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新闻怎样改革?当然,它离不开新闻改革的一般规律。同时,也不可否认,它要从自身的特殊规律出发。当理论的探讨尚未展开的时候,实践又一次走在了它的前面。人民日报和国家民委联合举办的大型采访活动《民族地区纪行》(以下简称《纪行》),像是一股清新的风,为民族新闻的改革传递出许多新的信息。如果说,新闻界对党的十三大的报道是新闻改革的一次成功的实践,那么,人民日报一年来发表的80余篇《纪行》,则是民族新闻改革的初次探索和成功的尝试。民族新闻能报忧吗? 谁都承认,就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言,少数民族一般要比汉族落后些,特别是与汉族的先进地区比,这种反差更为明显、强烈。那末,民族新闻能不能报道少数民族的落后呢?从理论上说,这是不成问题的.但实际上,却常常成为问题。因为,这个落后不是汉族(汉族也有落后面)而是少数民族。这就多了几层考虑:少数民族高兴吗?会不会影响民族关系?会不会违犯民族政策?其结果,几十年来形成了这样  相似文献   

2.
面对新媒体挑战,《西藏日报》急需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道路上,闯出一条符合西藏特色及自身发展实际的战略转型新路子。一系列以《幸福在这里流淌——拉萨河纪行》等为代表的大型采访报道,就是《西藏日报》战略转型的重大举措之一。其作为少数民族新闻报道,也是民族新闻价值具体呈现的优秀文本。本文将以《幸福在这里流淌——拉萨河纪行》为例,对西藏大型新闻采访报道中民族新闻价值的呈现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新闻报道,是新闻工作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民族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新疆作为多民族的自治区,民族新闻在整个新闻事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建国40年来,民族新闻报道取得的成绩是令人鼓舞的。然而,放在当今新闻改革的大背景中加以反思,就不难看出这一领域确实存在许多有待改革的问题,如反映表象的多,概念化、模式化的多,等等,往往造成民族新闻或是可敬不可亲,或是理大难服人。因此,民族新闻要适应改革开放新的时代要求,迫切需要新闻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积极推进民族新闻的改革。《人民日报》自1988年10月26日至1989年1月15日,在“民族地区纪行”专栏陆续发表了20篇该报记者在新疆采访少数民族的新闻报道,分别介绍了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等少数民族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经济建设和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情况,为我们探讨民族新闻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就这些报道试作一些分析。不回避民族地区客观存在的狭隘陈旧的观念,敢于突破“禁区”,促进人们的思想变革。社会观念,或者说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阶段基于共  相似文献   

4.
“民族新闻”定义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新疆新闻界》开展的民族新闻研讨活动中,我们看到了余正生①、刘万岚②、王春春与王洪祥等同志分别为“民族新闻”所下的定义。本文就王春春、王洪祥两位同志在《关于“民族新闻”的断想》(载《新疆新闻界》1997年第2期,以下简称《断想》)中的定义谈谈我们的不同看法。《断想》认为,民族新闻就是受众及时获得的具有民族意义事实的新信息。从信息论的角度,以受众为中心来定义民族新闻,较之以往余正生、刘万岚的定义,确实大大前进了一步,但从现代新闻学的角度来看,一些问题仍未解决。诚如《断想》所指出的,被定义概念=种…  相似文献   

5.
民族新闻是新闻实践活动的产物,民族新闻存在的合理性证明它具备系统的完整的实践体系。理论的严格界定与科学探源是新闻实践对新闻理论的迫切要求。要准确地把握一项系统的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的规律和特征,就不能忽视它的具体的表现形态。要科学地界定民族新闻,就应该找出理论与实践的特殊性。没有特殊性,任何一种概念都难以成立。笔者以为,民族新闻特殊性主要在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民族新闻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如果离开这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就难以产生应有的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讲,少数民族文化形态是民族新闻赖以存在的条件。试想一下,仅仅有少数民族地域名称或少数民族人名而没有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的新闻,能有哪些“特点”可言?  相似文献   

6.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方式,对促进新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加强民族间的团结,推动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也应看到,由于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各自独特的民族传统、民族心理、价值观和风俗习惯,这种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客观上对新闻传播也起着不同程度的制约作用,影响到新闻传播的效果。在多民族文化共存的情况下,如何切实有效地实施新闻传播?这是新疆新闻界一个值得重视探讨的课题。本文试就跨民族文化的新闻传播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并就韩强同志在《试论跨文化传播的新闻价值观》(载《新疆新闻界》1996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进行商榷。 一、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新闻传播 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包括人类在后天所习得的各种知识技能和创造活动的总合。它由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认知文化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构成。文化具有民族性、综合性和历史延续性,在阶级社会中还具有阶级性。每一社会和群体都有与其相  相似文献   

