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教育技术》2017,(4):39-44
在政府鼓励创新创业、创客空间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创客教育成为教育创新的新探索。在创客教育实施过程中,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等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形成了相应的利益冲突,进而影响创客教育的发展。文章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创客教育中不同利益主体在相应策略选择下的付出、收益和风险,探寻各主体间的共赢策略,并据此提出了协调各主体间利益冲突的相关建议,以促进创客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对于处于变革中的学校组织来说,冲突无处不在,但利益冲突却是学校变革中冲突的焦点。学校变革的利益冲突表现为多种形式,而产生利益冲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权威及权力结构分配的不平等,以及"集体行动"逻辑所导致的"囚徒困境"。基于此,化解学校变革利益冲突的策略主要包括利益冲突管理以及实现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共享",而后者则需从达成"经济人"和"道德人"之间的契合、实现异质合作以及激发主体的道德使命感三方面切入来实现学校变革中的利益共享。  相似文献   

3.
利益冲突是学校变革过程中各种冲突的焦点,主要表现为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以及不同主体的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产生利益冲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权威及权力结构分配的不平等,以及"集体行动逻辑"所导致的"囚徒困境"。基于此,要化解学校变革中的利益冲突,一是要实现良性的利益冲突管理;二是要关注学校变革的公共利益,实现利益共享。后者需从建立"经济人"和"道德人"相契合的人性观、实现异质合作以及激发主体的道德使命感三方面为着重点,真正实现学校变革中的利益共享。  相似文献   

4.
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教育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围绕教育软件的有效应用,从教育信息化利益相关者角度,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形成了教育软件企业、教师和学生、政府人员、专家等不同利益群体。教育软件企业之间、企业与教师之间、政府人员与企业之间、专家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形成了多种利益冲突和"囚徒困境"。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各利益群体在不同策略选择下的付出、收益和风险,探寻可能达到的平衡状态以及谋求理想的共赢状态,这就需要建立规范来协调,以合作代替冲突,平衡多元利益主体的诉求,选择互利性的博弈方式,达到各群体之间的社会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从利益的视角而言,高等教育的管理制度在本质上也是利益协调制度,是协调和维护不同利益主体间关系的规则体系,学分制改革当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多元化的利益冲突。当前学分制改革困境缘于政府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存在权利利益、经济利益、观念利益以及知识利益的冲突,难以得到有效整合。要构建制度化的教育利益表达机制,保障多方群体利益渠道;放权与定责并进,法制、民主、责任意识与制度共建;整合高校利益分配,加大教学资源投入的利益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评价实际上是各评价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协调的过程。因此,对高等教育评价主客体间性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探讨高等教育评价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对应、利益冲突关系及如何协调不同主客体间的利益奠定了基础。“主客体间性”是对“主体间性”的一种改进,它注意到了客体的能动性,即客体对主体的影响,注意到了主体与客体之间利益的优化。  相似文献   

7.
由于协作治理过程中存在着同区域和不同区域间合作主体的利益冲突,为了避免各合作主体的利益冲突,以太湖水污染治理为例,集中对水污染治理过程中的相关主体利益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关利益主体利益发生冲突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协作参与各方应该如何从转变理念,强调合作共赢、完善利益分享机制、构建利益约束机制和健全利益共享保障机制等4个方面实现协作过程中的主体利益协调。  相似文献   

8.
由于协作治理过程中存在着同区域和不同区域间合作主体的利益冲突,为了避免各合作主体的利益冲突,以太湖水污染治理为例,集中对水污染治理过程中的相关主体利益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关利益主体利益发生冲突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协作参与各方应该如何从转变理念,强调合作共赢、完善利益分享机制、构建利益约束机制和健全利益共享保障机制等4个方面实现协作过程中的主体利益协调。  相似文献   

