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娜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3):131-132
《五号屠场》是冯尼古特具有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特征的反战小说。小说通过采用拼贴,跳跃的时空观,现实与虚构交替等多重元小说叙事技巧来实现反战的宏大叙事,同时实现了多重叙事话语之间的"对话"效应,开创了虚构文本和现实之间的"张力"。文本的多重终极意义也在"对话"效应和"张力"之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2.
小说的虚构问题是中国小说理论的重要范畴。金圣叹通过对《水浒传》的评点 ,指出艺术虚构是小说文体自觉的重要标志 ;在强调艺术虚构之重要的同时 ,又辨析了艺术与现实基础的关系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小说艺术虚构观。  相似文献   

3.
<正>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虚构是诗词、戏剧与小说创作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虚构常常通过想象,情境交融,天人合一,达到空灵的效果;戏剧与小说的虚构让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虚构是指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想象,虚构写作手法讲究虚实结合。  相似文献   

4.
保罗·奥斯特在<神谕之夜>中采用了多种元小说叙事策略:故事套故事结构揭示了小说只是作者虚构的叙述框架,而非对外部世界的再现;真实与虚构的模糊界限质疑了现实世界的"客观性",揭示了它语言构造物的实质;零散化的叙事则使小说丧失了情节的统一性和主题的确定性,使得小说的最终意义要靠读者的创造来完成.这些策略的运用,使作者在阐明后现代小说观和世界观的同时,构造了一个结构精巧、虚实难分的迷宫.  相似文献   

5.
马原是当代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发表于1986年的小说《虚构》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文学创作核心理念——“小说即虚构”的最好阐释。《虚构》叙述了一个汉族人进入西藏某麻风病人禁区,在与世隔绝的“玛曲村”与麻风病人朝夕相处的七个日夜的奇特经历。马原在《现实的虚构》中坦言:他的《虚构》既是现实又是幻觉并在时间上不存在。这种作者本人在其文本和其他批评理论中一再强调的元小说叙事模式,让批评家们对《虚构》的解读一直停留在马原文学艺术形式方面做的大胆探索上,而忽视了文本所透露出的深层意蕴——对被遗忘在“玛曲村”弱势他者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余华的小说从来都不回避现实,他常常以夸张、荒诞的方式展开对日常生活的叙述,从《兄弟》到《第七天》,作家游走在虚构和现实之间,逐步寻求从表现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在《第七天》中,通过对现实的想象性重建、艺术荒诞和真实荒诞的二重奏展现了一幅独特的现实与虚构交叉景观,实现了以虚构抵达现实,具有了更强烈的现实批判力度。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体现了一定的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以“元小说”形态来模糊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以文本之间的拼贴和复制取代传统小说的线性叙述,以反讽的形式展示文本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体现出“元小说”、“拼贴”和“反讽”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8.
加斯是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加斯的元小说创作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模式完全背道而驰。在作品创作中,他所关注的是小说的虚构身份以及虚构的创作过程。从元小说创作的虚构本质出发,剖析加斯元小说作品,从元小说的叙述形式、文本结构及创作技巧等方面,可以探究加斯是如何以其独特的创作方法颠覆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模式。  相似文献   

9.
《公众的怒火》是历史编纂元小说的典范之作,通过戏仿这一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手法,小说揭示了所谓官方正史也不过是一种文本,是它特有的叙事结构使讲述的事件成为真实,而不是事件本身。通过重访历史事件,库弗重构了另一个版本的原子弹间谍案,模糊了历史与虚构、文本与现实的界限,彻底消解了历史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0.
方凡  李淑敏 《文教资料》2005,(29):141-143
作为美国当代元小说的杰出代表,威廉·加斯以其在元小说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在后现代派文坛独树一帜.作为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余华也和加斯一样,坚持小说自成一体.小说家需要写作技巧来表现小说中的虚构世界.他们都强调小说的虚构性、玩弄文字游戏、对历史或现实的情节进行戏仿.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对比分析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即余华的<鲜血梅花>和加斯的<在中部地区的深处>,以探讨中美元小说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1.
鬼子的短篇小说《卖女孩的小火柴》叙述了一个如何虚构—个故事的故事,叙述中又不断地对构思的情节加以评论,具有“元小说”体态。但它不是一篇真正的元小说,而是以元小说为题材的小说,是关于元小说的小说,是对元小说进行戏仿的小说。其主观意图是要解构元小说,以达到对流行的文学和社会成规的反省。小说通过双重叙述的争辩,试图启示我们:叙述行为并非不能产生意义,但是现实世界逼得至少应有一部分文学保持及物的叙述;对于文学写作来说,“语言”固然具有本体意义,“经验”也不必废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后现代的叙事理论从回环叙事、元小说和奇异的想象方面探讨王小波的<万寿寺>中的叙事技巧,通过对其叙事技巧探讨揭示王小波小说的"虚构之美"和"无中生有",我们力图发现隐含在这些技巧后的作品的意义:现实的束缚、庸俗和无奈.  相似文献   

