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靳宁 《山东教育》2011,(6):44-45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城镇化的居住环境.使得同龄孩子之间、家长之间的交往机会大大减少。带来了很多幼儿交往缺失的问题。于是,我们和家委会成员一起策划了“爱的约定——幼儿家庭结对交往”活动.即孩子自由选择伙伴,定期到彼此家中做客,  相似文献   

2.
周燕珊 《师道》2003,(6):29-29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离开幼儿园后,缺少小伙伴,大都处在成人的包围中。而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对孩子身心的成长、社会性的习得是非常关键的。没有一种玩具能替代同龄伙伴的那种活生生的作用,也没有一个成人能比同龄伙伴更接近孩子的童心,明了孩子的需求。同龄伙伴如同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可缺少。有鉴于此,我班尝试开展了家庭交往活动小组的实验活动,创造条件让小朋友离园回家后也有机会跟同班小伙伴交往,让其在与同班小伙伴的交往中成长。首先编制了全班小朋友通讯录,方便联系。老师根据全班小朋友居住地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进展,独生子女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家庭中普遍的现实。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方面并无差异,当孩子在能够独立行走并掌握了简单的口头语言后,就自然会喜欢与同龄或年龄相近的孩子一起玩耍嬉戏,这大约是在孩子两岁前后,但由于独生子女家庭中没有年龄相仿的兄弟姐妹,如果父母亲不为孩子提供一些与同龄孩子相互交往的机会,孩子就容易产生孤独感,甚至于会出现“独占、自私、孤群、不合群”争性格特征,这就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了。因而,当孩子两岁以后,父母亲就应有意识地为孩子寻找一些年龄相仿的伙伴,比如从邻居中寻找,从亲友中寻找,使孩子有较多的机会与同龄伙伴相处。同龄伙伴给孩子带来的快乐,是任何请热儿童心理的成年人都不可企及的。几个在体能、智能、经验诸方面相差不多的孩子,很快就会玩得热火朝天,他们之间确确实实是有“共同语言”的。一个孩子想出来玩法,另一个孩子也一定玩得来,在玩的过程中,一方也不可能过分领先而使另一方失去兴趣。这种伙伴之间的交往,对于培养孩子的交友能力,竞争能力,以  相似文献   

4.
现在,大多孩子是独生子女,有些家长就对孩子百般呵护,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交往.   ……  相似文献   

5.
一个活泼开朗、乐于与人相处的孩子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大人的喜爱,而且也容易适魔新的环境。然而,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缺少同龄伙伴,接触面较窄而产生了诸如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作为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为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同时,教给孩子交往的技巧,这样孩子才会爱交往、会交往。  相似文献   

6.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挑战的世纪,是以人的素质为根本的激烈竞争的世纪,随着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广泛、深入而复杂,因而人的交往素质显得格外重要。而如今的少先队员,大多生长在独身子女家庭,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管制太多,使孩子失去了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孩子进入集体生活后便表现出交往经验与技巧的不足;而家长对孩子  相似文献   

7.
夏卉茜 《考试周刊》2012,(85):190-190
家长时孩子保护太多是让孩子胆小的主要原因。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全家人呵护备至.在生活中,一些本该让孩子自己解决的问题家长都会代劳。父母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不准孩子单独外出,不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合群,缺乏交往能力;父母过分娇宠孩子.事事包办代替,使孩子丧失锻炼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在幼儿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三四岁的孩子开始喜欢与人交往,但有的孩子能很成功地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有的孩子却不受欢迎。不能与小朋友一起玩的孩子往往缺乏社会交往的技巧。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较少,由于缺乏社会锻炼,许多孩子往往不会与他人交往。  相似文献   

9.
现在,家长普遍不太重视孩子与人交往,更有甚者,不主张甚至害怕孩子与人交往。他们总认为,社会复杂,孩子易被人欺负,上当受骗。因此,孩子放学回家,总是把他们关在家里做作业,生怕孩子出去玩会出事。这些家长,心情可以理解,用心固然也很好,但这种消极防范,并不科学。从表面上看,孩子是“安全”了,但实际上,不但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孩子“安全”,相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却危害很大。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特别是城市,家家几乎是单门独户,孩子与人的交往本来就很少,如此这般,交往范围则更小,机会更少,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孩子与人交往,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家长非但不要害怕,相反更要予  相似文献   

