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嘉应学院学报》2018,(3):21-25
在当代文学小说创作中,对客家地域文化的书写,程贤章是一位佼佼者。程贤章小说创作具有历史的使命感与时代的先锋感:对体制、人性、生命、文化层面均有诸多反思。其作品通过浓郁的地域文化品格、理想化的生活憧憬,揭示了客家人生存的困境、现实的沉重、未来的前景和人性的奥秘。小说深度书写了客家人不同侧面的风土人情,真挚地描绘了一幅幅客家人生活生存的风俗之画。他注重语言的本真,以通俗之语表现通俗之事、凡俗之人,把对人性与民族命运的书写融合一体,充满着民间文化风格,非常接地气。  相似文献   

2.
余华文革小说以其独特的欲望视角,展示了时代氛围根底下人的欲望的深层动机,人性的优美在欲望化空间下悲剧式的生存现实,从而体现了余华对人性及历史的深层反思,对历史-现实序列非理性本质的反思,反映了余华更复杂深刻的反思精神。  相似文献   

3.
不管人们的主观意愿如何,也不管人们之间的差别如何,他们都得借鉴过去,正视现实,放眼未来。反思、见证、展望是历史教学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历史的反思“反思”一词原指对思想本身进行的反复思索,也是指思想的自我运动。我国古代称之为反省,如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孔子的“三思而后行”,荀子的“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都是指的这种自我省察,当人们运用这种内在省察活动来解释社会现象时,它就成了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4.
严歌苓的作品《第九个寡妇》以女性的视角对革命时期的女性生存状态进行了重新书写,对女性的主体意识,自身的价值、人性进行了剖析,以及女性作为历史中的缺席者对革命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2000年前后,文坛涌现了一批叙写“反右”、“文革”题材的小说,这批小说相对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伤痕”、“反思”小说而言,有着重大的突破。它们不再以再现历史为终极目标,而开始从历史反思走向人性探究,具有明确的现代性追求。文章试图从历史、人性和小说观念三个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薄伽丘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肯定与对人类道德的反思,他关于人的观点已经脱离了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思维框架,不仅看到人类的堕落是由人自己引起的,同时也指出了人性中积极向善的一面,认为人只有克服人性中的恶才能获得善行。对人性的反思影响着薄伽丘关于社会生活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七七级》以1977年高考恢复为时代背景,描写了七七级大学生在非常年代的非常人生。作品没有囿于单纯地叙述"七七级"的成长故事,而是从人性角度对历史进行反思和审视,将个体的命运流转纳入时代变迁的视角,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作者七七级大学生的历史身份、对人性的真实描述、以及透过时代变革流露出的历史悲悯和对人性光辉延续的期望,使作品呈现出多个阅读层面,值得反复回味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藏族作家阿来与新写实小说作家的作品广受读者的喜爱,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号召力来源于其原生态的创作,真实反映了人生、人性,从而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他们的作品在描写生活及人性的原生态上具有相同性,表现了爱情、亲情、人间真情在残酷现实中的沦丧,引人深思。同时两者在写作手法上存在不同点,阿来用参与者的身份宏大叙事的手法真实反映历史,拷问历史;而新写实小说作者则以旁观者的角度从生活琐事中反映人生、人性。两者的原生态创作虽然存在不同,但同样的剖析人性,反思人生使他们的作品在文坛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劳伦斯的一生都在为追寻人道主义和自然人性的回归而不懈探索,他的创作对性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与人类的文明进程相联系。对灵与肉相结合的性道德的肯定,对自然人性的呼唤,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对殖民的反对,对文化侵略的不满与担忧,对古老文明的崇拜等,是他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从哲学和方法论的角度,通过个案分析各个历史时代的主要哲学家、思想家对“传统”的态度和认识方法,便可发现西方哲学传统观经历了古典叙述型——近代反思型——现代分析型的转化。这种演变是思维逻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实历史运动的客观反映。当然,各种类型的哲学传统观既具有合理性,又具有历史局限性。重审传统学方法论应成为文化学、哲学、历史哲学在现时代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师陀的散文集《上海手札》与散文诗集《夏侯杞》分别以"新闻通讯"的体式和散文诗的形式,共同构成了师陀在上海的战争时期的生命史与灵魂史,是作者这一时期精神历程和生命体验的真实写照,传递了师陀与上海同呼吸共命运的战斗激情与生命体验,表达了对战争中的社会与历史的臧否,深入反思了战乱年代中生命的存在。在自觉的生命意识指引下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对战争中的人性、生命价值与历史宿命的冥思中实现对上述散文情调的理性穿透,完成了对战争世界的冷静呈现与深入反思。  相似文献   

