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1月6日,《四川日报》一版刊登了我采写的稿件《西昌成为普及初等教育市》。这篇稿子发表后,在我市引起很大反响。回想这篇稿子的写作经过,要感谢《新闻与写作》杂志的指导。我1988年7月才开始学写新闻稿件。1989年7月月,订了《新闻与写作》,它对我采写很有指导作用。《新闻与写作》1990年第9期,发表了四川省汉源县委宣传部龚儒全同志写的《要主动出击》  相似文献   

2.
题目在哪儿?     
一位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常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一年写100多篇稿子,怎么有那么多题目可写呀?”我说:“五光十色的生活蕴藏着写不完的题目,问题在于你会不会抓。”一个合格的通讯员,应是掌握写作素材的“富翁”。不尽的报道题目就在生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善于观察。观察,是我们捕捉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我是刊院学员,回顾一年多刊院的学习。收益不浅,成效显著。我是爱好新闻写作的青年,曾写过不少稿子,但是由于没有学习新闻专业知识,未掌握写作要领,投出去的稿子,都是泥牛入大海,杳无音讯。从一九八三年开始到一九八四年底共写稿件三十多篇,可是只被《陕西日报》采用了一篇,使自己大为灰心。就在我放弃写作的时候,我看到了《陕西日报》上刊登的西北新  相似文献   

4.
勤奋出新     
我是市报社、电台、电视台的一名特约通讯员。两年前我还不懂怎样写新闻,但通过两年多的刻苦学习,勤奋写作,不断提高和丰富了我的写作水平和经验。截止1989年7月18日,我已被市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稿件399篇。要写好新闻,我最深的体会是要“勤奋”。在新闻写作上,我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要突出“新”意 1988年度,我被伍家岗百货商店聘请为名誉柜长之后,接触商店的工作多了一些。该店经理胡兆英白天脱产参加中专班学习,晚上和星期天仍坚持站柜台,一心扑在工作上。我想写篇稿子,可类似这方面内容的稿子,报纸上见的多,如何使这篇报道不落俗套?  相似文献   

5.
《新闻知识》在本期中就改进报纸版面组织专题文章,我看这个题目抓得很有针对性,几篇文章写得也很好。 不论是报社的记者还是基层通讯员,凡写稿者大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早见报,在好位置见报,但愿望终究是主观的,能实现到什么程度,关键取决于稿件的质量。一篇稿件从采访写作到出版见报,相关条件,制约因素很多,提高稿件命中率要作多方面努力。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有无版面意识,版面意识强不强,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我是从1990年7、8月份开始新闻写作(?)至今己在地区以上新闻单位发稿20多篇,其中省级13篇。在近一年的写作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是:要写好新闻一定要抓准“新闻眼”,选择最佳角度。我开始写新闻时,凭着满腔热情,见啥写啥,有时一坐一个通宵,写完就往报纸、电台投,结果很多稿子都如召沉大海。过了一段冷静下来,细细思索,拿自己的稿子与报纸电台上发过的同类稿子相对照,发现自己写的新闻事件不是新闻价值不大,就是没有什么新意。向老同志请教,他们告诉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名中学教师,也是一名新闻爱好者。十几年来,我一面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一面坚持业余新闻写作,先后被中央、省、地报纸、电台以及新闻刊物采用过120篇稿件。实践使我觉得,新闻写作虽是我的业余爱好,但在这块园地上,却浸透着我的汗水,飘荡着我的欢乐。我在学生时期就喜爱新闻写作。开始一段时间,寄出的稿子总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我没有因之灰心,仍然笔耕不已,1972年8月10日,稿件终于第一  相似文献   

8.
读者,是我写稿评仪稿件的良师益友.稿子写得怎么样?成不成功?读者最有资格,最有发言权.因此,我在写稿过程中,常常把写好的初槁念给身边知情的人听,或给他们看,聘请他们当我稿件的评议员,征求他们意见:“你觉得这篇稿子写得怎么样?”他们一听一看一惊,说“写得好”!说明我槁子写得成功,上新闻单位有希望把握.如果他们吞吞吐吐,不大满意,说明我稿子不行,还需要加工补火,并征求他们意见加进那些素材内容适合?然后再修改.实践证明,这样效果很好,发出去的稿件,大部分达到见报上台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刊林漫步     
穆青谈新闻写作的例子问题写新闻最基本的一条是要用事实说话,最忌满纸抽象的概念和议论. 对于违反新闻写作的这一基本要求的现象,也作过不少批评,但直到今天,在我所看过的稿子中,生硬的概念加例子的稿件仍然存在,讲一个论点,引一个例子的现象十分普遍。要是你批评他的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我是农场的一名工人。从1988年开始,我迷上新闻写作。当时,我边学习,边写稿,不久,我的第一篇稿子在《绿原报》上发表了,更激励了我的写作热情。我渴求得到新闻写作知识的指导。今年,我开始订阅《新疆新闻界》,它对我的帮助很大,从中提高了新闻理论修养,稿件刊用率也逐渐上升。截止11月,我已有25篇稿件被各级新闻单位先后采用。  相似文献   

11.
我从1989年开始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十多年来,不断地有稿件见诸于报端,年年被上级和新闻单位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和优秀通讯员,并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我从多年从事写作实践中领悟到:要想稿件被采用,就必须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我开始搞报道时曾认为报社用稿都是靠关系,稿子写得再好与编辑没关系也难以采用。带着这一想法,我连夜加班加点采写了几十篇稿件满怀信心地送到解放军报社,绵田们看到我大老远送来很多稿件,为之深受感动,便认真审阅每一篇稿件,但结果因质量不高和“产销不对路’俪未被选上。一位编辑审阅完我写的稿件…  相似文献   

