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第一章“论孔子的艺术精神”中,曾经多次在“乐”字旁加以“洛”的读音,以区分另一个“乐”(岳)。孔颖达《礼记正义》卷三十七“乐记第十九”中说“‘其乐心感者,其声啤以缓’其乐,音洛”;“安以乐,其政和’安以乐,音洛”,可见,  相似文献   

2.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赤壁赋》里的名句。如何理解?课本这样解释:“朗诵‘明月’诗里‘窈窕’这一章。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兮’一语(古时‘窈纠’与‘窈窕’音相近),所以称为‘窈窕之章’。”意思很清楚,“明月之诗”就是指《陈风·月出》,“窈窕之章”是指“舒窈纠兮”那一章。吴小如先生在《读苏轼〈赤壁赋〉》中亦作如此解。吴先生在文中说:“此处写月未出而先用《诗经·陈风·月出》作引子,‘诵明月之诗’两句是互文见义,但有时这种互文见义的句子是不能前后互换的。因为‘窈窕之章’…  相似文献   

3.
《民主与科学》1993年4期有一篇署名明达的文章,题目为《对“自行束修”的一种解释》。文章开头写道:“《论语》述而第七中的一章云:”‘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大多数人都认为‘束修’是一捆干巴,是一种菲薄的见面礼,因而接受别人见面礼才给他讲的什么,反映了一种商品社会的‘有偿服务’。”文章认为:“所谓‘束’是束发,而‘修’可能是修身,大意是指会料理自己生活的青少年,至少不要家长或奶妈子跟的人,或更大一点步入成年的人。”查《论语·述而》,明达先生文中所谓的“自行束修”之“修”写  相似文献   

4.
从李少红执导的《雷雨》、《大明宫词》、《橘子红了》三部电视剧,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电视剧创作走着一条不同于当下电视剧创作的较为独特的道路。她把女性视角和唯美追求内在地统一于自我的艺术建构之中,利用唯美的影视语言谱写女性的诗篇。李少红的“艺术电视”给中国当下电视剧创作带来了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5.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教育专家周大风先生曾说:“任何艺术品的产生,都是‘情之所至,艺之所在’。《诗经》中就有‘乐毋离情’的句子。这说明早在2400年前,先贤就懂得艺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道”与中国艺术的本体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道家哲学为切入点研究中国艺术。在“一、‘道’的美学意味”中,作者从“‘道’的存在状态”、“‘道’的把握”上细理了“道”的中国特色及内涵;在“二、‘道’与中国艺术的本体阐释”中从两方面论述了道与中国艺术本体的内在关联,认为:1.“道”奠定了中国艺术赖以成立的根据,2.“道”决定了中国艺术风格的审美取向,这种审美取向大体包括:a.尚自然。b.崇简淡。c.求空灵等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王国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文艺思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向现代化的转折.而他《人间词话》中所涉及到的“境界说”、“‘隔’与‘不隔 ’”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梳理概括前人对“境界说”内涵、“‘隔’与‘不隔’”这两个问题的研究,以期更全面、准确的理解王国维先生的这一理论,为我们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影视圈     
《康熙大帝》渴望换换历史剧的老面孔 81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康熙大帝》,在历时4年之后终于亮相了。导演林鸿说:“电视剧《康熙大帝》要告诉全中国及全世界——在中华大地上,在中国近代清王朝200余年的历史上,有的不仅仅是国耻,还有一位值得称赞的皇帝,他就是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大帝!”  相似文献   

9.
“纟”究竟叫“扭丝旁”还是“绞丝旁”?“亻”应该叫“单人”还是“立人”?“章”通常说“立早章”是对还是错?据《光明日报》报道,随着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研制的语言文字规范《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和《现代常用独体字规范》的公布,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实际上,‘章’从字义上来讲不应该是‘立’‘早’,而是‘音’‘十’。  相似文献   

10.
<正> 4.国内关于电视文艺的文学性研究国内较早且较为系统地研究电视文学的著作是刘树林先生的《电视文学概论》,紧接着便有路海波的《电视编剧技巧》,高鑫的《电视剧创作概论》,叶子、刘实的《电视创作技巧论》等。举凡这类著作,均以电视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电视作为艺术的基本特性等,因之,我们以电视文艺的“文学性”加以界定。这里的“文学性”主要包括电视文艺(电视剧)的剧作研究,以剧作特性、剧作创作、剧作改编等为基本内  相似文献   

11.
日前笔者阅读了俞泽峰、梁秀慧两位先生的文章《苏轼〈赤壁赋〉的互文性解读》①(以下简称《解读》),受益匪浅.然而,其中的一些观点,笔者实不敢苟同,现提出就教于两位先生. 一、《解读》认为,《赤壁赋》中“这‘明月之诗’‘窈窕之章’与《诗经》中的《月出》篇存在互文关系”;又如,“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此处‘一苇’又与《河广》篇构成互文”.这样的互文关系又赋予了《赤壁赋》怎样的意义呢?《解读》认为:  相似文献   

12.
张岱年先生主编之《孔子大辞典》“论语学”条曰 :“其在古代从属于‘孔学’、‘经学’ ,而未用‘论语学’之名。至近代才出现‘论语学’一词。始见于 2 0世纪 2 0年代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十三章 (192 4年发表 )。 3 0年代周予同著《群经概论》 ,辟专节论述了‘论语学的沿革’。”按 :万仕国编著《刘师培年谱》于 190 5年下记载刘氏著述曰 :“《经学教科书》(第一册 )上海国学保存会编辑 ,上海国粹学报馆印刷 ,9月初版 ,3 2开 ,环筒页装 ,系国学教科书之一。”该书第二十一课、第二十八课、第三十五课 ,题目分别是“三国南北朝隋…  相似文献   