9.
在项目管理理论中,厘清项目相关利益主体的构成和相互关系,以及各种项目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与问题是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问题.本文借助项目管理理论对出版项目的相关利益主体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利益冲突和立法对策为两个基本点,在全面分析与总结我国现阶段的利益冲突形式与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在利益协调上的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立法解决方案,以克服制度缺陷所引发的利益冲突,使各主体间利益得以合理的分配与协调,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棚户区改造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关键在于改造中多方利益的协调,并始终将民利最大化作为利益分配平衡的基点,才能实现棚户区改造改善民生的政策初衷与价值。通过运用互动公平理论分析公平失衡的根源,再构建融入改造利益主体心理效用的互动公平博弈模型,分析利益主体策略选择的内在驱动因素,可以找出缓解改造中利益冲突和建立利益平衡机制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是一个增长社会利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如何协调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利益冲突问题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以农为本”是协调城镇化利益冲突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赵岚 《高教论坛》2022,(10):110-113
现代学徒制是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新型教育模式,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职业院校是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在现代学徒制校企共建的合作实践中,因各利益相关方不同的利益诉求而产生利益冲突,阻碍了现代学徒制的纵深发展。本文剖析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和利益冲突,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分析工具,探寻现代学徒制利益相关者合作困境的成因,进而提出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三点思考,即决策主体的创新、激励机制的创新和价值取向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我国教师流动制度之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变迁是对人们之间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利益冲突不可避免.我国教师流动制度的创建也必然会引发相关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冲突.为此,政府必须建立相应的利益协调机制,以有效化解存在着的各种利益冲突,从而保障教师流动制度能够顺利的建立、推行与实施.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供求主体的利益整合意指针对供求主体之问的利益冲突的化解手段,通过整合实现供求主体利益的重新分配.整合利益冲突的最基本手段就是调节机制.以其实现高等教育供求主体的利益冲的化解,对并非调节机制所能化解的利益冲突则需要制度创新,以其实施高等教育供求主体利益的缓和.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供求均衡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6.
实施基于校本的课程策略,对于课程变革在学校层面的实施而言,尤为重要。以东部发达地区H中学为例,认清变革环境,分析其在课程变革中所采取的四大策略:路径策略、领导策略、管理策略和文化策略,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启示:课程变革是一个深度变革的过程,需形成行动共同体,统整变革资源;也是一个多重博弈的过程,需要变革主体的利益走向共享;还是一个学校办学特色化的过程,需要以学校发展战略作为指引。  相似文献   

17.
教育公平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教育能否实现公平,归根到底就是衡量涉及教育的政府、学校和个人这三个主体的利益分配能否公平.这三个不同的主体都有各自的利益,都希望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各主体所采取的策略也主要是根据自身的利益来进行选择.因此,这三者基于自身利益的博弈选择引起了教育资源的不同分配,进而造成教育不公的现象.我们应以教育公平为核心,权衡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加强外部监督和信息反馈,及时纠正政策执行中的偏差;改进和完善教育资源分配制度,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鼓励制度创新,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健全教育资助和补偿机制,保障教育公平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化进程中,资本、技术、人力与土地的有机结合,使农村土地具有了较大增值空间,也给农村土地腐败带来了可乘之机。农村土地腐败问题之所以产生,利益驱动下的多元主体竞相介入获取利益是土地腐败的内在驱动力。不同利益主体之间通过各种策略相互博弈,在利益冲突中相互妥协并构建利益结盟,是土地腐败的实践过程表达。在多元主体参与的博弈中,权力主体与资本主体各有所图,权力主体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同时追求个人利益,资本主体具有趋利性。为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有权主体往往利用掌握的权力与能够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资本主体相互交融、妥协,进而共谋,达成共识,侵害广大农民的合法土地财产权利,农村土地腐败由此产生。当然,防止土地腐败问题的发生,还需要从法制建设、制度建设等层面寻找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社区生活的发展产生社区教育需求,教育需求引导教育供给,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的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与纠葛,妨碍社区教育的发展。由于社区教育主体之间通过相互交换来获取自身利益同时,产生社会效益,社会交换理论成为分析社区教育主体间利益冲突的工具,建立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享机制就成了社区教育发展的良性之道,运用社会交换理论阐释社区教育内涵,让社区教育体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刘岸英 《教育探索》2008,(12):32-33
学校文化是课程改革的文化机制,新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推进学校文化变革或重建的过程。学校文化的优化与重建策略,一是促进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的确立;二是开发整合多形态文化,实现学校文化的多元共生;三是重建合作、探究文化,形成学习型文化组织;四是确立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