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双性同体"诗学与萧红的文学创作内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性同体"最初在荣格心理学中得以理论的定型,随后由女性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芙发展并得到进一步的阐释。作为一种女性主义价值观,"双性同体"正逐步走向作为一门诗学的位置。萧红在她的女性文学创作中,以"双声话语"的文本意识、"童心"状态的整合创造力成功体现了"双性同体"诗学的文本内蕴,从而揭示了她文学创作的独特性和超前性,也更加印证了"双性同体"诗学观的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2.
"双性同体"是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29在她的论著《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通过对伊迪丝·华顿1920年出版的《纯真年代》中埃伦.奥兰斯卡伯爵夫人的女权意识和纽兰·阿切尔的父权思想的分析,本文认为华顿早具"双性同体"意识,并秉承这一理念进行文学创作,建构了自己的"双性同体"文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双性同体"概念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是作为一种文学的理想境界提出的.中国当代女性写作在制度化的"男女平等"中起步后,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女性意识提升、90年代的女性意识掘进,也带着"双性同体"的理想进入了"她世纪".  相似文献   

4.
《甘肃高师学报》2007,12(3):35-37
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是当代美国文坛颇有影响的黑人女作家,其作品充分显示了她对妇女整体解放的理解和关注。通过对两性关系的思考与审视,她在《紫色》中超越性别的限制与对立,大胆地塑造了一批具有“双性同体”特征的人物形象。本文以文本分析的方式,通过对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生存状态的分析来探讨作家的“双性同体”意识,揭示她所宣扬的妇女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英国著名女作家、评论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提出了"双性同体"思想,指出该状态是所有作家应努力追求的理想精神状态.对生活直接或间接的经历有助于增加对另一性的认识;忘却性别、抛弃意识同样可以达到摆脱性别角色束缚的目的,帮助作家迈向双性同体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公认的西方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鼻祖,她艺术思想体系中最具争议和最重要的莫过于她的"双性同体"说。从伍尔夫创作的《自己的一间屋》《奥兰多》到《三枚旧金币》可以看出她"双性同体"观的嬗变,她的思想由保守转向激进,对两性的态度由温和转向激烈。  相似文献   

7.
"双性同体"、"双性和谐"是如今文学创作与研究中探讨主题之一,且彰显了现代性别文化理想.本文以双性同体的和谐与力量为视角,追溯中西方有关 "双性同体"的文化渊源以及"双性和谐"提出的理论基础,阐明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对追求双性和谐理想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8.
《太原大学学报》2019,(4):58-63
根据"双性同体理论"的批评方式分析,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中的男女主人公由于不满虚伪的父权社会而呈现出强烈的双性同体意识。"双性同体"强调消除男女之间的性别对立,实现两性和谐共处。这从侧面反映出海明威对男女关系的忧虑与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9.
"双性同体"作为一种新批评方式,是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也颇具争议的概念,美国海明威研究中早已有很多的运用,并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运用双性同体理论,对《太阳照常升起》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男女主人公双性同体意识的呈现,以期证明海明威对男女关系的忧虑与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积极尝试,进而为中国海明威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0.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卡森·麦卡勒斯的重要短篇小说,被很多评论者从自我认同、小说创作心理与人物心理、孤独主题、怪诞色彩及狂欢的视角来进行研究.文章从"双性同体"这一新的理论角度出发来分析女主人公爱密利亚小姐的形象.挖掘出其爱情悲剧的深层原因.虽然爱密利亚像男人一样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但终因性别身份的矛盾与所处时代社会不相融,她也只能算一个不完全的双性同体人,在一场三角爱情角逐中注定成为一个失败者.  相似文献   

11.
"双性同体"女性主义强调理想的性别关系是双性因素的和谐共存,中国女神的神格特征和女神权力构建下的和谐理想的社会模式,为女性主义提供了理想的原型模式。本文以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女神及大母神的神格特点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双性同体"女性主义的神话源头和理论原型。  相似文献   

12.
易绯 《文教资料》2008,(10):39-41
传统观点认为<去灯塔>是一部关于拉坶齐夫人的高尚情操的小说,本文对此提出了质疑.通过对小说中两个主要的女性角色的性格分析,我们发现伍尔夫在小说中表达了她对女性创作所面临的物质困境和来自男性的性别歧视的压力的关注和批判.同时,她也在该小说中表达了她的有关女权主义观点以及她所倡导的"双性同体"的写作意识.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反映的是时代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潜藏着作者被压抑的欲望和社会理想。弗吉尼亚·伍尔夫通过对时代与社会的深入观察与缜密思考,将其倡导的男女两性和谐、双赢的社会理想隐喻在文学创作中,因此,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既不是特指生物学上的概念,也不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所谓的"最佳的精神状态",而是对男权传统的批判,是对构成社会主体的男女两性走向和谐、走向双赢的期待。  相似文献   

14.
毛剑利 《安顺学院学报》2009,11(6):27-28,58
英国著名女作家、文学评论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出了双性同体这一观念,并将其引入文学批评领域,认为这是一种最佳的文学创作状态和批评标准。文章以《一间自己的房间》为依据,探索伍尔夫双性同体观的内涵以及它在作家进行文学创作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凯瑟琳是一个双性同体的新形象,对瓦解父权社会的性别二元对立论有重要的作用。她不仅具有温柔、极富同情心和极易动感情等女性特征,而且具有积极主动、勇敢坚强等男性特征。女权主义和拉康的后精神分析理论,给我阐释了凯瑟琳双性同体特征失而复得的整个过程提供了一种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6.
英国著名女作家、文学评论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出了双性同体这一观念,并将其引入文学批评领域,认为这是一种最佳的文学创作状态和批评标准。文章以《一间自己的房间》为依据,探索伍尔夫双性同体观的内涵以及它在作家进行文学创作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双性同体"思想的提出修正了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中的内在缺陷,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指明了方向,并指导其朝着更健康、科学的方向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奇异的插曲》是"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最著名的剧作之一,剧中那生动奇特、引人注目的情节和细腻的心理描写一向为人们所称道。其中的女主人公美丽迷人、温柔体贴、柔弱,甘愿为心爱的恋人奉献一切,同时她又坚强果断,支配占有欲强。她的这种双性同体的个性特征打乱了父权社会中男性主体的传统观念。文章通过阐释她的这种双性同体的性格特征呈现给读者一个饱满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9.
"双灵同体"是一种神秘的文化现象。解读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别名格雷丝》中出现的"双灵同体"意象,探究作者展现男女两性、自我和他者以及边缘和主流之间争斗、妥协、胶着状态的书写意图。阿特伍德用隐蔽的方式书写了妇女的边缘地位和不止的反抗,它是作者精心布置的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三言""二拍"是明代最为重要的拟话本小说集。在这五部作品中,两位作者塑造了风姿各异的女性形象,其中最有特点的一类便是女扮男装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本身承载着深刻的内涵,一方面表现出了明后期对女性的尊崇和女性意识的萌芽,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作者本人的性别观。虽然"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学界已是老生常谈,但尚未出现以"双性同体"为视角的研究论文。本文力图结合荣格"双性同体"理论,重新审视"三言""二拍"中女扮男装的人物形象,透视该类形象所体现的女性人格特征和男性人格特征,尝试为"三言""二拍"人物形象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