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冯亦代为我国的文学翻译事业,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文学传播的视角切入研究冯亦代翻译文学,从国内传播影响、翻译传播艺术及翻译传播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冯亦代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必将对后辈提供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从比较兰姆和梁遇春的性格特征与随笔观察点这两个角度,展开对兰姆和梁遇春随笔同中之异的分析与论述,从而具体、翔实地论证梁遇春的随笔既深受兰姆随笔的影响,又具有自己的独创性和中华民族传统的印记。  相似文献   

3.
兰姆是英国随笔艺术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新文学产生很大影响,梁遇春是一位深得兰姆精髓的作家,他也被称为中国的"兰姆"。本文首先概述兰姆和梁遇春散文的创作情况,接着从题材、文体、人生哲学三个方面阐述兰姆对梁遇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有中国的伊利亚(兰姆)之称的现代散文作家梁遇春,以英国随笔作家兰姆谈话体随笔为结构基础,建造了一种类似的文体,但在创作和人生态度等方面却表现出与后者日趋明显的背离关系.本研究试图表明,外来影响的关键作用是为民族文学传统在现代社会的复兴提供形式起点.  相似文献   

5.
对英汉双关语的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修辞学家总是围绕双关语做种种抽象努力,但所抽象出的结果总是不能令人满意地概括纷繁复杂的音义组合关系。兰姆的层次语法体系意在总括语言使用中的音、形、义关系。借用兰姆的分类办法,可以避免许多无谓的分歧。本文还指出了双关所包含的语用因素。笔者认为,运用语言学的方法能从另一角度考察双关这一传统的修辞格。  相似文献   

6.
4为了帮助兰姆返回故乡,我们全家陷入了苦思冥想之中。我让兰姆装成一个不会说话的大玩具,和妹妹轮流带到学校里。我们这样做,一方面防止别人知道兰姆是外星人,一方面又能让大家喜欢兰姆,奉献一片爱心。果然,大家一看见兰姆,就喜欢上了它。同学们争着跟兰姆玩,兰姆冲他们眨眼睛,他们以为兰姆是  相似文献   

7.
《家教世界》2015,(9):18
散文家、翻译家冯亦代,自幼深受文学熏陶,偏爱诗赋,上学后痴迷“雨巷诗人”戴望舒。1939年,26岁的冯亦代在香港与戴望舒不期而遇,他取出一大沓自己的习作向戴望舒求教。数日后,戴望舒对他说:“你的稿子我都看过了。你写的诗大部分是模仿的,没有新意。不是从古典作品里来的,便是从外国来的,也有从我来的。我说句直率的话,你成不了诗人。不过,你的散文还可以,译文也可以,你该把海明威的那篇小说翻  相似文献   

8.
介绍兰姆移动测量的一种重要方法——激光共振法,它可用来测量氢原子的兰姆移动,也可用来测量类氢离子的兰姆移动,而对后者射频共振法是无法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梁遇春对兰姆随笔的翻译和介绍,对中国的兰姆随笔译介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兰姆随笔在题材、笔调、情调、语言风格等方面对梁遇春随笔有深刻影响。梁遇春和兰姆的随笔在题材范围、情调、体裁及语言特色等方面的差异,是他在创作上超越兰姆的体现,是他真正把握了随笔创作的灵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汪精玲 《学语文》2014,(2):48-49
正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1775-1834)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其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文学评论、儿童故事、随笔以及书信。兰姆拥有最多读者的一部书,是他与姐姐合著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则是建立在《伊利亚随笔》和《伊利亚随笔续编》这两部散文集上。兰姆散文在中国的译介,陆陆续续,从零星的篇章到精选的译本,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历程。  相似文献   

11.
传统《诗经》分类,二“南”归入“国风”。宋人疑经,以为孔子时代无“国风”之名,只有乐名“南”、“雅”、“颂”;于是倡“南”独立于“风”外之说,自宋至今未有定论。本文辨说“南”与“风”为同音假借,“南”就是“风”,记乐时代用“南”,说诗时代用“风”。在诗教传承中“南”演化为“风”,在音乐传承中“南”又派生出“乱”、“盐”、“艳”等音乐名词。  相似文献   

12.
音乐学视域下的“风”字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字意义的指向经历了由一种自然现象演化为民俗、歌谣的渐变过程,在这一历程中它与音乐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根据风之本意,结合史料、文献记载,对"风"字予以音乐学视域下的解读会发现:风名来源于祭仪,风就是民歌,风还是乐器。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早期诗乐结合的乐歌,《风》诗在《诗经》中形式特征最为明显。虽然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可是受经学阐释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并没有很好的展开。20世纪20-30年代从歌谣角度对《风》诗形式所进行的讨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后来相当长的时期里,学术研究更多关注《风》诗的思想内容,对艺术形式的研究重视不够。1980年代以后,不少论者从音乐角度与语言学角度研究《诗经》,取得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成果。由于重视诗乐关系与文本分析,《风》诗的艺术形式研究在一些具体的方面有所深入。回顾古今学者的研究,我们发现,《风》诗艺术形式研究的状况,往往和那个时期人们对《风》诗性质及对诗乐关系的认识有密切关系。这说明,要推进和深化《风》诗艺术形式的研究,还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4.
《庄子》艺术运用了大量的生态意象,这些意象反映了《庄子》的生态智慧与人生哲学.如鹏鸟、埳井之(青)、河海意象反映的是大小之辩,山木、意怠鸟意象反映的是材与不材之间.这些思想都对过去、现在,也必将对将来人类的思想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冯国璋是江苏省的地方实力派。袁世凯推行帝制,遭到冯国璋的反对。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冯国璋经历了从保持中立到公开反对两个阶段。主要论述冯国璋对洪宪帝制的态度及冯国璋与袁世凯之间的微妙关系,探讨冯国璋反对帝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集团与日本之间关于满蒙铁路问题展开的交涉是探究日奉关系中最为复杂和突出的一个问题。铁路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涉及到政治、军事利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动态。日奉双方围绕满蒙铁路交涉的合作利用、利害冲突具有很大的代表性。纵观当时国内外形势,联系路权外交的重要影响,可以更准确地评析日奉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7.
冯契先生以中国传统哲学中“性与天道”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属,建立了智慧学说。冯先生建构智慧学说的根本目的是试图解决中国近代哲学中科学与人、理性与非理性相对立的难题,其途径是以智慧学说融通认识论、价值论和德性论。  相似文献   

18.
"风骨"是近年来学者研究最多的一个诗学名词,但大多着眼于它的含义,文章从它的情感依附体对其进行探讨,试图找出研究它的新视角.作者认为"悲情"是风骨精神得以显现的一个关键的情感基调,"悲情"是"风骨"精神的情感依附体.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悲情"的文化根源--儒家对刚强中正人格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先生的一生大约有70多年的时间都是在大学度过的,可以说大学几乎成了冯先生整个人生的舞台,他在那里学习、工作、生活,上演了一出出丰富多彩的人生活剧。具有世界眼光的冯先生对于大学的理解可谓是独到而高远,他所提出的"为学术而学术""教授治校"与"学术自由"等大学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蔡元培先生的大学教育思想,而且对于当今中国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许多文人都认为司马相如的《封禅文》是对汉武帝阿谀奉承,张裕钊却以为“不然”。是“讽武帝之封禅”,并指出这些文人的学风不正,没有读懂《封禅文》的本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