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在中国大陆“三毛热”迅速席卷开来,笔者也被“卷”了进去。前边虽已写过《真情应在淡泊中》,对三毛及其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评介,但总感到意犹未尽,想再写点什么与广大读者共勉。著名作家郁达夫说得好:“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三毛的作品,是她自己货真价实的“白叙传”。这种“自叙传”,一方面在作品里保持住三毛的鲜明个性,另一方面是作品里所描写的内容都经过了三毛自己的内心体验,是她自己的内心里折射出来的光芒。正如美学大师黑格尔所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2.
三毛:“我的电脑最近一段时间,启动、运行速度变得很慢,也常常出现蓝屏和死机。原以为电脑感染了病毒,但用杀毒软件杀了也没有发现病毒,阿龙快来帮我诊治诊治。”阿龙:“三毛,先不要着急!你先利用Windows中的‘资源状况’进行查看。”三毛:“我来看看,哎呀!我的系统资源才75%。”阿龙:“毛病就在这里!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硬盘碎片过多。最好能每隔两周就做一次‘磁盘碎片整理’。方法是点击‘系统工具’中的‘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其次,注册表过于庞大。最好的办法是定期的给注册表做卫生,用一些专业软件,如Windows优化大师…  相似文献   

3.
文如其人,虽然三毛的作品,我不像有些年轻人读的很多,但读了三毛这短短的一封书信,却洞察了她那纯洁善良的心灵,享受到了她那积极快乐的人生。“‘寻求真正的自由’,然后享受生命。”这是作者对人生态度的高度概括,这里的“自由”,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是一种摆脱名利、苦恼,抛弃了世俗的人情超脱:是一颗纯净,圣洁、不受玷污的心;是一条不受羁绊、不被左右的执着之路。“享受生命”,更是一种高境界,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不容易,当我们在赢得了生命之后,  相似文献   

4.
老作家巴金在为卓如同志撰写的《冰心传》所作的序言中对冰心的作品作了这样的评价:“……她那些真诚的语言,她那些充满感情的文字,都是为了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都是为了我们大家熟悉的忠诚老实的人民。她要求‘真话’,她追求‘真话’,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她还用自己做榜样鼓励大家讲‘真话’,写‘真话’。”确实,“讲‘真话’,写‘真话’”,创作“真”的文学,是冰心创作的信条和她毕生的艺术追求,诚如她自己所表白的那样:“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  相似文献   

5.
一(四)班有个小朋友叫“罗兰”,我想:世界上发明第一枚邮票的人不是叫罗兰·希尔吗?我把这告诉了她。我还问她:“你觉得是‘罗兰’好听,还是‘希尔’好听呢?”罗兰想了一下,说:“还是‘罗兰’好听一点,因为是我妈妈给我取的。”我说:“我叫你罗兰·希尔好吗?”她笑了。回到家里,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说:“你搞错了。英国人的姓名和我们中国人是不一样的,他们把姓放在后面,名字放在前面。‘罗兰’是他的名字,‘希尔’是他的姓。不过,台湾有个女作家也叫‘罗兰’。”哇,一下子冒出了三个“罗兰”,真有意思。我的名…  相似文献   

6.
感受三毛     
一直很喜欢三毛,从十五六岁接触她的作品开始到现在从未改变。喜欢她的生活方式,更喜欢她的生活态度。我觉得三毛的一生比较真实,这可能源于她宽松的成长环境。19岁的三毛,可以因为情感的问题而只身一人远走他乡。而且是在没有足够的钱又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去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怎么说呢,这种情况放在内地,别说几十年前,就是现在也不是我们敢想和我们的父母所能接受的。再有,她的一生伴随着写作的笔,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一种活着的需要。这似乎是她的一种爱的精神寄托。曾有人批评三毛的作品不是真实的记载生活,甚至说她的…  相似文献   