7.
一幅好的新闻图片,能真实地、生动地、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它能跨越语言和文字的隔阂,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们所接受,使广大读者及时目睹各地所发生的新闻。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新闻摄影工作,除了要遵循新闻摄影的普遍规律即共性外,还要寻求其特殊规律即个性。本文结合长期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新闻摄影的一些实践,粗略地探讨一下少数民族地区新闻摄影的特色创新。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新闻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繁荣整个中华民族新闻事业,为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前,在学习贯彻六中全会《决议》和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新闻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中,系统地研究和总结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实践经验,探索其新闻传播规律,对于提高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新闻理论与实践水平,在民族地区更有成效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多种功能,强化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效应,对于创立和丰富我国社会主义民族新闻学,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目前我国新闻界对于民族新闻的研究还处于零散的初步探索阶段,在认识上还存在较大的歧见,本刊愿在促进民族新闻研究方面略尽绵薄之力,初步理出以下几方面内容开展学术研究:民族新闻的定义和特点;民族新闻的地位和作用;民族新闻工作者的界定及其特点;民族新闻传播的新特点;新时期民族受众调查分析;民族地区新闻传媒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组合优势的发挥;民族新闻宣传政策、宣传纪律与职业道德研究;民族新闻队伍建设问题;民族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的特点;民族新闻宣传的角度与尺度;民族语言广播、电视面临的挑战与改革课题;如何办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字报纸;民族新闻事业经营管理体  相似文献   

9.
新疆是个多民族的自治区域,长期以来,民族问题被认为足敏感问题,弄不好会影响民族团结,因此,过去的新闻单位往往只作正面报道,不敢联系实际,对民族理论问题,更不敢在报纸上讨论与争鸣。十年的改革开放,新闻改革的步步深入使《新疆日报》冲破了这一禁区,在民族理论的宣传上作了大胆的尝试。改革使新疆地区的人们在经济生活、文化思想、传统观念(包括服装、礼仪等)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思想空前活跃,给新闻单位提出了众多新的问题,如改革开放少数民族会不会被同化,  相似文献   

10.
新年伊始,我们高兴地向读者托出一个新的栏目——“民族新闻园地”。这既是改进刊物的新的一步,也是自治区深化新闻改革,发展民族新闻的需要。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各个民族的文明进步史,就是一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历史。新疆的新闻事业也不例外。这正是我们立足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坦诚地说,过去我们的新闻刊物体现这个特点是不够的。从现在起,就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力求突出多民族地区的特色,使新疆的特长得以发挥。为了办好这个专栏,最近本刊邀请乌鲁木齐部分民族新闻工作者多次进行座谈。他们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也反映了在改革开放时代振兴民族新闻的共同心声。这使我们增强了办好专栏的信心。这里先向大家介绍的是座谈会的简要内容以及部分民族新闻工作者的文章。鉴于新闻界目前对“民族新闻”的概念和界定尚有不同的看法,本专栏愿为活跃学术探讨空气尽力。多年来,自治区的民族新闻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待于人们进行理论的开掘和总结。在深化新闻改革中,当前面临着新与旧、现实与历史的纷繁矛盾的交叉,需要人们作多方位的反思与探索。本专栏愿作促进交流的“窗口”。在新的起点上,我们热忱期待着自治区内外更多的新闻工作者都来关心它,支持它,使它得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中国广播》2014,(11):I0003-I0003
宁波广电集团新闻综合广播坚持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深化推进“走转改”活动。2014年,先后开展了《广播记者走基层——改革宁波行》《广播记者新春走基层》《深化走转改,五水共治我们在行动——保护母亲河纪行》《行进亚非欧,寻访21世纪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宁波人》《广播记者走基层——来自高温一线的报道》《深化走转改——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申遗城市纪行》等一系列主题采访活动,累计采制播发稿件近200篇,很好地提升了主流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锻炼了采编播队伍。  相似文献   

