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安徽省居民“泛长三角意识”情况的问卷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合作需要一种观念认同,区域文化认同是安徽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与分工的一个重要因素。安徽地区的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因年龄、地域、文化程度、职业和收入的不同,对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知晓情况、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认识、看法及建议等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在调查分析基础上,对安徽参与泛三角区域合作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2.
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安徽才能发挥自己比较优势,这也是长三角地区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推进泛长三角产业互动合作,要建立多层次合作机制与平台,设立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研究机构,搭建统一、快捷、方便的信息共享平台;实施分类指导、兵团作战战略,培育协同作战能力;突出安徽优势,提升资源和产业的品位,科学制定产业互动合作与发展规划,着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对接环境。  相似文献   

3.
区域文化认同的建构将有利于区域合作的推进,从文化认同视角探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基础与阻力是对区域一体化发展进行更深层次把握的需要。安徽与长三角地区亦已具备的"归属性"、"回应性"、"功能性"文化认同是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基础,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行政区利益认同的阻碍,地域文化观念等差异的存在又是区域文化认同构建方面所面临的困境,也是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中的阻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结合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特点,从对泛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状态的实证研究入手,深入地探讨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关系的协调发展及利益调节机制、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及保障机制、区域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及互动机制、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及生态补偿机制、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的动态协调及流动讥制、泛长三角与区域外部关系的协调发展及合作机制等问题,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相似文献   

5.
“泛长三角”概念的提出和“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问题,是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过程,本课题研究从“泛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建设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分析中得出:安徽参与共建“泛长三角”一体化区域,自身发展道路的选择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无疑是实现“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的前提条件,安徽可以分三个阶段来逐步融入“泛长三角”,当然,区域经济合作成功的关键还在于参与各方能够达成共识,通过政府引导最终形成一个超行政区域的“市场+制度”形式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6.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是我市适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促进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举措,因此,研究我市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现状,找准统筹城乡发展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参与长三角分工合作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一个重点,既能加快安徽的发展,又可以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就皖江示范区与长三角协调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皖江城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经验、皖江城市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未来目标和合作机制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徐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朱舜、高丽娜等著<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经济创新发展>已由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栋生研究员为该书作序.该成果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一体化与区域合作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区域合作机制的构建也在逐步形成。但从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现状看,长三角区域合作中缺乏合作的制度框架和一套功能性的区域组织机构,缺乏统一的战略发展规划和一致性的区域合作规则。因此,应通过制度创新、建立跨行政区的协调管理机构、构建区域合作战略发展规划和合作规则,以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泛长三角地区2003-2011年行业部门从业人员数据为研究基础,借助信息论中的信息熵和区域经济学中的区位商原理,分析了泛长三角地区行业就业结构的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区间内,泛长三角地区行业就业结构信息熵呈波动下降趋势并趋于稳定,行业就业人口分布集中有序,工业、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行业。空间维度上,2010年泛长三角地区行业就业结构信息熵大体由内陆向沿海呈阶梯状递减的趋势分布。信息熵低的城市,其工业和服务业区位商都大于1,具有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1.
红河边疆民族地区政府国际经济合作职能定位有着重大意义。定位的重要理论依据是新边疆治理理论。定位的现实依据是党的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政策、党的对外开放战略及红河地区在当前战略体系中的地位。定位的最基本原则是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和稳定,要符合长期战略需要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定位的主要方向包括了角色功能定位方向和思维定位方向。针对现存问题,实现定位思路的主要举措是加强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和口岸设施建设,加强合作优势的内部培育,加强政策拓展和领导。文章强调了要解放思想,明确以"合作促合作"和"以合作促稳定"的思路,积极实施"以开放促发展"和"以发展促开放"的互动机制的培育和利用。  相似文献   

12.
课题组内部分工合作的成败得失,对一个科研计划项目的完成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其重要性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了课题组内部分工合作的实现机制,即:通过倡导和宣扬追求科学的精神,改变以排名先后顺序评价科研人员的做法,对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积累和成败得失进行综合考察,延伸管理链条,形成三级管理模式,提高课题主持人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者意识以及课题组成员的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处理好课题组成员的个人关系,搭配合理的知识结构,结合课题组成员的个人兴趣安排任务分工,形成良好的团队结构;通过合理的分权,及时有效的沟通,轻松愉快的学习,做好团队管理;进而实现课题组内部的分工合作,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加快科研产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产学研合作是提升综合人才培养实力,适应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走向。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在环首都经济圈,而廊坊市位处环京津、环渤海的“双环”区域,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新型的人才培养,提升城市科技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产学研合作对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发展具有促进互相发展、推进多方共赢的作用,如何构建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对提高产学研大合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提出了产学研合作体系的整体设计,以L职业大学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例,分析该中心体系支撑机制、践行主体、实施载体等方面值得借鉴的地方,总结出三条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加强顶层设计,细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明确各主体的优势、劣势,取长补短,充分整合各方主体资源,产学研合作中践行主体创新”“加大文化融合力度,实现实施载体的全方面开花和促进深度合作。”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较早开始区域合作的地区之一,但由于传统观念和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均衡,京津冀旅游区域合作还停留在理论层面。本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发挥市场、政府、企业在合作中的不同作用,建立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合作与保障机制,全面推动环京津休闲旅游带构建。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合作取得一些成效。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合作形式、规模和质量,都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不仅存在认识上的问题,而且合作机制也不够完善。要实现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良性互动发展,不仅要提高思想认识,而且要构建合作互动平台,建立和完善啥作机制和政策环境,以促进地方高校与地方社会的人才和知识的联动、文化和环境的联动、科研和科研成果的联动。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背景下,每个国家都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努力,但在推动竞争力提高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更为重视一些能够直接促进经济发展和进步的因素.本文作者认为社会平衡发展也是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将从欧洲国家德国的经验出发探讨如何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对话与合作机制,不仅推动社会平衡发展、同时促进一个地区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参与地区合作可以看成是一个处于上升阶段的发展中大国对国际社会应做的贡献。迫于近来日益紧张的地区局势,中国在较短的时间迅速做出决策,主导构建了大湄公河次区域中老缅泰执法安全合作机制,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的开创性尝试。这种合作机制充分体现了东盟机制构建的"偏爱非正式、避免过度制度化、协商一致、与多边主义相容的双边模式"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我国大学科研体制特征及改革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大学的科研在国家科研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我国形成了大学系统和科学院系统并列的科研体制。大学的科研体制具有自己的特点,可分为管理体制、拨款体制以及评价激励机制和成果产出与转化机制等。当前,大学的科研体制存在着管理缺乏统筹安排;政府主导的科研经费投入使大学科研过于依赖政府的战略选择;科研评价激励机制不甚合理;科研成果与产业界相脱离,转化率低等问题。应注重大学和科学院系统的合作与分工,调整大学内部科研管理体制;加大对大学科研经费的投入,实现科研经费投入渠道的多元化;建立科研“全面激励机制”,坚持正确的科研评价导向;大学科研应更多地关注社会的需要,提高服务社会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将产学合作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过程、渗透于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教育规律。金陵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制定具有行业化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优化课程体系,实施实践教学,培养"双师型"师资和"双证式"学生,科研反哺企业,深化产学合作。旅游管理专业产学合作中的校企矛盾,其本质是产学合作各方的利益诉求未得到充分满足所致。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科研方向选择上,应综合考虑当地旅游产业(企业)发展需要、自身的能力优势、竞争院校的学科优势等因素,突出自身的科研特色,"弱弱联合",争先进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