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咸丰八年顺天乡试科场案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咸丰八年(1858年)顺天乡试科场案,是有清一代最大的科场案狱之一。因该年为戊午年,又顺天乡试贡院亦称“北闱”,故此案多谓之“戊午科场案”或“戊午北闱之狱”。该案情节错综复杂,正主考官柏葰听受嘱托,副主考官程庭桂交通关节,案情重重,头绪纷繁。这一科场大案由怡亲王载垣等遵旨查办,咸丰帝依情节分两批审决,先后共惩处九十余人,其中  相似文献   

2.
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清代科考,每逢子、卯、午、酉年举行乡试,逢丑、辰、未、戌年举行会试,是为正科。如遇皇帝登基、万寿等重大庆典,也可在当年开科取士,称为恩科。若庆典时间恰逢正科之年,则改正科为恩科,正科推迟或提前一年举行,有时也会恩正并科。一般來说,考生要在原籍应试。然而咸丰九年(1859)却出现江苏、安徽两省借用浙江贡院举行乡试的情况。咸丰十年是咸丰帝三旬寿辰,定于三月举行恩科,故咸丰九年需先期于各省举行恩科乡试。但从咸丰元年开始的太平天国运动却给江南乡试带来巨大的困扰。特别是洪秀全于咸丰三年定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后,江苏、安徽两省咸丰五年的乙卯乡试和咸丰八年的戊午乡试都不得不暂缓。适逢咸丰帝万寿庆典,于是两江总督何桂清、江苏学政孙葆元、安徽学政邵亨豫等人多次上奏,请求借用浙江贡院进行乡试。经咸丰帝批准,最终决定江苏、安徽两省士子于咸丰九年十月借浙闱举行己未恩科乡试,同时补带乙卯正科,所有官卷、民卷中额均加倍。而浙江省武闱乡试则推迟至咸丰十年二月举行。是年江苏、安徽乡试,入场士子共计九千七百七十余人,均恪守场规,安静无弊,录取结果于十一月十二日揭晓,科考顺利结束。本专题史料档案,选自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付奏折和上谕档,现予刊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3.
曾志平 《历史档案》2022,(1):116-120
<正>乡闱是决定清代士子命运的场所,乡闱中饮食供应必不可少。对于官府如何保障乡闱饮食,保障举措能否落到实处,士子对保障举措的态度等问题,相关研究尚显薄弱,仅有个别介绍性文章。(1)嘉道以降有关乡闱饮食的史料较为丰富,而江浙皖又是清代科举重镇,本文即以嘉道以降的江南乡闱(简称南闱)、浙江乡闱(简称浙闱)为中心,略析清代官府对乡闱士子的饮食供给。  相似文献   

4.
陈尚敏 《档案》2015,(4):48-52
清代甘肃有16个州县设有兴文社,兴文社的职能主要是为本籍参加乡、会试士子资助盘费。康熙初年陕甘析治,两省分闱却迟至光绪元年(1875年),分闱前甘肃士人乡试要远赴西安,会试又在京师举行,路途遥远而致盘费高昂,加之甘肃地处边远,隶属瘠贫之区,兴文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另外,甘肃士子科考盘费尚有其他来源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内中轴线西侧有两座古朴典雅的四角攒尖顶碑亭,亭中各矗立着一通高272米,宽1.14米高大厚重的碑石.双碑碑帽前后均刻有腾跃于黄河巨浪之上的双龙石雕,方形碑座的四个侧面亦刻有腾龙浮雕,碑文楷书字体工整,堪称书法佳作.虽历尽沧桑,碑石稍显斑驳,但大部分字迹依然清晰.这两通"贡院碑"之所在正是清代河南贡院旧址.一、贡院嬗变——追忆逝去的时光中国的贡院始置于唐代.唐人李肇在其《唐国史补》中说:"开元二十四年(736),考功郎中李昂,为士子所轻诋,天子以郎署权轻,移职礼部,始置贡院."从此贡院就成为科举时代考试贡士的场所.  相似文献   

