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世上有很多让我们敬仰的英雄,不管是盛世俊才还是乱世豪杰,但英雄往往就是牺牲!看了《英雄》,我唯一的想法,就是感到作为英雄个人命运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英雄》中浓墨重彩、精工细作凸显出来的人物,个个都是英雄,无名是,长空、残剑、飞雪也是,当然秦王也是。但是他们却都不能享受个人可以享有的世俗的幸福生活,他们都成为了时代和理想的牺牲。无名、残剑、飞雪,这些刺客们的命运都是悲剧的命运。他们本来完全可以是另外的命运,如果没有战争。像飞雪,作为大将军的女儿,完全可以过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足够丰富自由,爱…  相似文献   

2.
通过《永别了,武器》来看海明威的战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阐述了他的战争观。战争是一场灾难,一个名副其实的屠宰场。亨利看透了战争的实质,逃离了部队。海明威认为在战争中人的命运就像在着火木头上逃命的蚂蚁的命运,表达了他对那个战争中世界的特有认识。作品艺术地反映了战争对人性的影响,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相似文献   

3.
从具体分析贞贞与小臭子两个人物的身世经历入手,比较丁玲与铁凝对战争中女性命运同中有异的观察角度、价值立场。认为铁凝的《棉花垛》与丁玲的《霞村》相比,深化了对战争女人与性的思考,揭示了战争中女性命运惨痛的一面及男性政治对女性的操纵。  相似文献   

4.
《沂蒙六姐妹》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两部电影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其特定的文化符号意义。其女性形象摆脱了说教与公式化的痕迹,集中展示了女性与战争的冲突。两部影片采用小视角表达大叙事,表达了导演对战争环境下女性本身的情感与命运的关注。两部电影的英雄女性形象在悲剧形象处理及浪漫主义元素运用方面有很多共通之处,并在各自的影视文化接受视野下谱写了各自的英雄女人赞歌。  相似文献   

5.
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和哈金的《南京安魂曲》有很多相似点,都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小说,都写了战争下的女性。比较这两篇小说,有助于我们认识严歌苓和哈金完全不同的写作模式,同时也告诉我们,当作家们在想象"女性与战争"时,如何突破固有的模式,打开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古希腊史诗《伊里亚特》是闻名世界的英雄史诗。这些故事的主角是男性英雄。在男性光环的笼罩下,女人被遮蔽了,她们似乎变得无足轻重。但当我们细读文本时,不能不看到那些被男性英雄世界边缘化的女人,她们与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伊里亚特》中的女性形象虽然数量较少,表演机会不多,描写简单,但她们却要承担着战争起因的罪名和战争苦难的结局。相比而言,《江格尔》中的女性不仅人数多,出场率高,描写也相当细腻。但是,蒙古族史诗中的女人同样没有逃脱古希腊史诗中女人的不幸命运。当我们从女性诗学的视角透视战争时,古代战争呈现给世界的不是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也不是令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而是一曲如泣如诉的悲歌,一曲催人泪下的挽歌。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是一场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社会历史进程与民族命运的战争,这场战争既给中华民族投下了空前的灾难,也凝聚了前所未有的民族精神。《长河谣》是一部表现鲁西北地区抗日斗争生活的作品。这部作品的特征有三个:一、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二、关注战争与人的命运;三、挖掘支撑抗战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日寇兵临南京城下,国民政府宣布以重庆为战时陪都,准备长期抗战,时在1937年11月20日。战争打到1943年9月25日,胜利已日渐临近,很多人已开始憧憬战后的生活,思考战后的国家命运。这一天,当时重庆影响最大的民间报纸《大公报》上发表一篇社评,题为《战后国都定在北方》;中国是大陆国家,同时也是海洋国家,应该海陆兼顾。……我们的外患,可能由海上来,更可能由大陆上来。怀想战后的国际关系,我  相似文献   

9.
10月6日 晴 双耳失聪的情况下扼住命运的咽喉谱出了不朽名曲《命运交响曲》,他,就是孤独而寂寞的贝多芬;十几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凝成了世界名著《战争与和平》,他,就是命运多舛的列夫托尔斯泰;置身于薄情寡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永别了,武器》来看海明威的爱情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描写了战争与爱情。战争摧毁人的幸福和理想。享利与凯瑟琳的爱情是战争中觉醒的人们精神世界的发展,在战争中人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们的爱成了欢乐与痛苦的根源。爱情是美好的,然而战争中的爱情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  相似文献   

