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平仄是就汉字的声调说的,声调也叫字调,就是汉字的四声。古代的四声分为平、上、去、入,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里,入声字已消失,四声就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半仄这两个概念,是格律中的术语。“平”就是四声中的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不平的意思,除去平声都是仄声(上声、去声)。要弄清律诗的平仄规则可以五言律诗着手。例如:  相似文献   

2.
被誉为“国诗”的格律诗,又叫今体诗,近体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以用韵、平仄、对仗为其三大要素。而平仄是格律诗三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格律诗的脊梁,是区别于其它诗的主要特征。毛泽东曾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也说明了平仄对格律诗之重要。  相似文献   

3.
被誉为“国诗”的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格律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以用韵、平仄、对仗为其三大要素。而平灭是近体诗三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近体诗的脊梁,是区别于其它诗的主要特征。毛泽东曾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对于中师  相似文献   

4.
一、什么是平仄? 平仄是一种声调关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就是“侧”,就是不平。平声和仄声是对立的。按声调性质(即发音的高低升降),平声是长的,不升不降的,上去入声都是短的,或升或降的(上声是升的,去声是降的,入声特别短促);因此,四声被自然地分为平仄两类。近体诗要求平仄交错。就是在两个诗句中,在本句中平仄是交错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例如: 平平|仄仄|平平|仄金沙水拍云崖暖仄仄|平平|仄仄|平大渡桥横铁索寒  相似文献   

5.
古代汉语的声调,在中古时期,可以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平仄也是对古代汉语声调的分类,平,是指的古平声字,仄,则是古代上声、去声和入声三个调类的总括。今四声是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个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古今声调之间的关系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旧体诗词所采用的平水韵与唐宋的实际语音大体上是一致的.到公元十  相似文献   

6.
§1.现代汉语里还有没有讲求平仄的必要?回答大约不外两种吧。有人认为没有必要。因为律诗、骈文等的讲求平仄是由齐梁隋唐时代平声调值和上、去、入三声调值迥然不同所决定的——那时的平声的音高大约是不升不降而且念得较长,上、去、入三  相似文献   

7.
范文澜先生说:“如果没有平仄,就不会有唐以后的文学。”平仄即四声。古人这样描写汉语的四声:“平声柔而长,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短而促。”诗人杜甫十分注重语言的锤炼功夫,他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对于使用平仄,诗人是十分慎重、异常考究的。在他的诗歌中,当时已经规范的平上去入四声韵部  相似文献   

8.
凉城县隶属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从方言归属来看,凉城方言属于晋语区。中古音有4个调类: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凉城话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4个调类。本文就凉城话的4个调类和中古平上去入四声之间的衍承关系做了列举。  相似文献   

9.
内蒙汉语方言,主要指大青山前后及黄河流经内蒙西部的广阔平原地带的地方语言。内蒙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在语音方面有较明显的差别。就语音中的声调而论,普通话是四声调: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和去声(\);而内蒙汉语方言是五声调: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内蒙汉语方言中存在和运用着大量的入声字,而这些入声字,基本上保留了古代汉语的声韵,其中也有不少变异。本文依据现代内蒙汉语方言中入声字的实际声韵,把它们归结为“(?)”和“(?)”两个韵部。现将这两个入声韵部的韵字及其在“爬山调”和“二人台”剧目中的编词谱曲法,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10.
平和仄是指中古语音的两大类声调。要明白它,还得先明白四声。 根据传统说法,是南北朝梁代的沈约最先发现平上去人四声,著有《四声谱》。唐人曾对四声作过描写:“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明代真空和尚曾作《玉钥匙歌诀》云:“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种描述虽不甚科学,但可以使我们初步懂得: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阐释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王力先生的论断,理清了中古  相似文献   

11.
律诗平仄的五步推断法刘家忠毛主席在给陈毅谈诗的信中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可见,平仄是律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我们讲律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那么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来说.怎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律诗的平仄关系呢?有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五步...  相似文献   

12.
为了适应高考的要求,让学生懂一点古代诗词格律已成为必要.如果按现代汉语的音韵来研究的话,阴平、阳平一般是平声字,而上声、去声一般是仄声字.而古诗词格律中的平仄则是根据汉语古音调来划分的.  相似文献   

