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以苏为鉴,倡导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艰辛的探索过程中,明确地回答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着眼于我国国情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是建国初期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纲领.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思想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指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正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论证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两位历史伟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殊途同归,更加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今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本探讨了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指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论证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两位历史伟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殊途同归,更加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今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科学产物,本文着重介绍具有中国特色革命遣路的理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遣路的理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的最初探索。  相似文献   

5.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和努力探索的伟大成果。毛泽东是探索这一伟大理论的先驱者和开拓者,邓小平则是这一伟大事业的继承者和创立者。 一、毛泽东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可贵探索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历史性的胜利,并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又创造性地开辟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的任务。随后,毛泽东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6.
为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毛泽东进行了艰辛探索。这种探索虽然未能由毛泽东本人达到既定目的,但为我们最终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毛泽东的探索抓住了中国农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不乏良好的开端。探索的代价没有白付,我们今天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正是纠正和避免毛泽东曾经犯过的错误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是指引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毛泽东早在建国初期就倡导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并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战略,发展商品生产,中国工业化道路,国民经济长远规划等方面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了许多正确而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这些重要的思想材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先河和理论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一生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战斗的一生,也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生.他的一生都在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富民强的道路,并且不断把探索的结论付诸于实践.毛泽东在长达五十多年的探索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虽然也犯了严重错误.但其主观愿望始终是要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国富民强的社会主义社会.他提出的许多有价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对于我们今天仍有着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毛泽东对中国式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按历史发展顺序可分为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的本质特征,这集中体现在: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二是在于其以毛泽东思想为直接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坚持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并且将这些理论和思想应用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实践中,开拓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于毛泽东,初步完成于邓小平。毛泽东的探索为当代邓小平构思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一整套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根据;邓小平的一整套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实践,则丰富和完成了毛泽东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构想,并把毛泽东毕生为之献身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拟对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功过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谈谈粗浅的认识。(一)新中国成立后党便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对于推翻反动统治;…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毛泽东带领全党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许多闪光的思想理论观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源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和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12.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党的创始人毛泽东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贡献。文章着重指出,毛泽东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概念,但他是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毛泽东在探索过程中历获得的积极理论成果和严重失误教训,都为后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立,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 ,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因此 ,面对生动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思考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一问题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在理论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实践上,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道路,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法治的普遍原则与中国具体国情创造性结合的建设路径,是这条道路显著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5.
1956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是在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历史转折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初探索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文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结合"的最初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总体关系的初步研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拓性探索。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探索的首创之作,《论十大关系》所阐释的基本理论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以及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篇章的写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提出社会主义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人民求发展和依靠人民发展,发展中出现的具体矛盾、具体问题要具体解决等发展思想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的发展思想,对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所作的这一历史结论,有力地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是偶然产生的。它是以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过长期艰苦探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对这条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毛泽东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姓“社”姓“资”的问题,虽经二十余年的探索,终未成功。邓小平在探索过程中,搞清了毛泽东曾未弄清楚的问题,所以在建国三十年后,终于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面对生动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思考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在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中,适时提出新的战略方针,首次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他对我国经济建设、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新构想,以及关于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的论述等,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