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理念,让阅读既变成学生个体对文本的感受和美的体验,更变成一种“创造性鉴赏”,通过鉴赏将文本转换成具有学生个体个性色彩的文本,最终达到阅读的三层次:我看了——观看的层次:我想了——思考的层次;我懂了——理解、共鸣、评价的层次。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的对话呈现,应该说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组合体,我想从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及教师与学生这几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李玉山 《教育文汇》2007,(11):41-43
提到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有一个问题是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的,即教师的文本素质。何谓教师的文本素质?我想最通俗的解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独立解读能力与科学有效施教的能力。要让语文课生机勃勃。体现其固有的灵性,关联因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文本素质;而在决定教师文本素质高低的诸多因素中,  相似文献   

4.
林珊 《福建教育》2008,(3):20-21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作为阅读教学的起点,直接影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影响文本对学生的精神观照与文化浸染。我以为,教师要想深入解读文本的文字意义与文化价值,必须经历一个从“心在文本中”到“文本在心中”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周颖 《教学随笔》2007,(11):28-29
作文教学要善于开拓作文洲练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但我认为作文训练仍应立足于课堂。我们的阅读教学留出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思考文本、感悟文本,最终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而课堂作文教学也正是要求教师创设旨境,唤起学生已经过去的热情和体验,让学生有话可说,而且“想说”、“要说”。当学生在语言文字中驰骋、体验真情、品味人生,受到情感的陶冶、智慧的启迪时,抓住生活契机,抓住学生情感敏感点,作文于学生想写作文时,作文于生活需要作文时,这样的课堂作文教学就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儿童爱听故事,在故事的浸润中成长。这与儿童是用形象思维与世界对话,感性地认知生活中的人与事密切相关。故事类文本语言通俗易懂,但是要想深入领悟其内涵,就需要多次赏读,反复品味。儿童不是成人,他们需要在兴趣的支撑下走进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亲密接触。当下的语文课堂进行故事类文本教学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朗读和讲述。朗读属于一种外围性感悟,缺少有我性创造;而讲述则渗透着讲述者的个性化理解和情感性再现,活化了文本。学生通过讲述,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身语言,汲取着故事所承载的文化要义。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习通过深入解读文本获得难以体验的升华过的间接经验。因此我想,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想办法让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交流,与作者沟通,形成一种乐而学、学而得、得而乐的良性循环。为达到此目的,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试:一、探寻文本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以人为本是新的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项重要的课堂理念。以人为本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以学生为本,在课堂的构建与知识的传授中要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和合理需要。我们的教学要从学生的情绪情感出发,从他们熟知的生活体验出发,寻求一种学生需要与文本解读之间的契合点,激活他…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有让课文和学生近些,再近些,才能接触到语文的本质。才能使语文教学更有生命力。 1.走进文本超越文本。我在教一篇课文前,常常自问:我是否已真正走进课文。要想感动学生,首先得感动自己,“文章不厌百遍读”,好的文章常读常新。于是我养成了深入课文的备课习惯,有些课文或精彩段落我往往朗读成诵。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中选入了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一文,这是一篇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的思念故乡的优美散文。在初始备课时,我为解读文本所设计的思路是:想北平——为何想北平——想了北平的什么——怎样想北平,试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思路的分析而达到全面解读文本、准确理解情感的目的。但在布置学生预习时,不少学生却对文中的一处比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一、文本解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我”对伯父生前给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几件事的回忆,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我”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相似文献   

11.
语文学习,历来倡导多读,多想,多写。多想是在多读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想像、理解等多种综合心理机能,将学生的“期待视野”与作品的“召唤结构”相互作用、相互生发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把握和领悟作品深层意蕴的玩味过程,必须“以我之心”参与创造,填充文本的意义空白,完成  相似文献   

12.
案例再现在教学《爬天都峰》(人教版新教材第五册)一文时,我尝试引导学生用读与想的方法与文本进行交流。当学生初读文本扫清学习障碍之后。我请学生回答:文章中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内容?  相似文献   

13.
教材分析:《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诗歌,文本围绕“夏天”,用孩子的口吻,写出了夏日小池塘里的美丽景象,一句“我想变成……”融入了孩子的真情、真话。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时,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对话,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想,这个“天”当指成就一篇文章的生活情理,该指向作者生活、文本生活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下面,笔者就由这个“天”谈起。  相似文献   

15.
梁涛  雷妮娜 《湖北教育》2005,(12):35-37
《一堂阅读课》是一篇精彩的教学故事,作者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了一位美国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共读经典童话《灰姑娘》的动人情景。在阅凑课上,这位老师以关爱与呵护、善意与宽容、尊霞成全每位孩子对阅读的关切与发现。以自己的教学智慧,点化润泽孩子们智慧的心灵。课堂充满了爱、自由与和谐,富有情趣,孩子们的灵气与思绪飞扬。基于对文本的特别兴趣,我想借助这个文本演绎一堂“与灰姑娘相约”的中国版阅读课。  相似文献   

16.
鲍云 《上海教育》2008,(21):62-62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常常会想:短短的35分钟,教师究竟应该给学生什么?“给什么”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准确解读,“怎么给”则更多地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然而,这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靠平时的多读、多听、多看和多想.  相似文献   

17.
约当两年前,我曾以《两个崽儿一种神示》为题,代阿蛮替他的长篇小说新作《解手》写过一篇序。当时距我初读《解手》的文稿已经过去两年了。然而,初读的快慰依然保存着,我确信其文本价值超过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依仁巷》。置诸当下重庆数量不少佳构不多的长篇小说序列,算得上颇为别致。原本以为很快便要付梓面世的,未曾想,阿蛮却对自己的作品再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与两年前的作品相比较,而今的文本又经历了深度打磨。  相似文献   

18.
设计理念《我不是最弱小的》就文本本身而言,说的是一件普通的生活小事,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却可以感受到蕴含其间的深刻道理。这既渗透了“不甘于做弱小者”的文本价值观念,又饱含着“保护弱小者”这样的信念情感,更体现了文本生命的高度意义。教学这篇文章时,宜以“我”为主线,一方面关注“我”的行为、言语,一方面关注“我”的心理、情感,借助读、议、说、写等方式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心灵沟通,从而使学生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并真正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美的乐趣。设计流程一、想…  相似文献   

19.
文似观山不喜平,阅读教学亦如此。按部就班地进行课文的分析阅读.学生就会有枯燥无味之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别提与文本进行的对话。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怎样才能打磨出具有“四两拨千斤”的阅读功效呢?则见仁见智,诸说不同,我想从词语教学人手,谈谈我个人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20.
一、文本解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我对伯父生前给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几件事的回忆,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我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生活的点滴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