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人名关天     
俗话说:“人命关天”。我说:在报刊上是“人名关天”。就是说,千万不要把人家的尊姓大名搞错。不管是无名之辈还是著名人物,把人家的名字搞错了,影响很不好。 但是,在报刊上,把姓名搞错,特别是把名人的姓名搞错的纰漏,却屡见不鲜。 如贵刊今年第5期,把著名科学家童第周,写成了“童弟周”。又如四川有一家大报,在大字标题中,就把陶行知写成了“陶行之”,把曹荻秋写成了“曹获秋”,把李嘉诚写成了“李嘉成”;把历史人物三国周郎周公瑾写成了“周公谨”;把“小人物”的姓名搞错,更是家常便饭。在其他报刊,“更正”出现最多的,也  相似文献   

2.
近日,同一位同行闲聊写稿的感想,他喜不自胜地告诉我:“这个月不错,光稿费就捞了五百多元,”原来,他两个月前写了一篇法制通讯,先后投了十多家报刊,结果八家报刊先后给他寄来了数目可观的稿费。听了这位朋友的叙谈,我既为他超人的笔力得来的“经济效益”所羡慕,又为他如此新闻工作者的品行而担忧——因为,他不是在真正地为党的事业履行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责,而是为了钱而写稿,正直的灵魂已扭曲,清洁的笔端染上了“铜臭”。  相似文献   

3.
当今抄袭剽窃之风盛行,屡禁不止。“文窃公”不仅有当教授的,也有识字不多的农民。报载某村庄整村人都在抄,某农民将报刊上别人的文章打印寄往全国各地大小报刊,一年得稿费十几万元。“文窃公”的伎俩多种多样:1、原文打印,署上自己的姓名。2、改头换面或斩头去尾或作少许改动。3、原文打印,原作者名字不改,但通联地址改为自己的,注明发表署名为“笔名”,真实姓名写上自己的,以领取稿费。4、将原作者名字和自己名字并列,自己的姓名排在前面,以制造合作假象,而通联地址是自己的。5、改换作者名字,如原作者叫“张三”,他的“笔名”就叫“张三…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通讯员,也能收到一些稿费单,这些稿费单,大致有三类:一 类是光寄稿费,连发表的 时间及版面也不注明.第二类是稿费寄到,发表的 时间及版面也注明.第三类是稿费寄到,除注明发表的时间及版面外,并留言:欢迎您继续为本报赐稿,感谢您的大力支持!当我收到第三类稿费单时,感到非常高兴,特别是这两句留言,缩短了报刊和通讯员的距离.其实作为报刊在稿费单上写下这片语留言,并 不费很多事,却让通讯员感到温馨,受到鼓舞,能 激励他们在写作的道路上 更加勤奋.  相似文献   

5.
写稿之余,翻翻稿费单附言,觉得挺有趣。在这2厘米宽、5.5厘米长的简短附言栏里,各新闻单位发挥它的作用大不一样,有的空白,没有一字,有的附言叫你看了心里甜滋滋的。稿费附言不会直接影响办好报刊、电台,但是好的附言有助于加强报社、电台与作者之间的联系。笔者手头有很多份稿费单附言,附言情况可归纳为如下六种: 一、直接标明“稿费”“稿酬”字样。《人  相似文献   

6.
一位同事在《湖北社会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不久便收到该刊一式两份的“稿费签收单”,上面嘱咐作者收到稿费后及时将签收单寄回一份。此举令人叫好! 时下,发表了文章收不到稿酬已是相当普遍的事,究竟是报刊资金短缺无力支付还是因为内部管  相似文献   