10.
顾艳霞 《考试周刊》2011,(11):234-235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缺乏与同龄伙伴友好合作的经验。有些孩子在家娇生惯养,惟我独尊,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伙伴一起游戏、相互合作。部分孩子在家养成自私、专横、不谦让等不良习惯,他们想与同伴交往,却又不容易与同伴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是时代赋予人才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现在 ,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 ,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阳” ,家长因为只有一个孩子而百般迁就 ,有求必应 ,这样就容易造成孩子心中无他人以及“自我中心”的心理 ,就可能造成孩子凡事从“自我”出发 ,骄横、无理、任性。另外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孩子因缺少同龄伙伴 ,接触面较窄而产生了诸如自我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许多社会性方面的问题。如果忽视了对这些孩子的引导和教育 ,最终他们将难以被社会所接纳。因此 ,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能力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 ,我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现在就简…  相似文献   

12.
现在,大多孩子是独生子女,有些家长就对孩子百般呵护,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交往。他们生怕孩子与他人打架吃亏受气;怕孩子跟伙伴学一些不良习惯;怕孩子疯野了……孰不知这样实际束缚了孩子的心理发展,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交往是孩子正常发展的一种需要,特别是同伴间的交往比孩子与成人交往更具有重要意义。孩子只有在与同伴的互相交往中,才能学会在互相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充分发挥个体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交往中,还可以学会处理同伴间的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人们都说80后、90后的孩子们不懂得与别人分享,我认为,是"独生子女"的现状使得家长淡化了对孩子进行与他人分享的教育,无形中使他们失去了很多与他人分享的机会.事实上,这些孩子在家中缺少兄弟姐妹的陪伴,在社会上缺少"兄弟姐妹"般的关怀,他们最渴望的就是"伙伴".因此,我想到用家的概念建设我们的班集体,让学生生活在一个拥有兄弟姐妹的大家庭.  相似文献   

14.
儿童发展的理论向人们揭示出:儿童发展依赖于成人,又独立于成年人,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然过程。进入学龄期的孩子已经具备了独立完成作业、看书学习及自主地与同龄伙伴交往的能力,但孩子这种独立性的发展却常常受到家长的阻碍,致使其对成年人依赖的成分依然很大。这一方面由于家长对孩子本质缺乏全面的了解,在处理孩子与成年人的关系上过低地估计了孩子  相似文献   

15.
齐学芬 《山东教育》2005,(27):58-58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缺少同龄伙伴,接触面较窄而产生了诸如以自我为中心,不合群等许多社会性方面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作为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教给孩子交往的技巧,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6.
孩子之间的友情是在共同活动和交往中逐步建立和深化的。多数孩子是很乐意与同龄伙伴相处的,家长应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  相似文献   

17.
家长:如何对待孩子不正确的行为,我想谈谈我的想法,也想听听老师的看法。老师:有的家长往往以自己的情绪为中心。情绪好的时候对孩子会耐心一些,甚至对孩子所犯的错误也是一笑了之;倘若情绪不好,则对孩子的行为处处看不顺眼,甚至对孩子一些正常的游戏也常常找一些理由来责难。这种以家长情绪为中心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实在是十分不利的。家长尽管在工作和生活中有诸多的不顺心,但请记住孩子是无辜而娇嫩的,我们应时时以爱心关怀他们,让他们无论何时都不受到伤害。  相似文献   

18.
保育之窗     
勿以自己的情绪为转移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态度经常以自己的情绪为转移。心情好时,对孩子有耐心。当看到别人家的同龄孩子活泼聪明、口齿伶俐或听到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孩子的缺陷时,往往会对孩子火冒三丈,大发雷霆,甚至大打出手。这样,孩子会变得胆小,看成人的脸色办事,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  相似文献   

19.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独生子女由于生活环境和地位的特殊,其心理状态和行为逐渐显示出其特性,了解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特点有利于家长正确、及时地实施家庭教育。首先,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也有精力去疼爱孩子,怕孩子不高兴,怕孩子受委屈。结果,对孩子百依百顺,什么事都由着孩子性子去做,时间一久,孩子就变得娇气和任性了。  相似文献   

20.
一、对孩子应亲切和蔼,千万不要给孩子贴上“怯生”的标签,这点特别重要。大量事例证明,贴上“怯生”标签的孩子日后真的会更怯生。二、切勿嘲笑或责怪孩子,因为这会使孩子怯生心理加重。家长应鼓励孩子接触陌生人。三、引导孩子从小多与人交往,爱周围的人,爱同龄小伙伴。家中来了客人,可让孩子给客人送糖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