12.
通讯员园地     
一日,我将一篇新闻稿投寄给本地报纸的一位编辑,数日过去了,如石沉大海.于是,我又将新采写的两篇稿子亲自送到报社(我距报社很近),正好那位编辑也在,我顺便问起寄去那篇稿时,他吞吞吐吐地打着哈哈.无意中我发现他桌腿下有一个皱巴巴的纸团,拾起一看,正是我那篇稿,看得出是用来擦桌子后甩下的.那位编辑有些尴尬地收回了稿子.几天后,那篇稿子便见报了. 由此,我想起了老作家、老编辑孙犁,他从事编辑工作大半辈子,对待投稿者的稿件从来都是认认真真的,凡是到他手下的稿件,拆封时都注意不伤及稿件,保持稿件的清洁,从不给人家污染,即使不用的稿件,有什么意见总是写在小纸条上,不在稿件上乱画,他也从没丢失过一篇稿件,即使很短的稿子,(见孙犁《编辑笔记》关于编辑工作的  相似文献   

13.
记得刚来团报道组那会儿,自己一不会电脑,二不懂新闻写作,三不认识一个编辑老师。我想自己只有多学、多练,才会干出点名堂来。所以,我尽快自学了电脑五笔输入法和新闻写作知识,每天都写稿子,但寄出的稿件如泥  相似文献   

14.
去年我共采写稿件95篇,被采用81篇。其中省市级采用33篇,中央级3篇同行们说我很幸运。其实,我搞报道也不过一年半时间,开始也和许多通讯员一样,稿件写好后,匆匆投寄,不注意发稿对象,结果绝大多数如石沉人海。后来,我除平时加强新闻基础知识学习和勤奋采写外,注意瞅准发稿对象,力争给稿件找个最合适的“婆家”。去年5月,我和一位中学教师相遇,问他这几天啥忙? “学校成立了护校队,把我也编进去了。”我又问为啥要成立这个组织,这位老师就详细给介绍了情况。我认为这是条有价值的新闻。就连夜采写了《成立护校队,保障学校安全》的稿件,寄给《宝鸡教育》报。既表扬了这个学校的作法,也给教育系统提供一了条治安信息。稿子很快在该报一  相似文献   

15.
“丑媳妇怕见公婆”。这是初学写作时的一个通病。我在刚学写作时也有过这个毛病。那时,我在写稿之前就产生了这样的恐惧:稿子写出来得不到发表,给人知道了多丢脸。所以总是背着人偷偷地写,偷偷地寄出去。可有一次,我把刚写好的稿子放下就训练去了,当我回来时却是“满城风雨”了。原来风把稿子吹开,稿件吹  相似文献   

16.
1983年10月,我高中毕业不久,从豫东平原入伍来到东海前哨的一个小岛上。两年多来,我利用业余时间写稿,先后被新闻单位采用七十八篇,连续被评为优秀报道员。1984年初春,上级把我从连队抽到团机关搞报道。一个月写了几十篇稿子,都是泥牛入海——有去无回。一次师里一位报道员到我们单位采访的稿件,不久就在报上登出来了。我想,发生在自己单位的事,我怎么没发现呢?这就是差距。“别人写的能见报,我也一定要见报!”于是,我从新华书店买来《新闻采访与写作》、  相似文献   

17.
记得初写新闻稿的时候,我所在的乡,猪的存栏数在本县名列前茅。我就写了一篇乡发展养猪的新闻。内容从乡党委重视养猪、养猪的重要意义写到措施有力、政策兑现以及发挥兽医站作用等,洋洋2500字。稿子发出几天后,恰逢中央强调大力养猪,我想这篇新闻稿件内容翔实,时效性强,见报十拿九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写作的实践中,我体会到:“比较”,是逐渐提高写作水平的好方法。多年来,我养成一个习惯,每写一篇稿件,都要留下底稿,发表后进行对照,看看编辑是如何修改稿件的。经编辑修改后发表的文章,如同一面镜子,能从中学到许多写作技巧。我主要注意三条:一是看看编辑是怎样重新组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的一天,当看到我的第一篇稿被刊登在驻地《奎屯晨报》上时,高兴的泪水顿时模糊了我的双眼,这可是我当新闻报道员4个多月以来取得的第一个成绩呀!高兴之余的我,看着这篇消息,同时不得不深思:为什么大体相同的稿子一个月前投去一点回音也没有,而这次却得到编辑的青睐?一天上午,《奎屯晨报》编辑部刘主任来我部为函授学员授课,他在收集我们学员写的新闻稿件时,给我们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有一天,一个小伙子一次给我送了21篇稿件。我抱着对他负责的态度看了每一篇,虽说其中有几篇稿件的新闻价值不错,但都没有写精。我觉得这小伙子对新…  相似文献   

20.
刊中报     
案前有一盏台灯,一盏无极调光台灯。这盏灯,已伴随我度过数百个不眠夜,看着我将一篇篇稿件写了又抄,抄了又改。那是我调进县人武部不久,部领导安排我写一篇稿子,白天采访完成,晚上在昏暗的电灯下铺笺走笔。这时候,刘政委推门而入,要和我研究~下写作路子,于是,我和政委边谈边写两个多小时,稿子总算完成。我探着酸痛的双眼,送走政委。第二天晚上,正当我准备挑灯夜战时,政委又赶来了。这回,他带来一盏台灯,帮我插上电源,调试好亮度,并嘱我劳逸结合,注意保护好视力。顿时,我的心头一热,眼睛里便有一股滚烫的东西涌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