7.
来函照登     
主编同志:您好!看贵刊刊登要为作者寄稿费的有关报道,非常感动。我在贵刊去年第12期发有一稿《一份彩报一片心》,暑名只署了我的单位,姓名漏排了。我曾去信要求补正和寄稿费,均未见回音。今又特为此事麻烦主编,一是请按稿付酬;二是教请补正:“1997年第12期《一份彩报一片心》作者系:“安庆逸”。祝编安!安庆选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见到报载一篇杂文:《王安石、韩愈应得多少稿酬?》其中写道:“要求报刊多刊登短小精悍文章的呼声,已经听得不少了,惜乎作者的回响并不强烈,水泡馒头式的长篇依然还占了某些报刊的不少版面,除了写作技术问题,按字计酬的稿费制度,是否也是文章短不起来的因素之一?”作者从稿费制度的漏洞中,找到了又一种“治长致短”的药方,编者同志们自然是赞同的,有的报纸很快转载了此文。但我总以为,若是把报刊上文章冗长的责任一股脑儿推给作者,未免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报刊上失实的虚假报道给社会和新闻界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为什么这些“病症”久治不“愈”呢?我以为有三个原因:一是现实社会中的“面子风”、“人情风”;二是动乱年代的“虚假根”;三是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差。“杜绝”失实报道并非易事。我感觉较好的如《人民海军》报,发现报道失实或抄袭之作,马上追回稿费,并将作者的真实姓名公布于报端进行批评,停止半年用稿资格。当然,这只是报社方面采取的措施.只是一种对失实的惩罚办法,毕竟是在发现失实之后。那么,如何使作者自觉不搞失实报道,怎样克服这个顽“症”呢?看来很值得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困扰企业发展的三角债,舆论监督之声不绝于耳,问题也得到了初步解决。相形之下,另一种债务,一种存在于新闻界的“稿费债”,却不那么受重视。以笔者自身的“遭遇”为例,一年来在各种报刊发了大大小小的文章数十篇,有的报刊在文章刊出后不久,便在寄送样版报的同时,把稿费也及时汇来了,这当然令人高兴。然而,这种对作者负责任的报刊为数甚少,绝大多数都是作风疲塌,能拖就拖。时至今日,仍有十余家报刊用了我的稿子以后,稿费迟迟不  相似文献   

11.
一般来说,文章被刊用,作者总是高兴的。然而,也有例外:文章发表了,作者却很不痛快!我最近就收到了这么几笔没头没脑的稿费:其一、不知汇款者为何家报刊;其二、不知自己的稿件发表在何年何月何日的报刊上。有的报刊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稿子一旦刊用,寄稿费的  相似文献   

12.
四十元稿费     
去年10月12日,我收到了解放军报社寄来的40元稿费汇款单。这使我异常激动,因为我在军报上登的这篇稿子(9月24日七版),打破了我团近两年来在军报上稿为零的记录,而且也是我这名新闻写作路上的新兵第一次收到中央级报刊的稿费。消息不胫而走,战友们都来为我祝贺,既有羡慕的目光,又有鼓励的话语,忽地不知谁冒出一句:“军报上稿值得庆祝,你请客才对呀!稿费不够我们凑一点!”听着战友的提议,我很爽快地答道:“好!这次我一定请客!”第二天,我拿着汇款单来到邮局,只见邮局的董师傅正忙着给几个官兵办理各种业务手续,我凑上前…  相似文献   

13.
盼寄样报     
去年我在某报发稿三篇,总共寄来10元稿费,一张样报也没寄。为寻找发表我稿子的报纸,跑了县、市很多订户都未找到。到了年底,我无奈专程去省城那家报社寻求,虽然也找到了那三张样报,但费力不说,单旅差费花了近30元。花费心血笔耕,文稿一旦见报,对作者来说,寄样报比汇稿费更重  相似文献   