13.
《宜宾学院学报》2016,(3):54-62
存在抑或虚无,不只是一个哲学问题,在《1Q84》中,它还变成了一个文学问题。《空气蛹》与《1Q84》之间的联系,展现的不只是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它还标明了存在与虚无之间的界限。在小说中,村上春树通过对"爱"的宣扬,揭示了解决现实矛盾的途径;通过虚构,揭示了与现实的行为世界不同的另一个隐秘的内省世界,使得现实的行为世界与隐秘的内省世界交织在一起,从而把日常性含义与内在性含义结合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4.
库尔特·冯尼格特的代表作<五号屠场>,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品之一,运用了元小说、不确定性、碎片等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手法,将现实与虚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开放式的结构.  相似文献   

15.
约翰·巴斯是美国后现代多产的小说家,因其在小说传统创作模式和创作理念上的探索与创新,成为了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核心人物。他的文本世界中充满了大量的神话原型、寓言、拼贴以及后现代小说的诸多元素,同时借助戏仿的手法展示了一个虚构与现实交织、时间与空间错乱的奇异世界。巴斯对传统小说进行了颠覆式解构,在阐释小说的虚构本质的同时,又将神话引入历史,揭示了语言的本质以及语言记录历史的本质,使其神话世界比现实更加真实。  相似文献   

16.
《弟兄》是鲁迅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艺术虚构的小说,因此,本文通过对叙事时空,建构艺术、结构价值的分析,以求探讨出小说背后曲折的隐晦和暗示。  相似文献   

17.
陈余 《文教资料》2013,(35):106-108
随着“非虚构小说”在国内兴起,乔叶的《盖楼记》、《拆楼记》也受到关注.本文结合乔叶作品,探析了非虚构小说的文类特征:真实的叙事题材和小说叙事技巧.强调了此类创作关注现实描写现实的特点以及所具有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8.
小说以叙述和描写笔法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情节细腻完整地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主题。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人物、情节和环境三个要素。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允许进行艺术虚构。小说中的人物和真实人物不同。他是作者虚构的,而这种虚构的人物来自小说作者的心灵之中,是融有作者的血肉、灵魂、性格、气质的“臆造”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生活在小说的国度里,这个国度是一个叙述者与创造者合而为一的世界,他来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一种是间接描写,以描写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来衬托、表现…  相似文献   

19.
《柱下史入关》虚构老子出关后陷入绝境,饥渴难耐的老子喝死了自己的伴侣青牛后回到关内,在关尹面前痛苦忏悔自己过去的言行,并表示要与过去的自己决裂。通过这些虚构的本事,小说将一个清静无为、成天沉浸在“道可道非常道”玄想中的老子写成了一个标新立异、追求物质生活、执着于现实的老子。小说大量使用描写方法,使描写对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小说的表达效果。小说通过老子出关后的遭遇说明,在严酷的现实面前,逃避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遇到更严酷的现实。该篇小说,与郭沫若的诗集《前茅》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20.
作为美国当代元小说的杰出代表,威廉·加斯以其在元小说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在后现代派文坛独树一帜.作为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余华也和加斯一样,坚持小说自成一体.小说家需要写作技巧来表现小说中的虚构世界.他们都强调小说的虚构性、玩弄文字游戏、对历史或现实的情节进行戏仿.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对比分析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即余华的<鲜血梅花>和加斯的<在中部地区的深处>,以探讨中美元小说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