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刍是指反刍动物把粗粗咀嚼后咽下去的食物再返回嘴里细细咀嚼,然后再咽下去。牛就是这样一种反刍动物。牛靠反刍,将草料细咀慢嚼,充分消化,化为养料。“反刍式教学法”就是将牛的这种“反刍”原理借鉴应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温故知新的反刍和不断触类旁通的迁移,让学生充分消化知识营养,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2.
反刍是偶蹄目反刍亚目动物特有的一种行为:吃下去的食物进入胃里后,不直接被消化,而是再返回口腔里细细咀嚼。这是一种防御性适应。由于这些植食性动物食量大,天敌多,自卫能力不强,反刍可以使其用较少的时间吃进大量的食物,然后隐蔽在安全的地方把食物细细咀嚼、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3.
牛有一种特殊的生理现象,即把草吃进胃里,经过初步消化,吸收一部分营养后,又将难以消化的草料从胃倒排到口里,进行咀嚼,再次消化吸收,如此反复三至四次,才能全部消化吸收,这就是牛的“反刍”现象.对于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掌握,必须反思,找出还未理解的地方,再深入探究,如此反复,直到掌握.显然,学习数学“如牛反刍”须反思.  相似文献   

4.
反刍,即倒嚼。原指牛、羊、鹿等动物先将食物吃进胃内,然后返回到嘴里咀嚼,再咽下去消化的生理现象。这里借作教师作文讲评法中的一种。那么,如何运用反刍法呢?就是在作文批改后,老师将优劣作文范读或刻印,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比较、辨析,揣摩文章的深意和遗词  相似文献   

5.
反刍,即倒嚼。原指牛、羊、鹿等动物先将食物吃进胃内,然后返回到嘴里咀嚼,再咽下去消化的生理现象。这里借作教师作文讲评法中的一种。那么,如何运用反刍法,就是在作文批改后,教师将优劣作文范读或刻印,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比较、辨析、揣摩文章的深意和遣词造句的匠心。采用反刍法,宗旨只有一个,就是通过辨微、悟神,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 标题的反刍 文章的标题在讲评中为何值得“思”,这是因为标题与主题关系十分密切,正如眉目和灵魂不能等同一  相似文献   

6.
启发学生解题后“反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进食后,需将食物再吐出来,经过不断的反刍,把食物进一步分解消化,转化为能吸收的元素.学生解完一道数学题后也需要象牛那样“反刍”.通过对解题活动的回想,深究数学解题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  相似文献   

7.
反刍阅读展开联想——《月光曲》教法新探□深圳市宝安区沙井教研室张云鹰一、撷取重点,反刍阅读。“反刍法”教学的特点就是不按照文章结构的顺序去逐段进行讲读与分析,而是像牛吃草一样,粗粗进食以后,再细细咀嚼。即在学生初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教师把引导学生理解...  相似文献   

8.
《红领巾》2006,(11):21-21
千真万确。牛的胃可以分成4个部分。第1个胃里有细菌,能分解没有咬碎的草。第2个胃负责(fùzé)把食物弄成块,再由嘴巴重新咀嚼(jǔjué),这叫反刍(chú)。重新咀嚼后的东西会被送到第3个胃里。第4个胃会把消化后的东西送到肠里。牛有4个胃是真的吗?  相似文献   

9.
一、改错本的意义 通俗地比喻学习就像牛吃草,而改错本就如同反刍.我们每天都在不间断吃进很多的知识,其中绝大部分都没有经过充分的咀嚼,我们需要一个改错本给我们提供一个反刍的空间,进行深入的剖析、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正>反刍,也称倒嚼,指某些偶蹄类动物将粗粮咀嚼后下咽的半消化的食物再次细细咀嚼再消化的现象,也可比喻对过去事物反复的追忆和回味。这种方式也可运用于教学研究中。对教师而言,教学研究源于课堂,应围绕课堂进行,可以是他人的课堂,更应是自己的课堂。教师如何为自己的教学把脉,站在第三者角度多方位评价日常教学呢?笔者经过长期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反刍现象:牛仔吃草时大吃大嚼,把胃撑得饱饱的,但是吃进去的未必就是已经消化的,在它休息的时候,它才把吃进胃里的草又重新返回到嘴里细嚼慢咽。这时候吃进去的草才算是自己的,可以消化吸收。这就是牛的"反刍"现象。  相似文献   