6.
夹带,又称怀挟,是指考生把与考试内容相关的书籍和文字私藏在应用科学物考具之中带进考场,以备答卷时抄袭,这是科举时代士子场闱作弊最常见的方法。明清时期,科场夹带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猜题习作及优秀考卷汇集成的程文,对科场夹带作弊,历朝严禁,  相似文献   

7.
举院是生员、贡生、监生、荫生等参加乡试、考取举人的场所。各省乡试在省城举院举行。清光绪前,甘肃和陕西合闱,两省士子均去设在西安的陕西举院参加乡试。由于路途遥远,给甘肃士子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为,当时的甘肃省辖今宁夏全区、青海河湟地区、新疆乌鲁木齐、哈密一带以及今甘肃全省。离西安最近的庆阳、平凉、天水、武都一带,也得八九百里,兰州一带得一千多里,河西一带得三四千里,乌鲁木齐一带得五六千里。参加一次乡试,来回少则一两个月,多则三四个月。费用少则数十两银子,多则一百多两银子。交通和经济的制约,使甘肃有能力参加乡试的士子,只有十之一二,绝大多数士子皓首穷经,无法乡试,而饮恨含窗。  相似文献   

8.
这密密匝匝的平房是干什么使的?它是明、清两代读书人在京参加会试的场所——贡院。现北京市档案局就在此地。在明清两朝为官,科举是正途,读书人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等一系列考核,乡试中者称举人,可参加会试,会试中者称贡士,然后参加殿试。贡...  相似文献   

9.
兰州大学是西北地区最早的高等学府.从明代至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前,甘肃一直没有科举场.甘肃学子参加科举考试,必须前往陕西闱场应试.左宗棠目睹甘肃士人大多因家境贫寒,难以筹措前往陕西的路费而不得不放弃参加乡试,同是举人出身的他深为惋惜,同治十二年(1873年),他向朝廷上呈一份奏章,恳请朝廷允许将陕甘两地分别乡试取士,并分设学政,这样甘肃学子就可以在省城兰州乡试.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     
王韬长期僻居香港,《循环日报》的评论在他所处的时代是声微音弱,对内地影响不大。而内地报刊的评论,内容不是《西学原出中国考》就是《中国宜亟富强论》,互相抄袭,陈陈相因。而且,体裁上与科举试题类同,篇幅必须凑足一千二百字左右,即便意竭词穷,也要铺陈到这个字数。更有甚者,每逢省乡试之年,各报都要延聘已中科举之人拟作闱题文,代替“论说”刊出,教人破题,预习八股。评论文坛的这种陈腐气息,直到以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评论为代表的“报章体”问世,才一扫而空。  相似文献   

11.
光绪元年陕甘分闱,是清代科举史上的重要事件。咸同之际,为筹措军费,捐纳广开,遂造成仕途壅塞不堪的情状。陕甘分闱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并获准,且伴有增额,其意义已不只是一个区域科举政策调整的问题,既包含着清政府筹边政策的调整,也不乏疆臣与枢臣博弈的成分。  相似文献   

12.
明人张朝瑞辑、许天叙等续辑的《南国贤书》,记载了明代南直隶(约为今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举人名籍、乡试考官、考题等情况。是书的明崇祯刻本较为常见,其所载史料主要辑自乡试录和地方志。由于现存明代应天府乡试录残缺、《乾隆江南通志.选举志》等地方志对举人情况记载不全等原因,故《南国贤书》相较而言是一部较为系统和全面地记载明代南直隶举人的科举题名文献,具有较高的科举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3.
科举考试是隋唐以来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补充官员队伍的重大举措,历来被视为“抡才大典”,皇帝甚至亲自主持殿试。科举对封建国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在清代雍正四年(1726年),却禁止浙江一省的士子参加当年的乡试和次年会试。这种停止一省士子参试的做法,几乎是自科举制度实行以来绝无仅有的事情。关于这一事件的起因,历来史家观点都  相似文献   

