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阿昌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有少部分分布在保山市腾冲县和龙陵县.因其有语言无文字,阿昌语承载了其全部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基于保山阿昌族的语言使用情况及语言态度等的了解,对下一步阿昌语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自2005年《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颁布实施以来,阿昌族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各界学者也对阿昌族的文化展开了较为广泛的研究。本文从历史脉络、语言传承、宗教信仰、习俗与文艺、传统工艺与医药、教育与体育、文化发展问题几个层面,梳理近十年阿昌族文化研究的成就,以期对深化阿昌族文化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阿昌族传统文化深厚鲜明,民间手工艺发达,户撒刀锻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户撒刀影响着阿昌族群众的经济生活、族际互动与民俗活动,彰显了民族智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受到社会变迁与文化传递等因素影响,户撒刀及其锻制技艺的传承日渐式微,基于“文化自觉”角度,阿昌族要采取若干举措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4.
受传统文化影响,阿昌族女性长期被边缘化于本民族文化继承主体的范围之外,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现代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阿昌族妇女的信仰以及妇女的社会地位也随之呈现出相应的变化。以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阿昌族女性信仰变迁为研究对象,尝试寻找这些变化与阿昌族传统文化在未来的存续前景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些分析对我们认识与了解少数民族女性生活状貌与文化延续具有极为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阿昌族是中国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世居保山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保山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的边疆地区。区内有汉、彝、傣、白、傈僳、布朗、景颇、阿昌等13个世居民族。新华乡位于腾冲南部,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0.1%,其中阿昌族1121人、傣族346人、傈僳族88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为保山市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跨境民族阿昌族是全国各省区中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也是云南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阿昌族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保持着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呈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阿昌族与其他民族世代友好相处,在分布上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在经济文化方面形成鲜明的共生现象;阿昌族作为跨境民族,和缅甸边境人民友好往来,保持着民间边境自由贸易,形成共同的宗教区域,对边疆的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定,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新的世纪,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加强对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云南跨境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阿昌族     
阿昌族有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德宏州陇川县的户撒和梁河县的遮岛、大厂等地。另外潞西县和龙陵县有零星分布。阿昌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分户撒和梁河两种方  相似文献   

8.
民族节日深藏着民族的记忆和历史,有其独特的时间性、神秘性、神圣性和文化性,是传承民族文化与艺术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民族文化的神秘性和原生态,使得民族节日的文化传承面临着挑战和危机。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平台优势,探寻民族节日传播新途径、规约传播主体行为,普及民族节日的文化教育审美意义,打造民族节日精品和民族艺术经典,保护和发展传统民族节日文化。  相似文献   

9.
《遮帕麻和遮米麻》作为阿昌族先民的生活写照和历史记录,是其民族特有的文化象征。史诗中承载了阿昌族先民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在原始社会时期起到了规范社会秩序、形塑社会道德、认识人类起源、记录生产生活、形成宗教信仰等现实作用。在"万物有灵"思维的影响下,阿昌族先民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构筑起"世俗化"和"神圣化"的生存、发展双模式。世俗化是阿昌族先民社会实践的结果,神圣化是阿昌族先民解释未知世界的手段,两者都是原始思维的表达方式。由此,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成为阿昌族先民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不断进步影响着语言的发展,有些语言随社会的进步逐步走向消亡,有些语言却存留下来.阿昌族是保山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阿昌语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以阿昌语在现代化进程中与其他语言接触的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1.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2.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论“硬新闻”的“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硬新闻”写“软”,成为白热化的新闻竞争中非常重要的新闻业务问题。软化硬新闻,要把理论认识和新闻实践统一到党性与群众性相一致上来,找准党的要求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关键在于确立一个新而巧的新闻主题。硬新闻软化到位的标志,是广大读受看报道。  相似文献   

16.
《颜氏家训·音辞》中"败"、"好"、"恶"三个字的语音在汉语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词性、语义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败"、"好"、"恶"语音声、韵、调的发展和更替具有规律性;词性、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上古到中古和从中古到现代,语音演变趋势呈现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千谒文是我国古代一种应用文体,从应用文的实用效果来看,这种文体的真正成熟应在宋代。本文通过三苏的干谒文,兼与唐代干谒文的比较,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三苏干谒文的成功之处,即构思纡徐婉曲,曲折往复;自我展示,恰如其分;言辞得体、不卑不亢。  相似文献   

18.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9.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20.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