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提出了一种变论域模糊自适应PID控制方法,利用变论域思想,设计了一种基于模糊规则的伸缩因子控制器,动态地调整模糊控制器的量化因子和比例因子。利用MATLAB的RTW/RTWT功能在实验室的数字随动系统上分别对PID控制、模糊PID控制、变论域模糊PID控制三种方法进行了实验对比,结果表明变论域模糊PID控制方法超调量小,调节时间短,具有更好的动态响应性能和自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 FPGA 上设计部署模糊自适应 PID 算法,并针对典型的自动控制对象——直线倒立摆完成稳摆控制,以验证该算法的硬件可实现性。在直线倒立摆模型基础上,运用模糊控制理论对 PID 参数进行自适应整定,再根据模糊 PID 处理过程,结合离散 PID 算法,采用半查表加半计算方式,在 Quartus II 及 Modelsim 平台上完成 Verilog HDL 的硬件编程设计与仿真。通过 Simulink 仿真比较可知,模糊自适应 PID 相对于经典 PID 控制的响应性能指标更优,最后基于 EP4CE6E22C8N 芯片,以较少的资源开销实现了控制器设计。基于 FPGA的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器能够充分利用该器件特性,凸显模糊自适应 PID 算法优势,实现对倒立摆的实时控制。  相似文献   

3.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具有PID控制精度高,又具有模糊控制器快速、适应强的特点,工业控制中应用广泛.但是传统的模糊控制精度低,常常影响模糊自适应PID控制效果.因此,通过改变模糊输入和输出变量的论域,提出了一种基于新型伸缩因子的变论域模糊自适应PID控制方法.该方法以简单函数作为伸缩因子,简单方便,计算量小,并给出其严格性证明.仿真结果显示,该方法超调量小,控制精度高,控制效果明显好于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  相似文献   

4.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助力电流的控制精度。针对传统PID电流控制器存在参数修改不方便、不能进行参数自整定的缺点,设计了基于模糊自适应PID电流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器能将PID控制的精确性和模糊控制的自适应性、较强的鲁棒性进行有效结合,提高了电流控制的精度,同时改善了控制系统的动态效果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的控制问题,常规PID控制器不能获得理想的控制效果,模拟生物免疫调节机理,同时结合现在模糊控制理论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免疫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并进行了仿真实验.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PID控制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中达不到良好的控制效果的问题,在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基础之上,设计一种模糊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器,该控制器利用模糊控制非线性控制作用和BP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及适应能力相结合对PID参数进行在线实时调整。对基于模糊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器的无刷直流电机的双闭环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可以提高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减小超调量,对负载及电机参数的变化都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工业热处理炉这种具有大惯性和纯滞后的非线性对象,设计了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并进行了控制系统仿真.对比PID控制器和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的仿真结果,可知该控制器具有适应模型参数变化的能力,适用于对热处理炉进行温度控制.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压力控制系统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参数在线自整定,实现无超调控制.通过仿真,与常规PID控制器的相比较.说明此控制器能够改善系统的静、动态性能,增强系统适应能力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水轮机调节系统结构复杂、难以控制等问题,在传统PID控制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理论提出了基于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的水轮机调速器参数整定方案,以实现对系统进行实时、在线控制。在水轮机调节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根据PID 3个参数分别对系统性能产生的影响,完成了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的设计与Matlab环境下的程序编写。在系统处于不同频率扰动下,分别采用提出的模糊自适应控制方案和Ziegler Nichols算法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模糊自适应控制方案是一种有效的水轮机调速器参数整定方法,相比Ziegler Nichols算法,该方案控制下的系统能获得更好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10.
交流伺服系统是一个非缌陛、多变量、强耦合的系统,采用传统的PID控制和普通模糊控制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通过设计一种模糊PID控制器,应用模糊算法在线自动整定PID参数的方法,将其应用于交流伺服系统位置调节器。仿真结果表明:模糊自适应PID控制方法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和抗负载扰动能力,动态响应速度、稳定性等均优于常规PID控制和普通模糊控制,从而满足了交流伺服系统较高的控制要求和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