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普通话是我国通用语言,推广普通话是社会现代化的需要,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对方言形成冲击。普通话和方言是共生共荣的语言交流方式,都是汉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推广普通话不能仅仅停留在不消灭方言的层面,更要积极主动地对方言进行保护。本文从语言生态观的视角,论述了保护语言多样性,维护语言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从语言规划的角度对方言保护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秀芝 《考试周刊》2013,(73):20-21
普通话与方言二者存在于一个辩证的统一体中,而非你存我亡的关系。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消灭方言,方言电视节目不会妨碍普通话的推广,方言及方言电视节目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方言电视节目应把握好质与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方言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本身就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普通话是在方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我国推广的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全国通用语言,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语言标志和宝贵财富。方言与普通话既有所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应该是互补双赢,双轨并行,和平共处,以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郝冰艳 《文教资料》2013,(25):28-29
我们应该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保护好各地的方言,这两者并不矛盾。语言的多样性应该得到保护,但语言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而并不是排外。地方方言是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基础,中国很多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形式都是以当地方言为依托的,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情结。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作为国语的普通话和世界语的英语已渐渐成为金华语言界的两大语亨霸主,强有力地冲击着金华方言。但方言,作为地方文化最重要的传承工具,是整个语言生态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世界上如果剩下一种语言,那情形是非常可怕的。语言的多样性是语言生态形式保持健康活力的基础,各种语言相互影响,词汇相互借鉴便是证明。换言之,语言的多样性是文化生态延续下去的前提。而文化生态是整个语言系统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语言接触中方言特征的易位研究——以临沂方言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接触是我国现行语言政策下语言接触的一种普遍现象。在和普通话的接触过程中,方言会逐渐变异,甚至可能出现典型特征的易位现象。和普通话的接触过程中,临沂方言的一些典型特征发生了变化,而文化、年龄、职业、性别等社会因素对语言易位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7.
普通话是指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方言是地区性的语言变体。鉴于我国多民族、多方言的语言国情,近年来保护方言与普及普通话之间的矛盾日渐升温。普通话与方言之间是合作共生的关系,是共生共荣的语言交流方式。本文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通过调查问卷和录音取样的方式调查了当地方言的流失现象。同时,结合国内关于方言流失方向的论文,应采取立法、媒体宣传、保护地方艺术及开展方言学术研究等措施保护方言,促进双语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浅析东北方言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言是形成普通话的基础,在特定场合里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东北方言有着较为完整的语言体系。本文通过浅析东北方言的特点,展现其独特魅力,希望更多人重视和保护东北方言。  相似文献   

9.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人口流动的加剧、现代传播手段的发展,普通话已经越来越强势,使得方言越来越处于弱势地位,不少地方方言已濒临消失。从保护文化多样性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以及在此基础上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需要,加强对方言的保护和研究已经相当迫切。因此,确立方言与普通话的平等地位、让普通群众认识到方言的作用、加强方言的记录整理和研究工作以及加强基于方言的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是保护方言并促使其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胡佳倩 《文教资料》2013,(27):19-20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方言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丰富的文化内容.通过对方言和文化的探究,能够更细致、更充分地挖掘和展示汉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色.本文是关于汉语方言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概略地对方言与地域文化、方言与文学、方言与普通话流行语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1.
广州"撑粤语"事件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讨论普通话推广过程中的语言协调问题,重点以2010年5至8月广州地区发生的"撑粤语"事件作为分析的个案.文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事件的简单回顾.事件本身起因可谓是一个"伪命题",但其引发的是一个"真事件".第二部分归纳分析本次事件中所涉及的九个问题,涉及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文化与方言的关系、城市与方言的关系、媒体与方言的关系、学校教育与方言的关系、城市新移民与方言的关系、城市新生代与方言的关系、毗邻地区与方言的关系、海外侨民与方言的关系.第三部分是相关思考,认为应高度重视所谓"非关键"的问题,尤其要注意的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中的语言协调问题,应该从语言生活、学界学理、社会公众文化、政治等不同层面来看待这次"撑粤语"事件并进行妥善应对,最后提出我们应该在语言政策上有所调整,在语言教育上有所引导,在语言普及上有所坚持,在语言服务上有所完善.  相似文献   

