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知命观"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命、达命"贯通着国人的精神命脉。"知命"是儒家文化生命力强韧的内在表征;"达命"是儒家文化自强不息的外现追求。文章从儒家生命力的价值内核、生死观与知命的关系,及知命观对当代人"文化生态"的环保和修复方面做了进一步发掘和反思的维度。  相似文献   

2.
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和对儒家文化的持守,共同催生了梁启超的儒家哲学论。梁启超立足传统文化,从基本内涵、核心问题、研究方法、发展脉络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儒家哲学的内在特质。梁启超对儒家哲学的独特见解,对当下如何传承与改进儒家文化,仍然具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教育主要是传播儒家文化、弘扬儒家的文化价值观,以人文化成为主体的文化传播在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中一直是隐藏并处在教化明线后面的暗线。立足文化的视角,返观我国古代的文化传播和语文教育,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在文化传播方式、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取向、动态形式和静态的文化内容、语文教育和文化的关系等方面呈现出独具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敦煌出土的古代藏文文书《礼仪问答写卷》是代表吐蕃伦理文化高度发展的标志性文献,也是丝绸之路上唐蕃文化交流的象征。按照《礼仪问答写卷》所阐述的道德结构层面,从人性观、人伦观、忠孝观和人生观几个政治角度来分析,吐蕃伦理文化对中原儒家文化兼收并蓄的同时又带上了藏民族鲜明的文化特征,分析比较中可以看出吐蕃伦理文化和儒家伦理文化具有的不对称关系。  相似文献   

5.
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处世观,如果能汲取其精华并加以利用,则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从现实角度出发,探寻渗透儒家处世观的必要性,实施开设教育专题、创造处世环境、丰富内容载体等具体策略,实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儒家处世观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孝道观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核,儒家孝道观体现了孔子以人的日常生活情感构建民族文化心理和稳固的社会秩序的理念。儒家孝道观不仅在稳固血缘亲情上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其社会责任感等问题上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的中越宗藩关系是产生于东亚儒家文化圈的特殊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它的形成,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儒家文化从中原这一文化内核区源源不断地向越南辐射,促成了越南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形成,这为中越宗藩关系的形成奠定了心理基础;儒家文化中的“华夷之辩”及其所体现的文化中心主义,导致了以华夏为世界中心的国际秩序观的形成,这是中越宗藩关系的理论基础;而儒家以“和”为主  相似文献   

8.
儒家文化中包涵着深刻的管理思想,深入的研究儒家的管理思想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儒家的管理思想已经在儒家文化圈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要研究儒家文化中的管理理念为我国的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主进程的艰难和儒家文化的现实遭遇,共同催生了张君劢的儒家哲学复兴论。他深入剖析了儒家哲学的特点与价值,并从西学之弊、历史依据、现实需要、民族气节四个方面周详地论证了儒家哲学现代复兴的可能。其学术价值在于,重构具有现代气息的儒家哲学。  相似文献   

10.
随着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以及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阐述,建设和谐社会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政治任务。高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建设也是构成和谐社会体系的一部分。本文从儒家文化对和谐社会思想的描述出发,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与儒家文化的和谐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并从儒家文化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阐述、儒家"孝"思想、儒家"诚信"理念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儒家文化对和谐校园建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