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世荣 《初中生》2009,(3):54-55
编辑手记:读了本期的两篇文章,我很感动,也很欣慰。汶川大地震给人类带来灾难,让亲人生离死别。作者让遇难的孩子安慰活下来的母亲,这不只是写法的新颖,更表现了作者对母爱的深刻理解和感恩的心。摸手找妈妈,让我们与母亲的心贴得更近了。  相似文献   

2.
回报     
本文是作者从心底里.对母爱的一种呼唤。她的回报很廉价,但又是最昂贵的,因为这代表了她的一颗心。本文作者的一系列的心理描写很能体现作者的真情实感。母亲在人的一生中可以说是为我们付出最多的,所以作者写到了为自已付出的人,几句话点出了母亲为自已的付出,同时也写明了自己想回报母亲的想法,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回报确是一种心的回报,是一种感情的回报,这也是千百万个母亲所希望,所想要的,这是无价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直观地表现父母亲的爱子之心,作者让“母亲”作为倾诉的主角,坦露自己的心迹,与女儿贴心交谈,娓娓道来的叙述让置身事外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倾诉者的良苦用心,进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此外,作者对大人的心思和口吻模仿得相当成功,毫无幼稚之感。  相似文献   

4.
高二册课文《母亲》心理描写十分精采.作者运用多种方法具体细致地描写“母亲”的心理活动,除了直叙“母亲”的心理和内心独自以外,更主要的是通过“母亲”自我感觉和幻觉来描写“母亲”的心理活动,从而深刻地刻画出“母亲”的性格.“母亲”到了候车室,坐在门口,“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她脸上,这使她觉得很爽快”.“母亲”的这一感觉,表现出“母亲”从事革命工作的愉悦和自豪的心理.当“母亲”“只见那人正用一只浅色的眼睛从衣领后面对她望着”时,“这种注意的眼光好象针一样刺着她”,她“手里的东西突然觉得沉重起来”,“心冷得紧缩起来”,“嘴里充满了干爆的苦  相似文献   

5.
赵秉苓 《快乐阅读》2013,(30):76-77
教材分析:课文主要是讲述的妈妈生病住院,在护士换床单的时候,我抱起妈妈,发现妈妈不像我想的那么重,让作者想起了小的时候,妈妈用这么瘦弱的身体挑那么重的担子,让作者心中非常的难过愧疚。作者提出要自己抱着妈妈睡,当母亲睡着的时候却发现母亲的眼角流着泪水,通过  相似文献   

6.
你是少女吗,你会把心事告诉母亲吗?你会让她帮你出主意吗?你是母亲,看到女儿情绪很不稳定,发现她喜欢上了一个小帅哥,你天天把心悬着,怎么办?  相似文献   

7.
自母亲因积劳成疾去世后,琳达一直很伤心.更让她伤心的是,没过几个月,父亲便又娶了一个叫菲莉的女人.让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对新过门的继母产生好感,并友好热情地对她,这无疑难于登天. 看着菲莉整天在家里主持家务,俨然一副女主人的样子,琳达对她更不满了,并将这种不满转移到父亲身上.琳达开始觉得,母亲的死跟父亲有很大关系.如果不是他只知道在外忙着工作挣钱,很少帮忙照顾家里,母亲也就不会过劳而死.  相似文献   

8.
心不能死     
................沙州份. 家里 只有母亲一人 田中稻德生得丰满 圈里猪惠生得肥壮 年过半百 做过手术的父亲 在东北闯荡 餐桌前 母亲缓缓对我说 考军校吧 为让我上学 家里贷款 已很可观 军检 C字表一片迷雾硕 无情的两个字—快走 捅了我一刀 泪被细雨带走 心被细雨漫湿 泪无言心无声 梦已灭心已伤 心— 不能死心不能死@彭佳$四川省中江中学~~  相似文献   

9.
《春蚕》记叙了解放前,母亲为了供“我”和姐姐上学,每年都要辛苦养蚕的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比的疼爱和深深的敬意。教学这篇课文,让学生理解母亲养蚕的辛苦和作者对母亲的疼爱是重点,着眼于原文对母亲容貌神情的描写过行阅读分析,是理解这个重点的关键。此文有很多处对母亲容貌神情的描写,这些描写集中体现了母亲养蚕的心境和养蚕的辛苦。  相似文献   

10.
美丽如初     
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祥地弥漫。我握着母亲的手站在街口,等放晚学的弟弟归家。并不冷,然而街静人空。我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遥望那条很宽很白的路,母亲说:“一直这样等,惯了。”我的心怦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我也曾让母亲这样地等待过,并不是小的时候,  相似文献   

11.
任义 《考试周刊》2013,(69):18-19
中国人的孝道现状有很大问题,对儒家孝道进行认识体会与批判传承,对国人今日如何行孝当不无裨益.作者认为人的不忍之心是孝道产生的根本,徒养父母口体并非为孝,更需有对父母的爱敬之心.子女应当谨于守身,不妄为非,而让父母放心,这就很有孝道.儒家重视丧礼与祭礼,丧礼以哀戚为本,而祭礼则以追思父母而为要.  相似文献   