12.
“反刍”是指进行复习、巩同活动的一种技巧。“反刍”就是指大量吞进,再吐出细嚼慢咽,如牛吃草。所以,“反刍”是由粗到细,循环加深的一种技巧。  相似文献   

13.
牛馋吗?     
鞠赟 《小学时代》2008,(1):35-35
虽然牛吃东西时总是弄得满口唾液,但这可不是它馋流下的口水。牛吃草时,要先把草囫囵吞下,过一会又反刍,草回到嘴里再细嚼慢咽。而第二次咀嚼的时间很长,嘴里会不断产生唾液,由于唾液越来越多,就流到嘴外来了。  相似文献   

14.
取得营养是一切生物体完成全部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前提。在动物界,营养的获得包括了食物的摄入、消化和吸收等过程。食物的消化就性质而言,一般均可分为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两个过程。物理消化一般包括食物的咀嚼研磨、搅拌以及与消化液的混合等过程。它虽然不直接涉及食物成分的变化,但其机能的强弱却直接影响动物对食物的化学性消化和吸收效率。因此,物理性消化机制的发展和完善是推进动物在演化中不断向着积极主动发展方向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原生动物、扇形动物和线形动物在演化中相继出现原始的消化腔和消化管,使食物的胶消化或细胞…  相似文献   

15.
<正>牛是一种食草的哺乳动物。它把草料用唾液混合以后,很快就送到了胃里,等到休息时,再把胃里的草料倒回口腔里重新咀嚼(jǔjué),然后再咽到胃里,这叫作"反刍"(chú)。牛的胃是由四个相通的室组成的:第一个室叫瘤(liú)胃,可以贮(zhù)存大量的草料;第  相似文献   

16.
许多课本上的知识我们哪怕已经很熟悉,都记得清清楚楚了,但倘若还没有在课本之外的地方实际运用过(如写作文时用过某词语、做习题时用过某公式、英语造句时用过某句型,等等),它们就还是生硬的,事实上那知识还没有真正被掌握.知识是需要咀嚼和消化的,做练习题就是一个咀嚼、反刍和消化的过程.你能列举知识点但不会实际运用,知识对你来说就还是身外之物,所以多做题目对你来说还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常把教师比做学生的哺乳者,孺子之牛.教师吃的是草,却把草咀嚼消化变成乳汁后喂给受教育的青少年,使他们健康地成长.教育工作确属一种伟大、高尚、值得称赞的工作.可同是孺子之牛,也存在着差异:有的  相似文献   

18.
王美志 《化学教学》2001,(10):47-48
近日听了高三毕业班一位化学老师上的综合课 ,当他讲到“多糖与代谢”这部分内容时 ,有学生问 :“人只能吃饭 ,不能吃草 ;山羊为什么却既能吃草 ,又能吃米、吃麦子 ?”老师是这样回答的 :“大米、小麦等谷类种子其主要成分是淀粉 ,木材、草料、棉麻等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因为人的消化液里含有淀粉酶 ,但却没有纤维素酶 ,而牛、羊的消化液里既有淀粉酶 ,也有纤维素酶 ,所以 ,人不能消化纤维素 ,而牛、羊则既能消化淀粉 ,又能消化纤维素。”他的解答听起来很有道理 ,许多人也确实是这样认为的。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牛、羊等反刍…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为了提高奶牛的产奶量,西班牙的一些兽医大夫为奶牛镶了一排用不锈钢做的假牙,一下子使奶牛产量提高了70%。给奶牛镶假牙,听起来真有点不可思议,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奶牛的牙齿容易磨损,而牙齿对于反刍动物牛来说至关重要。牙不好,牛的咀嚼功能就差,吃再好的饲料也难以充分吸收。而不锈钢假牙,一则尖硬锐利,可增强咀嚼功能;再则坚固耐磨,不易损坏;三则不会生锈。奶牛装上假牙后,不仅牛奶产量大大增加,奶牛的产奶期也有所延长。?给奶牛镶副假牙@郑奕财  相似文献   

20.
教师要通过学生主体的阅读实践,使之深得读书之法,体味读书之乐。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诵读、咀嚼、吸收、反刍、品味,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美好的境界中去,从而得到指引与启迪,受到熏陶与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