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木兰诗》是中学语文的传统课文,课本对首句中“唧唧”的注解为“织机声”,一说“叹息声”。这种注解是不准确的。我以为应是蟋蟀的鸣叫声。“唧唧复唧唧”一句,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和严羽的《沦浪诗话·考证》都是“促织何唧唧”,现存于河南虞城县营郭镇本兰庙元朝《木兰诗》碑刻首句也为“促织何唧唧”。“促织”就是“蟋蟀”。宋朝欧阳修《秋声赋》中的“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句,《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句,均是指蟋蟀的鸣叫。有人认为“唧唧复唧卿”中的“唧唧”不应是  相似文献   

2.
关于《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历来有三种解释,即机杼声、叹息声和虫鸣声。但大量例证证明,将"唧唧"解为机杼声太僵硬,缺乏美感;解为叹息声太直白,不合情境;解为虫鸣声则最为恰当,既生动贴切,又具有起兴、烘托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一句中,“唧唧”历来有三种解释:一曰叹息声;二曰机杼声;三曰虫鸣声。这里辑录三家之言供教学参考。《课本》说“唧唧”是“织布机声”,不能说完全不对,但照应下面“不闻机杼声”。总觉不太妥当。《文苑英华》于此作“唧唧何力力”,有人便说“唧唧”是“叹息声”,照应下文“唯闻女叹息”,  相似文献   

4.
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古今第一首长诗""长诗之圣",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作为乐府诗歌的代表作品,《孔雀东南飞》很早便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人教版),并成为精讲篇目之一。但课本对其中一段诗句的  相似文献   

5.
《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一句的解释多为:“唧唧,织机声。一说叹息声。”新教材作“机杼声”解。作“织机声”解,虽然《辞海》中有,并以此句为例,但笔者认为与下句“不闻机杼声”不相吻合;作“叹息声”解,《辞海》中也有,但“表示赞赏或怜悯”,又与诗中木兰因无人替父从军而愁闷的心情不符。朱声琦先生生前曾提到,虞城县木兰庙中有碑刻《木兰诗》,上面的首句为“促织何唧唧”,并说《古文苑》中的选文与之相同。笔者虽未亲见,但在徐中玉、金启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找到了佐证:“唧唧:叹息声。这句一作‘唧唧何…  相似文献   

6.
北朝民歌《木兰诗》开章语"唧唧"释义众说纷纭,旧解多为机杼声或虫鸣声,文章对此两种观点进行辩驳,并从文献佐证、文本渊源、诗歌情节等方面分析探究,认为"唧唧"为木兰"当户织"的叹息声,才与"唧唧"一词在同时代诗歌中的意义相符。  相似文献   

7.
刘玉真 《湖南教育》2008,(11):20-20
《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八期刊有河南王奎群老师的《(木兰诗)中的“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一文》,文中曾说“古往今来,谁听说过人的无奈的叹息声是‘唧唧’?”王老师这种说法是非常不妥的,  相似文献   

8.
淳朴浑厚简劲粗犷——《木兰诗》的艺术美江苏冯为民《木兰诗》是北朝时北方乐府民歌杰出的代表作。北朝民歌因战乱和少数民族风俗的渗入,而展现了一种特异风貌,《木兰诗》是一首淳朴浑厚、简劲粗犷的歌。木兰这一中国文学史上最光彩夺目的英勇女性的形象,几乎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9.
人们对《木兰诗》首句“唧唧复唧唧”中的拟声词“唧唧”历来有不同的认识,笔者认为,根据文境句式和史料考查,“唧唧”释为“叹息声”更妥。  相似文献   

10.
“唧唧”辨     
关于《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的解释,历来都是有争议的。有的说是机杼声,有的说是叹息声,有的讲作秋虫声,众说纷纭,直到现在似乎仍无定论,以至几种解释并列,无分轩轾。何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在于“唧唧”是个象声词,本来就不是固定只作为某一种声音的。  相似文献   

