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复仇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文化主题。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复仇主题算是一个常见的内容,而在这些复仇主题的作品中,尤以女性的复仇最为壮烈与惨凄。《谢小娥传》就是一片典型的女性复仇故事,复仇故事完整,女主人公女扮男装,复仇方式独特,体现反传统的复仇文化。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内容、特征、文学价值等方面对《史记》复仇故事作了较全面地分析,认为这些复仇故事,或实录或虚构,不仅真实表现了作者复仇情绪,而且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汉武帝以前复仇文化面貌,对后来的复仇文学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明清小说女性以技复仇描写与社会心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通俗小说中,女性复仇故事明显增多.其中以武技为主要复仇手段的女性复仇故事,更加具有反文化的意义.首先,以技复仇是对男权文化下女性观的否定,它打破了女性柔弱、女性主内的既定思维模式.以技复仇对儒家礼仪的挑战,树立了女性复仇的独立的道德意识.这类女性复仇人物遗世独立、潇洒自由,她们独立的人格追求,主要体现了道家的文化追求.其作为非主流文化的重要现象之一,冲击着儒家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4.
徐燕 《天中学刊》2009,24(4):80-83
隋唐系列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并继承了先秦复仇文化,主要表现为隋唐系列小说描写的各种复仇故事并未突破先秦时期的复仇类型,也可以从先秦复仇文化里找到事实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伍子胥复仇是中国古代众多的复仇故事中情节最为波澜壮阔的复仇故事之一。就目前可见到的材料看,记录其事的典籍很多,而且基本上都对其矢志复仇之事进行了歌咏或演绎,使得这一故事历久弥新,长盛不衰。其中,司马迁的《史记·伍子胥列传》在该故事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第一次将伍子胥故事的整体脉络梳理清楚了,更在情节增删中体现了赞美复仇的情感倾向,并且在其实现复仇过程的描写中渗透了司马迁本人特有的观念和情感取向。  相似文献   

6.
复仇是古今中外文学的一个恒常主题,广泛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各自所代表的文学、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其中《基督山伯爵》和《赵氏孤儿》是中西方表现复仇主题的经典作品。两部作品都是写复仇故事,但二者在复仇动因、复仇者心理及性格等方面所表现的复仇主题存在很多差异,二者在复仇主题方面的差异与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铸剑》由复仇故事、行侠故事、魂化故事三个故事组成。复仇故事是屑间尺继承父亲遗志,准备向大王复仇;行侠故事是宴之敖以眉间尺的头和剑为条件接替眉问尺行侠复仇;魂化故事是大王、眉间尺、宴之敖三头相搏,烂在一起。三个故事由三为一,复仇者从幼稚到成熟,再到魂化以至一起毁灭。这一一结局消解了复仇的意义,抹杀了是与非的评判。魂化故事的结局,使悲壮的复仇变为具有喜剧色彩的闹剧。  相似文献   

8.
<铸剑>以故事引出复仇之路,以复仇终结了人物形象,又以闹剧颠覆了严肃的复仇故事本身.鲁迅先生对这则故事的再创作,运用了古代的素材、现代的理念.对"铸剑"故事的重写,让"复仇"超出故事意义.死亡之后的复仇,而非复仇之后的死亡,展示的是分裂个体的存活状态.走出复仇之门,返归生命的本真状态,透过故事展现鲁迅先生对人生的深入思索和永久追问.  相似文献   

9.
《史记》中涉及到很多宗族复仇故事,阐述并分类归纳出相似之处,为后文分析宗族复仇产生的原因和依据作一铺垫。针对司马迁对伍子胥复仇故事的加工改造,论证了司马迁是通过发表议论表明其复仇观,而且对复仇的抗争精神是予以歌颂肯定的。  相似文献   