13.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关于该书编写方法的说明中有两条涉及“本声外来”的问题:一、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如“鞞”字次本韵后,使黑白分明,以别本声外来,庶使(便)学者,有才者本韵自足矣.二、平声如尤侯韵“浮”字、“否”字、“阜”字等类,亦如“鞞”字收入各韵平、上、去字下,以别本声外来,更不别立名头.研究此书的学者们对这两条,特别是第一条,都十分重视,但是对于“本声外来”却很少讨论,惟有杨耐思先生释之最详.他说:所谓“本声”指该字本来的读音,所谓“外来”是指临时协入某音……入声本来就是入声,与平、上、去声“黑白分明”,因此,派入平、上、去三声就是“外来”.“浮、否、阜”等字属尤侯韵,不属鱼模韵,叶入鱼模,所以是“外来”.(杨耐思,1981年)这段解释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声和外来是对同一个字或同一类字说的,所指是同一个对象.第二,入声仍然是入声,跟平、上、去声不同音;“浮、否、阜”仍然属尤侯韵,跟鱼模韵不同音.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同志的宏伟诗篇,不但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和我们时代的最强音,而且是革命文艺的光辉典范和卓越的艺术珍品。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毛主席身体力行,他的律诗首首都讲平仄,严格遵守诗歌创作中的规则。本文对毛主席七律诗的平仄作简要的分析,供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构成格律诗诗律的四个要素:声、韵、对、节,前面已讲了三个,这里讲到最后一个了.节,就是节奏.诗的节奏有两种:一是按平仄音调来分的,叫表声节奏;一是按短语结构来分的,叫表意节奏.表声节奏,就是每一诗句由左到右两个字划为一个节奏,句末一节只有一个字.五言诗有三个节奏,如“风雪夜归人”.第一节称头节,第二节称腹节,第三节称脚节.七言诗分四个节奏,即在五言的头节上再加个“顶节”,如“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就是顶节.  相似文献   

16.
入声是古代汉语里的一种声调类型,同平声、上声、去声一起合称“四声”。自六朝至宋末,一千年间,各家韵书大都是按四声分类编写的。了解入声这个调类的特点,知道它的历史演变,并能从自己的方言出发辨认古入声字,这对于了解旧体诗词的韵律,对于掌握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以及针对方言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正音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识别古人声字的意义唐宋六、七百年间,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高峰,而律诗(又称近体诗)则是唐宋诗歌的主要艺术形式.这种近体诗的格律,是以句型整齐、用韵严格、注重平仄、讲求对仗为其基本特征的.在六朝声律之学基础上形成的律诗,以其声情并茂的独特艺术形式赢得了人们的特殊喜爱,影响了后世以至现代的诗歌创作,可谓源远而流长.近体诗的格律,是以平(平声)仄(上、去、入声)相间、相对、相粘的丰富变化所形成的音乐旋律来表情达意的,因而区分平仄就成为格律研究和欣赏中最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8.
全浊清化和入声消失都是一个动态过程,全浊声母擦音先清化,全浊声母中的塞音和塞擦音先以平仄为条件发生送气和不送气的分化,然后再清化。入声消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入声→p、t、k尾失落→保留喉塞尾→浊入归阳平→次浊入归入舒声、清入独成一类→并入舒声。全浊入声变舒声当在平声依声母的清浊发生送气和不送气分化之后,次浊入声变去声当在阴去、阳去合并之前,清入声的演变是最后进行的,先经历了一个独立调类的阶段,然后归入舒声。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研究当代宜宾方言单字音声调的音高以及调长特征。根据实验结果,宜宾方言共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五个调类,音高调值为:阴平35、阳平31、上声51、去声212、入声23,时长的长短关系为:去声>入声>阴平>上声>阳平。宜宾方言的入声处在发生"入声舒化"的演变中,促声调时长不一定比舒声调时长短。  相似文献   

20.
用“三二原则”(即无变格的五律平仄律构成须是三平二仄或三仄二平、且尾部不能是三平或三仄 )及部分传统方法可简便地判断出近体诗的平仄律 ,并可分析出“一三五不论”和“二四六分明”的确切条件。讨论“二四六分明”也具有判断古代入声字转化为今平声字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