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读过《三字经》的人,无不知晓“养不教,父之过”这一千古传诵的警句。改革开放之后,有的地方出现了《新编三字经》,将其中的“养不教,父之过”改为“养不教,亲之过”。这一改动就更为贴切了,因为教育孩子,不光是做父亲的责任,孩子的母亲以及其他监护人都有这个义务和责任。但是,在过去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父之过”也好,“亲之过”也罢,都只能是一句空话,充其量不过是一句人们的口头禅,或者作为一种道德谴责的时髦用语而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把父亲分为“孩子之父”和“人之父”两大类。“孩子之父”是“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好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这种家长,先生斥之为“制造孩子的家伙”,因此称为“孩子之父”。第二类是“人之父”,这种家长“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三字经》里也说过:“养不教父之过。”可见,教育好子女是我们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3.
养不教,父之过不经意间,做父亲的兴奋感已悄然消退。看着日渐长大已进入幼儿园的孩子,做父亲的常在想,该如何建功立业,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该如何多挣些钱,为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准备?于是,忙碌的身影远离了孩子的视线,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妻子。古人说“养不教,父之过”。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父爱缺失,对学龄前幼儿影响更大,尤其是对男孩。有研究表明,5岁前就与父亲分离的男孩,他们的进攻性会比一般男孩少些,依赖性则比一般男孩多些,易出现女性化倾向。  相似文献   

4.
不生气     
闲时读到了两个关于不生气的小故事——第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父亲教他5岁的儿子使用剪草机,父子俩正剪得高兴,电话响了父亲进屋去接电话。5岁的孩子把剪草机推上了他爸爸最心爱的郁金香花圃,孩子的父亲出来一看,脸都气青了,眼看他的拳头高高举起。这时太太出来,看见满目狼藉的花园,顿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她温柔地对丈夫说:“喂,我们现在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养孩子,不是在养郁金香。”3秒钟后,做父亲的不再生气,一切归于平静。第二个故事,是说有位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了许多时间种兰花。一次他要外出云游,临行前交待弟子:要…  相似文献   

5.
古人语“养不教、父之过”,可现在,大多数家庭里教育孩子的重担全压在了母亲身上,人常说:“称职的母亲,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于是,社会对母亲的要求不断在提高,却忘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也很重要。在一个家庭里,父亲和母亲就是一个天平,孩子处在父母的天平中间,哪头多了,哪头少了,孩子都会坐不稳。而现在的家庭里,孩子们接受到母亲的关爱  相似文献   

6.
他刊速递     
<正>《看天下》2013年第30期明星如何当父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亲的角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定位为给孩子以知识、价值观方面的教化,生活、心灵方面的关爱任务则交给母亲,由此形成父严母慈的家庭分工,父亲的角色远离了家庭。"爸爸去哪儿了?"——这不仅是孩子的疑问,也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热门话题。《爸爸去哪儿》这款明星亲子互动类节目,不仅向观众演绎  相似文献   

7.
贺军成 《家庭教育》2008,(10):25-25
很多年前曾听到过这样一件事:在一列开往大西北的火车上.一位记者问一位农民父亲:“您把两个孩子都送进了重点大学,请问有没有什么绝招啊?”农民父亲的回答出人意料:“其实也没啥绝招——我只不过是让孩子教我罢了!”  相似文献   

8.
日前偶从荧屏看到 ,一先天双耳失聪的女孩周婷婷 ,在她父亲悉心呵护教育下 ,成了中国首位赴美留学的聋人大学生。记者采访她父亲成功的“秘诀”时 ,他一言以蔽之 :学会欣赏。学会欣赏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家教观念。众所周知 ,中国自古以来有所谓的“养不教 ,父之过”一说 ,倡导的是“棍棒教育”、“悬梁刺股”一类的严教与苦读 ,大都是以家族的希冀与父母的期盼为出发点与归宿 ,而很少从孩子的天性、爱好出发。而学会欣赏 ,便是变家长本位为孩子本位 ,照周婷婷父亲的说法是 :“教育的成功与否就看孩子是否真正快乐。”常言道 :“人生不如意事常…  相似文献   

9.
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聪明伶俐,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如果在此基础之上,孩子彬彬有礼,人见人爱,做家长的就更加心花怒放了,因为孩子的教养是父母的一面镜子。难怪别人夸奖“这孩子真有教养!”时,孩子和家长一并体面、一并风光!“养不教,父之过”。教养是为人处事的优良品行和修养,教养不是天生的,需要家长的教育。中国有句古话:“养不教,父之过。”这说明合格的家庭教育必须是“有教之养”。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认为,孩子要出落为有出息、有教养的人得按照这样的程序发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童子礼》把“修身”的微言大义化作…  相似文献   

10.
“一步二步三步,好!跌倒了别哭,自己爬起来再走,好!一二一,一二一……” ——父亲这样在教孩子走路,朋友们说他是“开孩子们的玩笑”。父亲却回答:“老兄,这不是开玩笑,这是人生之路的第一步,将来在社会上闯荡,  相似文献   