12.
鲁彦周作为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的皖籍作家,长期以来坚持将自己敏锐的触角深深地探进历史的夹缝中,以历史言说人性,以人性诉说历史,对历史和人性进行深刻而持久的反思。其迄今为止的四部长篇小说《彩虹坪》、《古塔上的风铃》、《阴阳关的阴阳梦》、《双凤楼》表现出内在意蕴的一致性,即人性遭受神秘力量的戕害而扭曲异常,而人性的自赎和复归却也是经历心灵煎熬和斗争之后的必然,为我们清晰地展现出"戕害—扭曲—自赎—复归"的人性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3.
当代散文诗领军人物耿林莽成熟期作品贯穿一条主线——人文情怀。其表现为:对社会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和同情,对崇高人性和普通劳动者的深情赞美,对奴性及人性异化的辛辣揭示,反思摧残人性的历史事件,缅怀与追忆背后的人间温情。其作品印证了对鲁迅等经典作家人文精神的继承,在不倦探索中对散文诗文体的自觉创新。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王蒙作品中反复出现了语言、文字、结构的重置颠倒以及人物形象的变异与癫狂,其"季节四部曲"更集中表现出近似于《堂吉珂德》式的"浪漫化的疯癫"。王蒙采用这一独特的叙事方式,在创作中对特定的历史事件、知识分子在时代冲击下的灵魂震颤以及人性本身做出了深刻的剖析与反思,并由此展开对历史、对人性祛魅与祛蔽的思索与探寻。  相似文献   

15.
田华 《考试周刊》2009,(51):27-28
20世纪80年代,知识分子小说一度呈现出繁荣的状态,许多作家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出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的精神追求和崇高信仰。本文作者通过对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重读来重返80年代文学,指出在人性与政治的斗争和生命感觉与道德观念之间的较量中,作家张贤亮给出的答案是前者战胜后者,并讨论了性与政治话语权利的颠覆和重构问题。由此,作者认为张贤亮的系列作品把文化大革命留给人们的伤痕和反思带入到了一个新的空间,给予人们新的精神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与胡性能之前的作品相比,《消失的祖父》关注的焦点从普遍的人性退回到具体的历史之中,历史与叙事本身成为反思的对象。小说以一个抗战老兵跌宕起伏的历史命运和四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史为线索,写出了作者对中国当代史的独到理解。  相似文献   

17.
“人性发展论”的中国文学史观建基于十八至十九世纪西方发展论的史学观。它认为,在中国历史中,人性是发展的。中国文学是人性发展的反映;人性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过程,中国文学亦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过程。其逻辑结果必然是:中国文学及其审美形态的历史过程如同人性的历史过程一样,是一个可以进行社会比较的过程。其所存在的问题有二:将中国历史中的人性与西方历史哲学中的人性概念相等同,因而抽去了中国历史文化之独特个性和丰富性;将中国文学史视为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不仅忽视了文学史与一般社会发展之间的差异性,也忽视了中国文学独特的审美个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的恶化,催生出生态文学的焦虑;动荡的历史场域,既反映出人民生存的苦难,也反映出作者对人性和生态的反思;混乱失序的存在场域,充斥着生物场的逻辑,即人性降格,生物性凸显。家畜性深刻指出了人性中驯顺软弱的一面,但草根性更能彰显人性多元化存在的复杂生态。历史动荡,故土不变,过客属性呼应了人类非中心性的生态美学观。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新历史小说"借助虚构的历史背景剖析人性,通过众多悲剧人物和悲剧情节反思生存的悲剧性。新历史小说之所以能圆满地实践大量的悲剧创作,主要源自于作家对"文革"后深化的"人性"理念的积极回应、源于本体的悲剧意识的复苏与作家生活经历的契合以及历史视野中的人性化叙述赋予悲剧创作以当下可能这三个方面的主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20.
在相近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新时期的伤痕、反思文学与昆德拉的小说创作有着某种内在相似。本文从对极权政治的共同批判着眼,由昆德拉“超越政治的人性之思”的小说创作再次反观当代伤痕、反思文学创作的内在缺陷:政治的拘囿,使文学对历史悲剧的追问和人性的书写缺乏应有的深度。并由此迥异的文学景观引发对创作主体的思索与省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