11.
笄是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用的饰物,后世称为"簪"。《说文》:"笄,簪也。"中国素来被称为"衣冠王国",在"冠"饰文化中,笄的设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设计表现更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因而,研究笄在中国古代的设计表现方法,有利于我们对中国服饰文化的整体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表示"非真"义,先秦多用"伪",现代汉语则说"假"。"假"对"伪"的替换是逐步完成的,南北朝时期,"假"已经在口语中替代了"伪";在书面语中的替换要晚一些,大致在宋代完成。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语告”语义场内主要成员包括“告”、“谓”、“语”,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员格局不变,但“告”和“语”的句法格式发生较大变化,唐五代至宋元时期,“语”和“谓”先后消亡,最终形成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动词“告”独自承担语告表达功能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段玉裁:"人曰肌,鸟兽曰肉。此其分别也。"据此,很多人认为古汉语中的"肌"与"肉"体现出人与动物的区别。但是,通过对史书、佛经、医书三类文献资料考察先秦"肌"和"肉"的发展,得出以下结论:"肉"在先秦时就可以用于指人,汉代"肌肉"一词的出现就已经开始替代"肌"指人的功能,"肉"从魏晋时开始替代"肌"指人的功能,大约在南北朝时期,确立了在该语义场代表词的地位。而"肌"自始至终可以单用,而且还保留为特定词来指代人的肌肉,没有完全被"肉"所替代。  相似文献   

15.
说“不”     
副词"不"主要表示否定意义,也用于表示非否定意义。宋元以降,"不时"、"不成"、"好不"等短语中"不"意义的变化,反映了汉语语汇发展过程中双音结构短语凝固、虚化为双音节词的规律。现代汉语中"不"表示非否定意义的用例已明显减少。"看我不收拾你"、"弄得不巧,还能夺冠呢"等句式中"不"仍然保留非否定意义用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关于人体词的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领域的热点,"脸"与"面"是人体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高频词汇。按照"隋唐以前""、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三个时期进行梳理,发现"脸"与"面"这组人体词语的词义随着历史的演进发生了系列演变。找寻"脸"与"面"两者的替代规律以及发展脉络,探究两者的演变过程,将有助于汉语史人体词汇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的《词论》是中国词史上第一篇词学理论著作,但历来为人所诟病。对她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是认为她“词别是一家”的主张桎梏了别人;二是认为仅从协律的角度批评苏词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李清照的《词论》是在考察了唐五代至宋词学的发展历史后而总结出来的艺术特性和艺术规律。她对北宋众多词人的评价是实事求是,准确公允的。她对各家词的批评,是和她本人的个性气质分不开的。李清照的《词论》出现在词体地位确立的时候,在中国词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李晖 《池州师专学报》2010,(2):102-107,133
笔者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五十七岁生儿的"洗儿"一事起兴,广搜文献史料,探索出"洗儿"始于唐代,而唐玄宗则是始作俑者。这一自先秦礼仪演绎而成的民俗,自唐绵延不断地传至今日。由于"辟邪"、"吉祥",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理念和意识追求,它必将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永远传承下去。"才高位低"的梅尧臣"洗儿"中,能有京师"开封大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和范文正公仲淹、富弼如此著名人物临场,并相继留下《洗儿歌》。这是"洗儿"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19.
“韵”是中国书法美学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其运行轨迹,大致是衍化于唐前,成型于宋,深化于元明清。书“韵”生成,源发自书法主体有雅量、气度、神采、高格;对于书法客体来说,即书作要能有“余意”、“态度”、“书外意”、“幽趣”;创作方法上,“和”是要领,多用“卧笔”、“圆笔”、“提笔”、“飘笔”,须“藏锋”、“虚和取韵”。  相似文献   

20.
该文对詹安泰先生的词学论集一书的主要成就,作宏观的评述,择要就其《中国文学的倚声问题》、《论声韵》、《论寄托》、《论宋词发展的社会意义》、《宋词风格流派略谈》及《李煜和他的词》等代表论文进行例举性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