11.
父亲教儿子认字,教到“天”字时,为了加深孩子的印象,他就问:“你头顶上是什么?”儿子想了想说:“头发。”“头发上面呢?”“屋顶。”“屋顶上面呢?”“瓦片。”父亲急了,一拍桌子:“笨蛋,你好好看看上面是什么?”“哇——!”儿子吓哭了,“还……还有小鸟……”头顶上是什么!231490$安徽省桐城市青草镇新民小学五年级@蒋春风  相似文献   

12.
父亲的教育和陪伴对孩子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父教是男孩阳刚之气的来源,是女儿未来幸福的源泉,父教的参与还可以降低母亲的教育焦虑。当代中国家庭中,父亲的陪伴和教育严重缺失,从小到大教育和管理孩子的主要是母亲,父亲则更多忙于工作和应酬。科学的家庭教育和陪伴是一门学问,父亲要有 “让有限陪伴发挥无限教育能量”的方法和决心,通过“紧一紧”“蹲一蹲”“抱一抱”,让父教不再缺席孩子的成长。  相似文献   

13.
《母婴世界》2014,(6):82-85
不论是我们的父亲,还是孩子的父亲,任何一个父亲和孩子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感动和幸福,这些感动无关手代,无关时间.当大男人的爸爸遇上小捣蛋的孩子,他们之间会发生有趣而让人的事情呢?  相似文献   

14.
俞国娣 《家庭教育》2008,(11):14-15
“穷养儿,富养女”,这个传统的育儿经今天拿来讨论。很有现实意义。 男孩和女孩是不一样的,具有不一样的性格特征,无论“养”还是“教”,都不能一概而论。其实,教养孩子不仅仅在于性别差异,他们成长的环境和遗传等都各不相同,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这一个”,我们养育自己的孩子还必须有自己的主心骨,千万不能太信一种论调、依照旁人的方法“依样画葫芦”。  相似文献   

15.
“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手举杖。”——《说文解字》(意思是:父亲在家庭中垂范训导。是家庭经济的供给者、家庭安全的保护者,更是家庭精神的引领者。)“养不教,父之过。”“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三字经》“母亲的教育就像阳光,没有阳光我们会立刻感到生命的黑暗,而父亲的教育就像是空气。缺少空气生命也会慢慢窒息。”——摇篮网“研究发现,一个女性如果有女性的思维特点,同时又具有男性的思维特点,她的成功率会更高。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有句古训:“子不教,父之过。”可随着社会发展,家庭中越来越多的母亲承担了教育孩子的重任,父亲的责任被弱化了。广东省妇联与家教研究会不久前对广州市105个家庭进行调查发现父亲在家教中严重缺位!很多家庭的父亲在家教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是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到母亲身上,认为妈妈教育孩子天经地义。调查显示,在“每天与孩子交谈沟通的时间”问题上,母亲“没时间、无法交谈”的有29%,而父亲则高达56%,这对培养孩子的完整人格,尤其是责任感、独立意识等极为不利。专家们呼吁——  相似文献   

17.
(以下选自《美冠纯美阅读》书系:《繁星·春水——冰心专集》,作者:冰心) 童年杂忆——父亲的“野”孩子 导读(选摘):本文写于1981年4月,发表在1981年第3期的《新文学史料》上,当时81岁高龄的冰心已卧病在床。作者选取了童年生活的四段印象深刻的记忆——“读书”“另一个名字”“父亲的‘野’孩子”及“烟台是我们的”来回忆童年的生活,字里行间饱含着深情。其中,“父亲的‘野’孩子”,是关于父亲的,叙述了父亲对冰心的影响和教育,回忆了父亲对冰心百般的宠爱和关怀。  相似文献   

18.
画妈妈     
孩子没见过妈妈。孩子很想见到妈妈。一天,孩子看见一个女人,女人扎着长辫子,从老远往孩子门口走过来。孩子见了,赶紧去屋里拿出纸和笔来。孩子在幼儿园里学过画画,老师表扬过孩子,说孩子的画画得很好。现在,孩子见了这个女人,要把她画下来。孩子很快画好了,孩子把画拿给父亲看,孩子说:“爸爸,我妈妈是这个样子吗?”父亲说:“你怎么画一个长辫子妈妈呀?”孩子说:“我觉得长辫子妈妈好看。”一天,孩子又看见一个女人从门口走过,这女人短头发,孩子也把女人画了下来。画好,孩子又把画给父亲看,孩子说:“爸爸,我妈妈是不是这个样子?”父亲说:“…  相似文献   

19.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怎样才能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呢? 首先,需要有博大的胸怀和深厚的慈爱。慈母心像三春晖,这是一句老话,也是一个古老的、永恒的真理。从这一点出发,您就会有办法,就会逐渐地变得聪明起来。其次,需要有较好的、系统的教和养的知识。教与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两个侧面。“养”的目的,是造就一代有良好身体素质的健康的儿童。“教”的目的,是造就一代全面发展的中华民族的接班人。“养”与“教”要落在实处,要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地调整节奏,有一个整体的部署和一个具体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幽默与漫画     
留级儿子:“爸……爸,我留级了,您不要难过!”父亲:“为什么?”儿子:“我们的老师也留级了,她今天又到这一班来教我们。”所教无异父亲:“孩子,我最担心的是你的成绩,你总是班上最后一名。”儿子:“没关系,爸爸。对第一名和最后一名,老师教的东西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