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恩·麦克尤恩在《赎罪》中对戏仿的妙用具有反思性和对话性双重特征。一方面作家将戏仿作为贯穿全文的文学手法指涉先辈文学文本和历史事件,展现了他对戏仿对象既参与其中又保持批判距离的模仿行为;其次作家又将戏仿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对话策略,形成了文学的传统与革新、历史与当下、历史与文学、作家与自身等多维度的对话模式。与此同时,作家的自我戏仿又给小说文本提供了反观自身的模式,可见作家谋求的并非是将其戏仿对象加以嘲弄或取而代之,而是以干预性评判的方式对一切所谓一统化力量进行反思和拷问。  相似文献   

2.
<正>核心事件持续雾霾天气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持续的雾霾天气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虽然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大对雾霾等环境问题的治理力度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距离百姓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广大人民群众强烈希望国家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有效治理雾霾,改善空气质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  相似文献   

3.
[热点综述] 2013年1月中旬,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被雾霾天气笼罩,其中,华北地区为"重灾区".受污染物扩散条件恶化影响,北京等城市已连续数天空气质量六级严重污染.连续大范围的雾霾天气给人们交通出行和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群众谈"霾"色变.随着多地遭遇"霾"伏,关于雾霾天气的成因、危害和采取区域协同机制共同治理大气污染,切实提高空气环境质量和群众安全感,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呼唤日益强烈.  相似文献   

4.
作为"迷惘的一代"最后一位天才,纳撒尼尔·韦斯特致力于通过反讽手法将古典文学艺术本身及宣扬的价值观念掀翻在地,其文学反讽技法上主要表现为梦幻架构、文体杂糅和戏仿三个层面,对反讽技法的分析有助于了解韦斯特小说艺术技巧和创作意图,也有助于了解现代作家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当代影视喜剧为例,阐明当今广为流行的超文现象"戏仿"的审美特征与功能:它采用戏谑夸张的滑稽摹仿方式,在仿本之内以及仿本与源本之间造成多重背反性矛盾的叠加,同时这些背反性矛盾又因有悖于常规常情而造成接受主体理性规范的移除和审美心理的反弹,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喜剧性审美效应。戏仿具有解构与建构的双重功能,其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多文本杂揉的狂欢体风格,并在戏谑不恭的无厘头表象下表达出现实关怀和平民意识。  相似文献   

6.
唐纳德·巴塞尔姆是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其作品具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是对文学传统的戏仿和颠覆。本文通过对其短篇小说《玻璃山》的结构与内容的分析,揭示出这个童话模式之下隐藏着的一个社会政治批判的潜文本,是对美国主流社会中存在的“美国梦”的戏仿、解构和颠覆。  相似文献   

7.
纳博科夫的文学游戏观体现在其"文学如游戏"的创作理念上。在他看来,文学与游戏具备共同的属性:虚构性和娱乐性;文学是一个魔法世界,作家是一个高明的魔法师,设计创造自己的魔法世界。因此,他的小说呈现出明显的游戏倾向,弥漫着一股戏谑的气息,具有浓厚的后现代魔幻色彩。小说《普宁》无论是在游戏场景的描写、文字游戏的把玩、戏仿的运用,还是在叙事手法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一种游戏精神和制谜意识,是对纳博科夫文学游戏观的阐释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戏仿是一种最具意图性的文学手法,它贯穿于整个中西方的文学发展史中,从寄生性文学到后现代主义时期文学的主流地位,戏仿在文学的发展史上起起伏伏,中西方对其评价也褒贬不一。虽然如此,但戏仿被后现代主义作家广泛运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主要从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与发展和戏仿策略入手,并以具体事例探究后现代主义文学时期的戏仿现象,希望给我国学术界研究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戏仿现象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微时代”也可以称为“迷你”传播的时代,传播方式的改变必将影响人们的时空观。时间的碎片化,决定了人们学习方式的碎片化。碎片化学习为“微课”的大量出现和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微课”就是相对于“传统课程”而言的微时代的产物。目前的微课在表现形式上大致可以分为知识讲解型和艺术展现型两大类,而采用艺术展现型的文学微课更能体现“文学”的特质。文学微课必须满足三大特性,即教学性、科学性(学术性)和艺术性(欣赏性)。“李平现代文学欣赏”系列微课的设计和创作过程中主要有三大追求:一是艺术氛围,二是立体考察,三是反思质疑。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入手,在论述了其出现的理论及历史和文化背景后,进一步概括了"黑色幽默"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元小说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戏仿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以及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创作的不确定性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