11.
在看了《时事》杂志后,我感到豁然开朗,它就像一束金灿灿的阳光照过了我的心灵。使我更加了解祖国与世界的重要大事。虽然现代化的新闻媒体,诸如电视、广播都可以不断地传送最新最快的信息,但是我觉得无论如何它们也比不上《时事》那么贴近生活,仿佛直面国际风云,亲历战争炮火,给人的感觉是近在咫尺。更加觉得我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为祖国努力学习、奋斗的责任更重了。《时事》把我们这些农村的高中生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肖兴昆$北京市密云县不老屯中学  相似文献   

12.
战争与爱情是中外男女两性作家文学作品普遍涉猎的重要主题,其中,女性作家更以其细腻独特的观察力和文笔,呈现出战争与爱情的错综复杂。本文试图从文本分析入手,诠释战争与爱情在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和莱辛的《另外那个女人》的重叠冲击,揭示个体尤其是女性个体命运在战争中所遭受的摧残。  相似文献   

13.
迟亚梦 《海外英语》2020,(8):223-224
英国小说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线》讲述了几代人在战争大背景下的别离、相遇、跌宕和成长.女主人公卡捷琳娜于战争中与母亲走失,遇到了救命恩人列奥尼达斯,从而开启了几代人的命运纠葛.卡捷琳娜既是命运的见证者,又是命运的经历者.线是本书中最常出现的意象,它贯穿始终,将几代人的命运于无声处中联结,其象征意义蕴含着个人、集体乃至民族的厚重情感和成长.  相似文献   

14.
作为史诗风范的长篇小说,《战争风云》与《战争与回忆》充满了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人道主义精神的同情重点是“二战”中受害最重的犹太民族。本文将这同情归纳为“犹太同情”。因为重视了人物命运的展示及人物精神的开掘,所以作品的人道主义同情不再是廉价的叹息。因而,“反对战争”与“肯定人类”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1915(大正四)年11月,斋贺琴的小说《战祸》刊登于杂志《青踏》的第5卷第10期,这也是《青踏》上唯一一篇反战作品。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最为激烈之时,日本为扩大在中国的利益参战其中。《战祸》以日俄战争为故事背景展开并以柔弱女性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家族制度下女性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16.
《祝福》中的祥林嫂与《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鲁迅和张爱玲笔下较为典型的女性形象。她们同处旧的时代,同是旧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同样以悲剧的命运了结了凄惨的一生。但深刻地去考察一下,我们又会发现两位作家在关注女性命运的同时,也存在有很多方面的不同,本文就此谈一点浅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血型解密     
现在、假如你拥有一本《血型与性格》或者《血型与命运》之类的小册子,似乎并不是一件很稀罕的事情,因为很多人对血型与性格、血型与命运甚至血型与爱情之类的话题津津乐道。那么,现在就让我们面对这样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去看看血型究竟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8.
《宜宾学院学报》2019,(2):18-26
1932年的小说《空闲少佐》以现实事件为蓝本,是穆时英"忠实"的创作理念的呈现,反映了作家在特定的战时语境下,积极介入现实社会、反思文学和人生的关系的尝试;同时区别于20世纪30年代上海文坛的大部分战争小说,《空闲少佐》不局囿于民族情绪,关注人类共同命运,是作家进行艺术创作手法和风格转变的试验之作。上海"一·二八"战争的日本军官被俘事件的历史考证及文学文本分析能加深我们对穆时英文学创作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战争与和平》与阿喀琉斯的盾牌都以动态的画笔共同描摹出了永远笼罩着人类的命运--战争与和平的多彩巨幅画卷。本文挖掘了托尔斯泰的史诗性作品与荷马史诗间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20.
俎宾 《现代语文》2009,(12):70-72
战争背景下知识分子的精神内容和精神动向是现代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特殊的社会背景,加上知识分子自身的性格特点,此时期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处于迷失的状态中。这种精神动向决定了他们日后的道路选择和命运。考查这种精神动向,有助于理解知识分子与战争的关系。《财主底儿女们》是一个较好的分析文本,对丈本中知识分子的形象进行分析,可以形象地看出战争背景下的知识分子精神内容和命运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