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6,(93):24-25
母亲形象是元杂剧中丰富多彩人物形象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中,母亲形象批量涌现始于元杂剧,从宏观视角看,母亲这一群像的繁盛对元代文学、明清通俗文学乃至戏剧文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元杂剧属于古代叙事文学的重点组成,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成熟,在元杂剧中,塑造了大量经典人物形象,而历史人物形象是其中的重点组成,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让元杂剧更具可读性。本文基于此,针对元杂剧的历史人物形象类型以及元杂剧中特殊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原因。  相似文献   

3.
《太原大学学报》2016,(5):49-52
元杂剧母亲形象塑造在宏观群体和微观个体上都具有丰富性,这缘于元杂剧演绎世俗生活的文体特点、元代社会中女性地位的提高与剧作家希望理想化的母亲积极承担起维持家庭伦理和社会政治伦理秩序责任的主观追求。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中存在着一种叠加复合的人物形象,这种人物形象是在文人文化和市民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产生的。具有一种内在的张力,使得元杂剧受到雅俗两个文化圈群体的追捧。叠加式复合现象的出现,带来了新的艺术效果,推动了戏曲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元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相似文献   

5.
元杂剧作为一代之文学值得我们去深刻探析,其作品的雅俗共赏性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一大亮点。元代文人在雅俗文化交错融合的影响下创作了元杂剧,又因元杂剧中人物形象的雅俗叠加性推动了雅俗文学的进一步融合。特定时代的特定文学使得我们从作品和社会文化两方面来看其雅俗复合现象。  相似文献   

6.
苏童的小说塑造了众多的底层人物形象,文章通过对其小说中的底层人物命运的分析,揭示苏童小说中底层人物在生存困境中孤独与抗争的姿态,进而探究苏童小说中人物形象类型化的原因。苏童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化形成了苏童小说的独特氛围,孤独、虚无是苏童小说的底色。  相似文献   

7.
古典通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普遍存在着类型化的现象,《三国志通俗演义》首开其端,对后世的通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描写产生了典范性的影响,《三国志通俗演义》类型化形象的产生,既受到了理学、面相术的影响,也与它的成书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劳伦斯短篇小说是文学界的瑰宝,但是,目前国内外许多研究都集中在其主题和艺术分析上,而忽视了对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经研究发现,劳伦斯短篇小说人物具有类型化特点。劳伦斯在短篇小说中塑造类型化人物,客观上是受短篇小说体裁特点的影响,主观原因是能更深刻集中地反映短篇小说主题。劳伦斯短篇小说人物按功能和个性分为:叛逆人物,爱欲人物和异化人物。劳伦斯在短篇小说中塑造类型化人物有深刻的意义,每一类型人物都表现一个主题,传达作者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9.
戏曲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打动观众,元杂剧的较多作品在这方面的创作都是成功的。而女性形象的塑造,无沦质量还是数量,都较以往各代丰富。研究元杂剧,其女性形象永远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元杂剧女性形象所达到的高度被认为是元杂剧作家最为超越的精神高度,代表了元代杂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0.
朦胧的群像——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人物形象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发现,是五四时代一个最为重要的成就。但在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上出现的却是大量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其根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中过强的“社会角色”意识,这导致了中国儿童文学中作家主体性的缺失,并进而导致作品中类型化的成人人物形象和类型化的儿童人物形象,这是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发展中的一个致命弱点。因此,在强调“儿童观”的同时,反省我们的“成人观”,走出“成人本位”的观念误区,是走向21世纪的中国儿童文学所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1.
元代包公戏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剧作者在创作这些女性形象时使用了大量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漫画式的肖像描写、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虚拟化的行动描写、多彩的语言描写和鲜明的对比刻画等,其成为元代审视叙事性文学的珍贵的文本依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厢记》作为元杂剧的代表作之一,塑造了崔莺莺、老夫人、红娘三个光彩照人、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虽然形象各不相同,但她们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具有封建时代女性的共性和真善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明代版本学研究呈现出兴盛局面,其成就首先体现在对各类版本起源的探讨;其次是对版本风格特征的研究,包括综论宋元刻本的风格特征、探讨宋元刻本的字体、描述说明宋元刻本的纸墨、论述宋刻本的装订,以及论析明刻本的风格特征等;三是评论历代刻本、鉴定与辨别版本,评各地历代印书纸的优劣及特征。  相似文献   

14.
张可久是元代著名散曲作家,是元代中后期清丽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曲一改元代前期"艳俗"、"豪放"的特点,呈现出"清丽雅正"、"蕴藉含蓄"的艺术风格,是元代散曲"雅化"的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15.
倪瓒作为"元四家"中以"疏体"见长的画家,其画作意境大多表现为疏简清逸、古淡幽远,其题画诗也尽脱元人之秾丽而得陶柳恬淡之情,与画作两相映发。倪瓒是元末题画诗存世最多、质量最高的画家诗人。元末及元以后题画诗的兴盛,与倪瓒的诗画创作实绩分不开。  相似文献   

16.
元代绘画是中国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无论是在笔墨技巧上、意境创造上等都有着新的突破和发展,然而纵观元代绘画创作,却很少能看到精致写实、富丽堂皇之类的作品,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大多流露出一种"清淡萧疏"、"简逸恬淡"的感觉,本文着重从元代绘画创作入手,分析和讨论了元代绘画"简逸"风格倾向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蒙元硬译体是将蒙汉两种语言及语法夹杂到一起的特殊翻译体例,学术界通称为“元代白话”,或是“直译体”。但这些通称其实并不妥当,因为:该文体里的汉语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白话,也不是元代白话语言的变体;该文体出现于元朝前,所以称为“元代白话”在时间上并不十分妥当;而且“硬译”与“直译”是不同的翻译方法,称为“直译体”是把“直译”与“硬译”混同了。笔者从以上三方面分析了该种文体的不同称谓及其不当之处,认为将该文体称之为“蒙元硬译体”更加确切。  相似文献   

18.
《四库全书总目》元人诗文别集提要是一部既丰富又珍贵的元诗批评文献,不仅代表了清代四库馆臣相当客观的元诗批评观点,更展示了他们很高的元诗批评眼光。他们对元代诗文特点的认识,对元代诗文价值的评判,对元代诗文风气发展演进的认识和描述,都有很高价值,值得今天的研究者借鉴。  相似文献   

19.
元代后期重要散曲家张可久,其作品风格,自元代以采盛评不断,虽然论者切入角度各异,但都指向清丽共雅。形成其曲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拟从文化、作家和文体几个层面切入。试图对张可久散曲风格成因作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20.
刘诜平易文风在元代庐陵作家中是比较突出的,他的平易文风表现为对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平易的叙述代替情感直接的抒发、语言朴素行文纡徐三方面。他的文风和个人气质、文学主张及时代背景有关。他这种平易近欧的文风赢得了虞集、揭傒斯、欧阳玄等盛世文派大家众口一词的推崇,这对于我们认识元代庐陵文风的演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