12.
王萍 《中国广播》2007,(12):61-64
宁夏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2006年5月9日播出的的系列录音报道《情满旱塬——温家宝总理中部干旱带考察纪行》一稿,在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广播系列类一等奖。作品之所以获奖,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它是一组内涵深刻、以情感人的新闻佳作,具体来说,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3.
张斌 《今传媒》2010,18(10):132-133
改革开放30年和建国60年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民族新闻传播已经成为我国传播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梳理民族新闻的历史和现状,探讨民族新闻工作的特殊规律,对民族新闻的定义做出既符合新闻信息传播活动规律又符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基本界定,并就民族新闻报道的核心内容和防范民族新闻报道中的偏差提出了一些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4.
《新闻前哨》2006,(12):53-53
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约定俗成频道联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东广新闻台进行的大型现场直播《民族伟业 梦圆三峡》遵从广播新闻规律,采取点面结合,现场音响与历史音响交替使用的方法,真实地再现了三峡大坝最后一仓混凝土浇筑、三峡大坝全线建成的历史性事件。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报组织“民族地区纪行”采访组,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访活动,是由国家民委和人民日报商定并联合主办的。从1987年4月起,我们将用两年多时间,走访全国55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国家民委对我们的工作,进行了热情的指导;在工作条件上也提供了很多方便。采访活动开始前,国家民委和人民日报还联合邀请参加全国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的部分少数民族代表座谈。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仁为这次活动而出版的专刊题了“报道七千万,面向十亿人”10个大字。国家民委副主任江宗福也在专刊上撰文,称民族地区纪行采访活动是人民日报的一件大事,也是民族宣传、民族工作的一件大事,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们《宜兴报》连续刊登了“温州纪行”、“三明归来话三明”的系列报道,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我们进行新闻改革,办开放型县报的有益尝试。县报如何办成开放型的报纸,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17.
白润生教授的《民族报刊研究文集》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以下简称《文集》和《史纲》)是民族新闻史的两部奠某之作。《史纲》以史为主,间有论析,收集》则主要是理论的阐发,兼有史实的梳理。《史纲》的史始终置于《文集》所阐发的理论的烛照之下,而《文集》的理论则一直以《史纲》中的史实为依据,史、论互为表里,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民族新闻史的整体性把握,初步建立了民族新闻史的学科体系。我认为《文集》最能代表作者的民族新闻研究成果:有关于民族新闻的总体的理论阐述,有从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活动产生到近期(199…  相似文献   

18.
《鄂西报》今年已创刊45周年,多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加强新闻理论研究,是提高新闻队伍素质必不可少的步骤。因此,我们把新闻理论研究,不单纯是当作写几篇论文来对待,而是作为提高新闻干部队伍素质的问题来抓,作为晋升业务职称的重要依据之一。把它贯穿于整个业务活动中,而且把新闻理论研究与新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所以,大家搞新闻理论研究兴趣较浓,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空气。具体作法主要有这样几点: 一是领导带头撰写论文。报社5个领导成员,除一名分管行政工作的外,其它4位同志都写有业务论文。社长、总编辑近几年来每年都有1—2篇业务论文在省以上新闻理论刊物上发表。社长张绪辉1991年写的论文《初论民族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参加全国民族地区报纸新闻研究会组织的论文竞赛,获得一等奖;总编辑吴光明1992年结合上半年的改革宣传,写了一篇论文《加强民族地区的改革宣传》,先后在《新闻战线》,《新闻前哨》、《中国地市报人》、《民族新闻》等新闻理论刊物上发表。与此同时,报社原来的一些老领导、总编助理都结合本职工作,近年内也先后写了10多篇质量较高的业务论文,对推动报社的新闻理论学习起到了一定的带头作用,促进了报社的业务学习。 二是围绕活动撰写论文。新闻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与红河学院主办的“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论坛”,12月4日在云南省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蒙自市红河学院举行。六七十位专家学者就“新闻传播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议题展开研讨。红河学院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黄绍文教授以《传统美丽家园与不和谐的美丽家园建设》为题、中央民族大学刘立刚教授以《新闻传播研究:困境与突围》为题、陕西师范大学南长森教授以《当前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结构转型及其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科转向》为题、暨南大学陈伟军教授以《民族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与路径》为题、南京大学韩从耀教授以《大数据时代的少数民族传媒教育》为题等进行了大会发言。  相似文献   

20.
由新疆军垦报社记者陶洪撰写的《古玛河纪行》一书,近日由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是陶洪在石河子报社任记者期间千里单骑,沿玛河古道两岸采访后的结晶,全书12万字,以新闻的写真、散文的情调,再现了玛河两岸在改革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