14.
《乾隆壬午科江南乡试诗四房同门录》一书收录戴震乡试制艺三篇,为修订本《戴震全书》及《戴震全集》所未收。此书为研究和考察戴震生平、戴氏与段玉裁的交游、戴氏与江永的学术渊源以及清代考据学风对科举的影响等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15.
解洪兴  周正 《兰台世界》2017,(14):126-128
《唐摭言》是五代王定保创作的一部笔记,忠实记录了唐代科举文化的种种生动事象。各地考生奔聚要津取解,各地官员重奖扶持科举,进士科越来越受士人追捧,苦读求售的寒士备受冷遇,唐代科举士子请托公行,进士风气浮华。《唐摭言》是研究唐朝科举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项材料,它挽救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16.
明代武举乡试属于武举的初级考试,它是明代选任武官的途径之一。经过明初的建制,至正德三年(1508)与正德十三年两次《武举乡试条格》的颁布,武举乡试正式进入制度的确立期。正德时期的武举乡试在人员资格、试期、内容、解额与地域分布等方面臻于规范化。但由于这一时期的武举乡试制度具有保护武官子弟特权、以军事需求为基本原则等特征,限制了明代武举乡试制度在公平性、客观性等方面的发展。而且,其考试内容为马步射与策论,简化了考试程序,但束缚了武举乡试制度往实战化方向发展,使武举乡试制度渐趋僵化。武举乡试制度建设的滞后性表明了武举在明代科举中所占据的非主流地位,制约了武官选拔体制的革新和军事力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清代的科举制基本沿袭明制,每三年举行一次,分四级进行考试,第 一级为童试,取中者为“秀才”;第二级为乡试,取中者为“举人”;第三级为会试,取中 者为“贡士”;第四级为殿试,取中者为“进士”。因科举是清政府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 统治者对它极为重视,称其为“抡才大典”。为杜绝场闱中不断出现的种种弊端,清廷在对 临场考官之监试及应试考生之答卷等方面,均做有极详明的条例规定,并于每届科试前,一 再严申历朝有关圣谕及科场例禁,以对考官及士子进行警示。现从馆藏档案中选出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年)广东举行乡试的部分史料,予以刊布,供研究清代科举制度参考。——编选者丁进军  相似文献   

18.
乡试作为规模最大的一级考试,应试者与录取者的比例极低,因此在科举取士中竞争尤为激烈。顺天府乡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通过论述顺天府乡试的概况与特点,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晚清时期的乡试,同时有助于丰富科举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历史上,对读书人以及国家、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考试制度,是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科举考试.科举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贡院是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专用考场.作为“抡才重地”,贡院是中国唐代到晚清知识分子魂牵梦绕的一个地方,从唐宋至明清大部分政治家、文学家、著名学者都经历过贡院场屋生活.贡院建筑规模宏大,考试规制严密,是科举制度的具体象征.  相似文献   

20.
乾隆中晚期科举考试史料(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隋唐以后至清末 ,科举制度成为众多士子进身的重要途径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制度的巨大改革和进步 ,它扫除了汉代以来“察举征辟制”中长官意志的随意性和魏晋“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的垄断性 ,使庶族出身的读书人可以通过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方式跻身官场。在清代 ,要达到这个目的 ,需要通过县试、府试、院试 (包括岁试和科试 )、乡试、会试、殿试等数十场考试。当数以千万计的士子走上科举这座独木桥的时候 ,枪冒、倩代、夹带等舞弊手法便纷纷出笼 ,成为与清代科举制相始终的阴影 ,统治者尽管采取了诸多措施 ,仍挥之不去。现从馆藏宫中朱批奏折中选出部分史料予以刊发 ,供研究参考。——编选者 王 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