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自面世以来,尤其是获茅盾文学奖以来,评论如潮,褒贬不一。《一句顶一万句》是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一种形象阐释,它揭示了人物存在的荒谬、孤独、虚无以及"为他"存在的处境,是新世纪底层叙事中,既关注农民物质生存困境,又深入探寻其心灵存在方式的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2.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用语言建构的乡村史,是一部"去历史化"的乡土寓言,也是一部倾吐心灵孤独的"中国经验"史,一部底层中国人的言说史。小说由说话开始,把读者由日常的民间生活、家庭伦理引向对人的生存境遇的思考,拷问中国人生存之荒诞,而荒诞来自语言的不能交流,从而语言成了产生荒诞的根源,《一句顶一万句》进而促使人思考,既然语言是人的本质,语言能否交流,语言能否成为对抗"荒诞",寻找意义的利器。  相似文献   

3.
《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迄今最成熟的作品,素有中国版《百年孤独》之称。《一句顶一万句》的叙事别具特色,从说话体语言到"缀段性"结构,从"说书"叙事风格到平衡式的叙事模式,都与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美学有很大关联,本文从该小说文本出发,探讨其中蕴含的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美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的叙事语言极富特色,人与人之间的说话沟通成为小说的主要内容所在。以人与人之间说得来与说不来两种不同表现形态展开形象刻画与乡村叙事。  相似文献   

5.
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在主题上是对《一句顶一万句》存在之思的延续。在《我不是潘金莲》中,刘震云以自己独特言说方式叙述了李雪莲及其他相关人物之间相互沟通的困难以及由此导致的个体在世界上的生存困境。此外,他还利用"序言"中与"正文"主题对比的反差与形式转喻,启发读者如何通过选择存在方式的途径来超越困境,实现自我拯救。至于他诱导的这种超然与关爱的个体存在方式在现实生活中能否行之有效,却还有质疑与商讨的余地。  相似文献   

6.
在刘震云先生的《一句顶一万句》中,转折连词"而"多次出现,形成独具特色的反预期句式"不是A,而是B".同时这种句式复杂多变",而"不再仅仅是反预期标记,更是被赋予了更多的语义关系和修辞意义,这些都反映了刘震云小说精湛的语言技巧.反预期句式"不是A,而是B"主要有四种类型:对立转折型、肯定递进型、因果反逆型和交叉呼应型,并且这些句式的使用往往能起到凸显焦点、平缓叙事等效果,从而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与可读性.  相似文献   

7.
以新世纪来刘震云小说的最高成就《一句顶一万句》为例,从小说中人物的伦理观念和身份认同角度切入,进一步挖掘该作品的深层精神内涵,从而分析刘震云新世纪长篇小说中的精神危机书写,主要表现在伦理危机和身份危机两方面。小说中的伦理危机主要表现在亲情的扭曲、婚姻的错位以及朋友之间的无法信任;而人物的身份危机体现在主人公不断更改的姓名上,主要由无法与他人构建对话,精神"原乡"缺失引起。最后得出精神危机尚无法终结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亓静 《现代语文》2010,(1):80-81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书写中国“农民内心”的长篇小说。该小说呈现出了农民灵魂的孤独感,开拓了对农民精神世界的表达空间,书写了在以往小说中很少被表达的乡土经验,体现了中国乡土文学新的叙事向度。  相似文献   

9.
在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刘震云以平实的笔调描绘了平凡人琐碎的生活故事,其中蕴含着对生存本质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探寻,展示了荒诞世界里孤独的灵魂,悲悯并审视人们为逃离生存困境、寻找人生归宿所做的努力,在对凡俗人生的体察中体现出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0.
刘震云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十分重要的作家,也被誉为"中国生活的批评家"。作为一位对时代思潮极为敏感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当代知识分子,刘震云对人的生存环境以及人的存在状态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他的小说往往于嬉笑怒骂中再现日常生活的琐碎,在幽默表述中揭示人物存在的荒谬与虚无。本文试图从存在主义角度切入刘震云的小说创作,解读小说在历史叙事中的人性关怀和文化反思,为其文学作品的研究与探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