7.
那天,我倚在外婆身边,听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传说江湖上有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人称‘白梨花’。她行侠仗义,惩恶扬善,心地就像白梨花般纯洁善良。那时有一个黑道女人叫‘黑荆棘’,她贩卖鸦片,拐卖孩子,心狠手辣,无恶不作。‘白梨花’几次打败了她,烧毁了鸦片,救走了孩子,因此与‘黑荆棘’结了仇。”“那年春天,‘黑荆棘’为了报仇,四处放出风声,说她手上抓有孩子,谁有胆量就到梨花谷救人。”“是她设下圈套引诱‘白梨花’的吗?”我问外婆。“没错,她早已设好埋伏,等着‘白梨花’去。当‘白梨花’听到…  相似文献   

8.
飞来横祸     
“喂,‘小辣椒’,阿Sir(班主任)叫你去一趟‘集中营’(办公室)。”那个最令我恶心的班头“大萝卜头”此刻正木柱似地立在我面前,神情诡秘地传达着刚刚下达的“上级命令”。“我?”正沉迷于三毛小说的我一下子从椅子上弹跳起来:“什么事?”  相似文献   

9.
开心笑吧     
《现代语文》2005,(9):40-40
舅妈“我听说,你跟玛丽的婚事吹了?”“对,她嫌我穷。”“你跟她说起过你有一位有钱的舅舅在美国吗?”“说了。现在她是我舅妈了。”从反面理解有个失恋的人愁眉苦脸地告诉朋友:“我所爱的人拒绝了我的求婚。”“这有什么呢,”朋友说,“我告诉你,女人的话,有时得从反面理解。她说‘不’,就意味着‘是’。”“可是她没说‘不’。”“她说什么?”“她只说了‘呸’。”  相似文献   

10.
三毛是中国文学史上无法定位的一个人物。她算不上伟大.然而在她的有生之年却一次又一次掀起席卷海内外的“三毛热”.并拥有一大批的“三毛速”。她的一生和她的文字一样美丽.却又荒凉。选取三毛的三次自杀经历为主线。贯穿全文,对三毛的人生历程进行了分析,发现三毛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对她的作品的影响,从而构建起作家和作品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给你一个视窗可以探视窗外生活留下的张张旧照给你一只鼠标可以点出夜幕浩空中的点点繁星仰慕缪斯的光辉便是你我和耕不辍的选择张爱玲是40年代上海沦陷期红极一时的才女,在当时文坛极具传奇色彩。“随着她堪称‘奇迹’的作品《传奇》《流言》的问世,关于这位天才女作家的传奇般的故事便从此在海内外广为传颂,‘流言’至今。” (一 )“沉香屑世”   张爱玲,高大、古典、鲜艳而又现代。她不多愁善感,也不怨天悯人。她的人生态度是实际的,无害于他人的自私的。   张爱玲的“传奇”先开始于她的家庭。张爱玲的祖父张佩伦,是同治年间…  相似文献   

12.
我喜欢三毛     
我爱三毛的书,我喜欢三毛的写作风格,更佩服三毛这样的作家。三毛所写的书全都是她的真实生活经历。有些同学不爱看别人的自传体文字,可我不然,对陈平女士的作品十分喜爱。她的性格、脾气无一不在文章中表露出来,让人看了有喜有悲有笑有泪。三毛19岁离家,49岁回国定居下来,30年来在外行走江  相似文献   

13.
译文:竿竿历降记苹苹抬头一看,原来是刚才在花园里见到的那个小男孩。“是你啊!你怎么跑得那么急?‘’“噢,原 来是你啊!”‘俄们又见面了,真是有缘啊!”“她在那里!”“啊!”“啊!”‘·参见太子!”‘·平身!’‘二太子?.’ 译文:“你快帮帮我,我不想缠脚。”“缠脚?”“对.太子!所有的宫女都得缠晰,这是宫里的规矩。请大子不要 幻凉小怪。”“‘可我不要缠脚!”“好.她不用缠了。没必要每个人都缠。”‘·是,太子。‘’“你快跟我回去!”“不, 我不想回去!”THE ADVENTURE OF QIAN QIAN@芊芊 @石文燕 @Jeanne~~…  相似文献   