12.
方言是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地域分支,在一定时期内与通语共同存在。对方言的调查研究,有利于掌握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共同特征和对应规律,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快普通话的推广,减少交流中的语言交流障碍,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收集合肥方言词汇词目约1000条,按词类和词义相结合的分类法,名词分为天文、地理、时间,农业,植物,动物,房舍,器具、用品,称谓,亲属,人体,生理、病理,衣服、穿戴,饮食,红白大事,日常生活,商业、交易,文体、教育,人体动作,方位等19义类和代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数量词4个义类,共计23个义类。  相似文献   

13.
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可以从三个大层面解读:政治、教育和文化。宏观的语言教育政策与政治有密切的联系,在微观的层次,语言教育是应用语言学的一部分,是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专业问题。在民族文化的层面,普通话与各大方言,包括北方方言,分别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不同习俗和意念,独特的语言代表了独特的民族群体所共有的文化财富,不同的文化财富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民族共同语在方言区的推广和使用的问题,在四个具体方面就普通话在香港的推广和使用提出自己的建议:(1)从中华民族的层次考虑语言政策,制定合乎语言使用客观规律,合乎本地实际的最终目标;(2)创造双语共存的现实;(3)维持语言文化多元化的现实;(4)让普通话和粤语分别在不同的场合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广州市普通话水平测试考生开展的语言态度研究表明,被试对普通话与粤语的情感评价及地位评价是:总体上粤语在情感层面中的"友好、亲切、热情"项目上高于普通话,项目"有礼貌"基本持平;在地位层面中的"值得信赖、教育程度高、薪水高"项目上差异不显著,项目"受尊敬"则高于普通话。年龄、文化层次是影响被试对普通话评价的有效因素;年龄、文化层次、家庭语言背景、在粤时间长度是影响被试评价粤语的有效因素。  相似文献   

15.
方言的调查研究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普方古字音对照查询系统"以《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所录汉字为基准,建立了ACCESS数据库,并利用ASP语言设计了查询界面和查询结果显示界面。利用本系统,可以选择拼音、汉字、反切、韵摄、等呼、古声、古韵、古调、方声、方韵、方调、普声、普韵、普调等参数,通过网络进行任意或组合查询,使普、方、古之间的对比研究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相似文献   

16.
论方言对普通话学习的干扰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语方言是方言区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最大障碍。从表层看,是对普通话语音的掌握;从深层看,是内外部语言的转换。方言区普通话教学应从这两方面入手,将语感训练贯穿其中,科学地设计训练内容,有效地提高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调查了不同社会情境下张掖籍大学生对于普通话和张掖方言的使用状况和影响语言选择的因素。结果发现,普通话作为强势语占据了公共生活的主要部分;然而方言的使用并没有消退,普通话和张掖方言同时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只是人们会在不同的情景下使用不同的语言。一些社会心理因素如:对话发生的地点和场合、说话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语言顺应等会对语言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国家教委、语委规定 :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普通话应达到一级或二级水平。方言区的学生语感差、方音重 ,普通话水平低 ,急需通过教育和训练提高语音质量 ,达到规定等级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将方言在向普通话的过渡中所出现的中间状态,叫普通话中介语。运用普通话中介语理论,结合PSC,对闽方言区普通话中介语不同阶段的语音、词汇、语法层面的主要表征进行探讨,在语言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话和普通话的接触日益加强,产生了一种由广州话向普通话过渡的过渡语——“广式普通话”,即带有广州话特点的普通话。语言接触对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演变有一定的影响,“广式普通话”在词汇语法方面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而对受到广州话干扰而产生的“广式普通话”的分析,对语言规范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