13.
清代著名文艺理论家金圣叹在评论《水浒》的艺术成就时,曾经颇中肯綮地指出:“《永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水浒传》并无‘之’‘乎’‘者’‘也’等字,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真是绝其本事。”鲁迅先生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这些论述充分说明,《水浒》的人物语言描写是极为成功的。《水浒》人物语言描写,究竟成功在哪  相似文献   

14.
<正> 丁玲同志的《菲莎女士的日记》,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人们不断的探讨;尤其是对于独具审美特征、曾一度被极大歪曲的莎菲这一艺术形象,更是力图作出新的、公正的审美评价。近年来出现了一种不失为新鲜的说法。认为莎菲是“‘五四’时期女青年”,“莎菲所追求的是当时所谓‘灵与肉的统一’”,“莎菲内心深处,所存在无法宣泄  相似文献   

15.
笔者时常为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惑——为什么人们一见面老问“您吃了吗?”,而同时又为什么不少人口头上依旧招呼别人“您吃了吗?”,近日翻阅一本《口语艺术》,偶得这样一段话: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说:“从效果来说,‘礼貌语言’是人和人交际时表示自己和对方的‘价值’和‘关系’的一种语言行为。‘价值’不是指金钱多少,而是文明高低。”他认  相似文献   

16.
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较为系统的创作论专著,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创作理论。一些专家学者都作了全面而精辟地评述,肯定了它在艺术构思方面的突出成就,但大多又认为,陆机的诗文,崇尚藻饰,讲求排偶,因而认为《文赋》是陆机形式主义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并开启了魏普时期的形式主义文风。例如吴调公先生在《古代文论今探·<文赋>的艺术构思论》中说:“从漠视文学特质到重视文学特质,从一味 ‘尚用’和轻视文学应有的形象和文采,到重视形象和文采,这是文学史上的进步征象,‘踵其事而增华’并非坏事。大辂椎轮应该归功于陆机。不过,过分强调艺术形象和文采,而忽视文章的‘尚用’和现实主义,开后来的形式主义之风,这一点陆机也有责任。”又说:“建安文学的‘慷慨’和‘梗概多气’一面,似乎没有被陆机注意,而正始文学开始趋于浮靡的倾向,却似乎被陆机深化了一层,以至变本加厉,发展而为形式主义文学。”游国恩先生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说:“陆机第一个把创作过程、方法、形式、技巧的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但是,他忽略了文学的思想内容而片面地谈表现的方法技巧,也是不容讳言的。刘勰《文心雕龙·艺术篇》说 ‘昔陆氏文赋,号为曲尽,然泛论纤悉,而实体未该。’又  相似文献   

17.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九六二年版(以下简称“初版”)第345页,在注释《老子》第二章“音声相和”一句时说:“音,单音。声,和声。”第909页,在常用词“声”字下辨析“声”和“音”的词义时又说:“‘声’和‘音’是同义词,但是有相当大的差别:‘声’往往指一般的声音,‘音’则往往指乐音。……在音乐上,‘声’和‘音’也有分别:声指乐音的高低旋律,音指各种乐器的配合。所以老子说:‘音声相和’。”  相似文献   

18.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东坡名篇《赤壁赋》里的一个句子。在人教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中,此句的注解是“朗诵明月诗里的‘窈窕’这一章”,即《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月出晈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其理由为“‘窈窕’与‘窈纠’音近,所以苏轼称之为‘窈窕’之章。”我认为“窈窕”并非“窈纠”的笔误,东坡所吟咏的不是《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而是曹操的《短歌行》和《诗经·周南·关雎》。  相似文献   

19.
清人刘淇首言“自”有无义的助词用法.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开明文言读本.导言》也说,“自”字用法之一是:“附在‘故’‘正’‘终’‘犹’等副词后,本身无显明意义".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批学者对此问题继作扩大和深人的讨论,意见虽不完全统一,却也十分接近而实际上可以统一一种是认同“语助词”之说.如蒋绍愚先生.他是首先详作讨论的,先后有《唐诗词语札记》,《杜诗词语札记》、《唐诗语言研究》等论著.又如张永言先生主编《世说新语词典《言“助词.无实义”.一种是王(?)先生《诗词曲语辞例释》所言:“自,词缀,多缀于单音副词之  相似文献   

20.
郭绍虞先生和王文生教授的《审美理论的历史发展》(以下简称《发展》,见《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一期)一文,在叙述历代审美理论的过程中,认为我国人民的审美趣味经历了从“镂金错采”向“清水芙蓉”方向发展的过程,发展的转折发生在唐代,以司空图和李白的审美趣味为标志。该文指出:“自唐代以后,我国人民的审美趣味逐渐形成了一个传统,喜爱诗歌中的平谈,小说中的白描,戏剧中的本色,人们用形象的语言概括它们,称之为‘清水芙蓉’的美感,而作家们也以此为目标,创造了许多‘绝去形容,独标真素’的艺术品。这些作品反过来又‘创造了一个了解艺术并且能够欣赏美的公众’,加强了人们对这种审美趣味的追求,它使我国文艺创作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魄。”这里有如下几个问题需要研究:一、怎样理解作为审美趣味的“镂金错采”和“清水芙蓉”及其关系?二、我国人民审美趣味的唐代分界论能否成立?这是需要多角度、多学科共同探讨的重大课题,本文限于篇幅和作者水平,只就与审美趣味有关的问题,联系我国文学、美学史上的一些现象说一点粗浅的想法,借此求得专家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