭条件的要求相对就会很高。马来西亚为你搭建了通向最终目标的一块“跳板”:素有“中转站”的美誉。“小国也可成就大业”,这是一家马来西亚高校在招生时针对中国学生的宣传口号。尽管如此你也许仍在暗自思忖:留学马来西亚,值得吗?  相似文献   

15.
海静 《教书育人》2005,(9):60-60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日:“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相似文献   

16.
参加工作已经两年了,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在外语、专业技能方面力不从心,工作中更是免不了几分尴尬。出于害怕被社会淘汰和能够更快踏上日后的“金光大道“,我决定自费去英国留学。也许有人要问,在众多的留学国家我为什么偏偏选中了  相似文献   

17.
一、大学生触网心理透视 1.从众心理。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精彩的网络世界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在走进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大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今天你e了没有?”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口头禅,上网“冲浪”是他们的“新宠”。因为“同学都上网,所以我也要上网,否则就是落伍,  相似文献   

18.
家有老外婆     
外婆已经很老很老了,外婆的爱也很老很老了,老得我“啃”不动了。我在背后说外婆是“鸡肋”,老妈知道了,拎着我的耳朵叫我到外婆那里道歉,外婆笑成了一颗大干枣:“外婆老了,老得只剩下骨头,棒棒最爱啃‘乡下人’鸡骨头,棒棒不忘本,外婆这几年心血没白费呢。”嘿,外婆真是酷毙了,“乡巴佬”搞成“乡下人”,老妈都忍俊不禁了。  相似文献   

19.
河南留学工作高潮渐起●王焕现科教兴国,关键在人才。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留学人员成为举国关注的人才群体。正因为此,近些年来,国内许多省、市、区结合当地的需要,频频向留学人员发出热情的信息。在这些地方中,河南结合其“科教兴省”,留学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20.
《青年教师》2007,(3):46-47
“海归”变“海带”,这两年已经成了媒体的俗语。大量海外留学的学生,特别是留美学生,出去辛辛苦苦闯荡一番,回来本来指望鲤鱼跳龙门身价百倍,想不到连工作也找不到,只好待业。有心理不平衡者,抱怨国内不识人才,希望能够得到特殊待遇。其实,哪里仅仅是国内“不识人才”。最近读《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导,许多外国企业也更看重国内土生土长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