14.
随想录     
一、关于母亲“使我认识‘爱’字的是她。在我幼小的时候,她是我的世界的核心。她很完满地体现了一个‘爱’字。”二、关于“五四”“我常常说我是‘五四’的产儿。五四运动像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睁开了眼睛,开始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
三毛离世后,久久不能散去的便是众多文人对其作品内容真实性的质疑。研究三毛文学的不乏其人,在对她文本研究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深入到她的生活中去。在她坎坷的人生经历上,磨砺练就了她那独特的行文风格。她用“私小说”的文体,娓娓道出她的人生坎坷;用“游与艺”的写作态度,细细地展现她的人生履历。然而就在这样一个众说纷纭的文坛,三毛其人其文的真实性确实有待大家的验证。在本文中,将用客观的态度来阐述三毛的行文。将作家、文本与其真实生活相联系,更全面地理解三毛其人其文。  相似文献   

16.
肖建勋 《文教资料》2008,(34):14-16
三毛,作为20世纪80年代在港台、大陆以及海外华人读者眼里最有传奇色彩的知名女作家,一个被无数青少年热爱、迷恋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不具有任何的"使命感"和"文以载道".也不刻意追求作品的社会效益,但能融于大众.深入读者心中,而且她的创作与她个人生活紧密关联.她曾说:"我的写作生活,就是我的爱情生活.我的人生观,就是我的爱情观."在她创作生涯中,三毛不断地认真生活.不断地突出自我.也就不断的自塑形象.让读者体会到生活中的三毛是一个对人生具有乐观积极、至善至美的态度和主张平等自由处世原则去与人和社会交融的传奇女性.  相似文献   

17.
Carleen 《成长》2006,(11):19-20
林木是一名中文系的大四学生,听说要问她一些有关艾滋方面的东西,她连忙说她对艾滋了解不多:“我是高中时才知道‘艾滋病’的,那时同学间互相会用‘AIDS’或者‘艾’字开头的病来说对方,纯粹随口调侃。在我的印象里,艾滋病就是被大众所鄙夷的脏病。”  相似文献   

18.
“我在家要是敢那么‘得瑟’,用我老公的话讲,他会‘焚书坑儒’的!”. “你会几岁教你的孩子背《论语》?”这是于丹现在不断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有人想象于丹在家一定是跟老公吟诗作画,女儿坐在床上晃着小脑袋背《论语》。于丹听后大惊,直接用“可怕”来形容这样的场景。她说:“我在家要是敢那么‘得瑟’,用我老公的话讲,他会‘焚书坑儒’的!”  相似文献   

19.
胡曾伟同志认为鲁迅对百草园的描写,“所要揭示的绝非什么‘快乐的生活’”,“这一段优美动人的文字里,实在也包藏着‘救救孩子’的意思。”根据之一是:“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会成为“我”的“乐园”,是“揭露了‘我’  相似文献   

20.
当九岁的邵宇小声地跟妈妈说“我爱‘她’,我要跟‘她’结婚”的时候,着实把李丹吓了一跳。李丹随即纠正邵宇道:“你应该说你喜欢‘她’,愿意和‘她’一起玩”。可邵宇却认认真真地说:我说的爱就是一辈子都要在一起的爱。邵宇的话一下子堵住了李丹的嘴。 又过了几天,当李丹已经忘记了邵宇的话时,邵宇又提醒了她:“妈妈,我们已经夫妻对拜过了。”“什么?”李丹像是没有听清楚。“同学们让我们拜了拜,其它两拜我都没听明白。”邵宇特高兴地对妈妈说。李丹把自己的担忧告诉了邵希。邵希不以为然地说:“别这么大惊小怪的。咱们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