10.
《哈姆雷特》从问世起便是最受欢迎的剧作之一,是所有英语复仇故事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是莎士比亚戏剧中最严肃也是最易懂的一部。不同于一般类型的传统复仇故事,在这部戏中,莎士比亚聚焦于主人公——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静态思维过程,并在其沉思之间发展故事情节。由老国王之死引发的泄密和探秘行动组成了该戏剧的外部结构,而对死亡、人性及宇宙奥秘的哲思构成了该戏剧的内部结构。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可以显示莎士比亚名作《哈姆雷特》的核心结构和其在复仇故事流派中取得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除写了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外,还写了大臣波洛涅斯之子雷欧提斯为父复仇。两种复仇方式此起彼伏,共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文章从复仇动机、复仇过程和复仇结果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两种复仇方式的异同,并试图找出造成差异的原因,以帮助读者对当时社会背景、人物性格等有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儒林外史》第48回,通过徽州老秀才王玉辉怂恿三女儿绝食殉夫,塑造了一对颇为复杂的王氏父女形象。我们通过发掘徽州,特别是原型人物周围的文化背景材料,可以将这对父女形象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蕴深刻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小说《铸剑》的意义表达是审美意象暗示象征式的,"剑"意象是其主题意象。在设置方式方面,鲁迅采用在标题中安设和反复强调的方式。"剑"意象中蕴含的意蕴之一是关注少年的心理成长。眉间尺的性格成长可分两步考量:一是作者以眉间尺戏鼠的情节喻示的是其心理和行为上的未成年特征。二是作者以眉宴合一暗示眉间尺为报父仇而被迫改变了原有的优柔性情,变成了穿戴着中国古代衣冠的复仇天使———宴之敖者。鲁迅表达成长意蕴的理由有三:一是受进化论思想影响,关注青少年的成长;二是探索"立人"途径,关注国民性改造;三是传达作家对自我成长中的生命体验以及感悟思考,释放童年情结。  相似文献   

14.
《老城墙》是渭南籍作家王三毛的长篇代表作品之一。作者以敏锐的艺术洞察力,从关中丰厚的民俗文化土壤中吸取养分,撷取民间生动有趣、诙谐幽默的方言俗语,为我们讲述了浸染着浓郁西部风情的人生故事。作品蕴含了丰富的关中婚俗文化、家族文化、民间禁忌以及重男轻女的思想等等。  相似文献   

15.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殉葬》(Red Leaves)并置了三种文化:印第安文化,西方文化与黑人文化,使得小说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充满张力。本文通过释读小说中文化并置的象征意义,揭示小说蕴含的多重主题。这对于研究福克纳的作品主题与创作心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试论张艺谋电影作品的民族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演张艺谋坚持用电影表达他的民族文化观,注重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关心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 状态,平实地反映人们的真实生活,着意人性的批判,保证电影既讲述通俗故事,又有思想内涵。他以独特的电影 语言、电影场景和精心的包装展示了民族文化的氛围,特有的叙事方式颇具民族韵味。  相似文献   

17.
《史记》复仇原型与作复仇取向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意识的层面,作借用复仇敌事的形式,表达个人的遭际和幻想,在集体无意识的层面,他继承了神话反抗神的原型,但经过了个人意识的改造并加以利用,在“善恶报应”等细节原型中,善于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为意识的内容服务。  相似文献   

18.
关汉卿《单刀会》有“大夫心别”一语,有学者以为“心别”为“心烈”,根据原意,此句以“大丈夫心别”为佳。关汉卿为山西解州人,关汉卿究竟是“太医院户”还是“太医院尹”。此因有两种不同系统的本子所致。在北宋时期,蔡伯喈的故事已被搬入戏剧。《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与王结没有父子关系。昆腔创始人魏良辅生平资料有待于进一步甄别。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向杲化虎复仇,是一种复仇主体精神压抑释放的奇特方式。化虎之后的人而虎,虎而人,虎外而人其内,使主人公向杲与“复仇相助者”合二为一,复仇主体具有了隐身和复仇的能力。化虎道具,在以往故事中即有。化异类以复仇,来自佛经故事的基本艺术机杼。在“六道轮回”的佛教理念中,前世仇怨可在今世雪报,而报仇的复仇主体可能转世为某种动物。“虎皮”,与其他相关道具一并得蒙蒲松龄青目,也可能模仿了佛经叙事。佛教生死观也被吸收融合,幻化故事为之更具有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