14.
笔者喜爱写新闻报道,也被一些报刊不时采用。然而,令人忧虑的是,有些文章发表以后,经常有报社“漏发”稿酬的情况。试举一例。去年6月2日,笔者在本市某报发表了一篇专栏文章,几个月后一直未收到稿费。写信询问,仍无音讯。区区一笔稿费,也许不足挂齿,然而某些报社对待作者劳动成果所抱的不甚负责的态度,却令人不快。收不到稿费原因也许有多种多样,即使因疏忽而漏寄,至少也是报社工作人员不应有的一种工作作风。作为通讯员或作者,失去几元钱稿费是小事,而失去了对报社的信任却是非同小可的,这也许是那些“漏发”稿费的同志所不曾想到的。几年前,上海解放日报曾刊登“查漏启示”:凡被该报采用发表的稿件,如超过一定时限未收到稿费,通讯员或作者均可写信询问,报社总编办公室将给予认真负责地核查,并及时补寄稿费。“查漏”活动的开展,不仅查出了报社在寄发稿费上存在的漏洞,增强了有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也大大提高了解放日报在通讯员和读者中的信誉。这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5.
据报道,大连日报社把日常发稿费工作提高到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高度,认为延迟甚至漏发稿费就是侵犯了作者取得报酬的权利,因而采取3条扎实措施,确保了省内外作者都能在15天内收到稿费。 如今有相当数量的报刊台发放稿费拖拉,短则一两个月,长的竟达半年以上,还时常漏发,需要作者“壮着胆子”、“不顾面子”去信讨要才给补寄。产生这种种情形的症结何在?笔者非“圈子”中人,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但却深知由此产生的弊端:一是挫伤了作者的投稿积极性,二是有损新闻  相似文献   

16.
报载:上海市《故事大王》杂志社为确保作者收到稿费而实施了《稿费收据》制度:该社给作者汇稿费的同时,还寄给作者一式两联的《稿费通知单》和《稿费收据》。在《稿费通知单》内写上了被采用稿件的标题,并告知稿费已由邮政局汇出,请作者“收到后在收据联签字或盖章,退还我社”。在《稿费收据》内有作者的准确通讯地址和“收款人  相似文献   

17.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经常向报刊投稿。将发表的稿件和原文相对照,发现文字更灵秀了、结构更合理了、语句更顺畅了。可以说,稿件的发表,凝聚着编辑的心血,我也很感谢他们。但个别编辑在修改稿件的同时,把笔者的姓名也“修改”了,就连到邮局领取稿费时也要大费周折。姓名是一个人的标志,大部分的姓名注定是要相伴一生的,容不得丝毫差错。作为一个撰稿人,写的文章有时编辑中意,直接拿来就用,一字不改,编辑省心,也是作者最大的欣慰;有时编辑感到要经过修改才可以刊登,这也在情理之中,无可厚非;有时编辑会感到离发表有一定的距离,没法修改,干脆揉成…  相似文献   

18.
每当作者见到自己的新闻稿见诸于报刊的时候,其激动心情难以形容;每当作者接到了二元或三元稿费的时候,心情无比惆怅。“去了电费没纸钱,‘请客’‘请客’声连天。买斤糖,买盒烟,稿费收入成负担。”近几年来,随着物价的提高,工资也几经上调,唯有稿费“按兵不动”!体力劳动的产物,皆“理顺”物价,为什么脑力劳动的“产物”不“理顺”一  相似文献   

19.
一般来说,文章被刊用,作者总是高兴的。然而,也有例外:文章发表了,作者却很不痛快!我最近就收到了这么几笔没头没脑的稿费:其一、不知汇款者为何家报刊;其二、不知自己的稿件发表在何年何月何日的报刊上。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业余作者,近年来经常向各级报刊电台投稿,迄今为止已左国内近八十家报刊电台上发表稿件三百七十余篇。通过投稿,我发现绝大多数报刊对作者都是很尊重的,但也确有部分报刊从不同程度上“冷落“了作者。据我归纳,目前报刊对作者投稿作出的反应大体上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日“特别积极型”。报刊收到作者的来稿后,及时向作者发出“收稿通知单”或“用稿通知单”抑或退稿信。稿件一经采用即寄报(刊)样和稿酬。《法律与生活》、《秘书之友》、《人才开发》等报刊就属于此种类型。二曰“积极型”。报刊收稿时不向作者发出任何“信号”,若刊用就寄报(刊)样和稿酬,不采用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