12.
母亲     
母亲抱着我几个月大的儿子来看我了. 看见母亲鬓角新添的白发,看见在母亲怀里嗷嗷待哺的婴儿,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拼命地忍住,不想让已经为我操碎心的母亲再看见我的眼泪. 但是,母亲见到我之后,她的眼泪就一直在流个不停.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我"两次抱了母亲,但这两次抱的意义和作用完全不一样。第一次是因为护士要"换床单","我"抱起母亲,察觉到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第二次抱是"报母恩",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显然,同样都是抱,母亲的反应却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一个字——爱。没有什么比母亲的爱更伟大,更无私的了!下面,我们就结合课文中的情节来认识母爱。  相似文献   

14.
作者直接点出文章的主题,让读者明白:本篇童话是围绕“固执”这个词语而屐开的。杰米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固执的小男孩。惟一比他更固执的人是他的母亲。杰米很讨厌吃那些凹凸不平的肉馅糕,他更讨厌吃那些毛绒绒的椰子。当妈妈又拿肉馅糕给他当晚餐的时候,他  相似文献   

15.
母亲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痛苦,让我们做子女的一辈子也报答不完她们的恩情,在这一点上,伟人的母亲和普通人的母亲是可以画等号的.在而立之年,我也初为人母,在教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时,心潮起伏,感慨颇多,前所未有地深刻体会到母亲的不易,母亲的艰辛,更启迪着我怎样才能做一个称职的母亲.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重在塑造母亲的形象,展现母亲优秀的、过人的品质,文中从三方面来写:1.对我的"管教".  相似文献   

16.
一、在"读"中品味"感恩"1.重点反复。《第一次抱母亲》重点写"我"守护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发现母亲的身体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自己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她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眼里流出了泪水。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感知母爱,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叙述,不需要华  相似文献   

17.
不畏浮云,初三的我们更需要拥有的特质—— 一颗理解的心 在我上初三后,母亲似乎变得比以往更唠叨了. 早上,她比闹钟还准时地站在我的床前叫醒我;饭桌上,她将每道菜都夹到我碗里,并不厌其烦地教育我"不要挑食,要营养均衡";晚上休息前玩会儿电脑,母亲嘴边的神人——"隔壁家的孩子"立马会出现在我耳边,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多么不称职的学生和多么不听话的女儿.  相似文献   

18.
母亲与父亲离异那一年,我才七岁.我和姐姐周文姬、妹妹周星霞一同判给了母亲凌宝儿.在1968年的香港,母亲带着我们三个孩子讨生活,其艰难可想而知.为了维持生活,母亲一人打了两份工.我们几个都特乖巧懂事,这让母亲很宽慰.尤其是我,由于成绩十分优秀,最得母亲宠爱.  相似文献   

19.
正好友阿韵,在母亲去世后,痛苦地向我表示,她很后悔。饶具讽刺的是,让她后悔的,不是孝顺不及、不是爱得不够;恰恰相反,她爱得太多,那密不透风的爱,剥夺了母亲的生活乐趣。阿韵的母亲罹患末期癌症,为了让母亲活得更长久一些,阿韵严格控制她的饮食,这也不许吃、那也不许喝。她为母亲设计了一张菜单,母亲天天只能吃喝些营养丰富而又清淡无味的东西。阿韵只要  相似文献   

20.
写亲情的文章本刊发得不少,可写得如此朴实、如此动情的文章却并不多见。读过朱自清《背影》的人都不会忘记父亲那感人的形象,"可怜天下父母心",自古皆然,而子女对父母的思念也是刻骨铭心的。不信,就请你读读出自一个女学生之手的文章吧。一个农村孩子,离开了家乡,到了几百里外的城里读书,思念父母之心油然而生,这是很平常的事。这篇文章之所以值得一读,是因为作者写得真实而自然,平淡而朴实,这种真情是发自内心深有感触的,是远离父母之后的心情的自然流露。作者在一个假日里,因为城里离家很远,加上风雨大作,使她无法回家,而在凄雨冷风之中,当同学们都纷纷回家之后,平日里热热闹闹的校园突然静寂下来,作者的"心情也跟着又是风又是雨"的,思念之情就显得很真实了。本文另一个特点是,运用细节来描写自己的思乡之情。作者主要是写母亲的爱。儿时在家,母亲的呵护是无微不至的。作者写自己在母亲面前撒娇,小鸟依人,像她有事无事依在母亲身边,"有时还会肆无忌惮地猴在母亲的怀里撒娇"。作者虽然没有正面描写母亲,而母亲的慈爱却在文章中呈示出来。再如母亲在送作者上学时,凌晨就起来烧饭,收拾行装,然后送作者到长江边上等车,直到车来送作者上车走远后,还依依不舍地站在江边,作者还隐隐看到母亲"在用手揉眼睛"。这些细节,写出了母女间甜蜜的苦涩,写出了母女间思恋的亲情。文章最后作者在对母亲的思念中,母亲不期而至,也很有亮点,这可以看作是作者刻意安排的文字,也可以看作是感情爆发的至高点。如果把它看作是真的母亲突然来,有些刻意为之的牵强,但也可以看作"母女连心"的感情相通,当然也可以看作作者在朦胧之中的梦境,在梦境里见到了母亲,产生感情相通的幻境,有一种朦胧美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