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网络流行语现象简述近几年来,伴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一种被称为"信息社会方言"的新型语言现象逐渐兴起,这就是在如今的网络信息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网络流行语。所谓网络流行语,即基于网络传播背景,在网络文化和网络表达习惯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并广为流行的语言形式。从互联网应用之出的MM、伊妹儿、恐龙等新型词语  相似文献   

2.
媒介去中心化随着微博的诞生变得越发激烈,普通公众通过微博获得了与专业媒体不分伯仲的影响力,拥有650万粉丝的"冷笑话精选"成为草根微博的佼佼者。本文将分析"冷笑话精选"获得巨大影响力的原因,以期为草根媒体的建构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杨萍 《今传媒》2010,(5):102-104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成为网络传播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从2008年的"打酱油"、"很傻很天真"、"做人不要太CNN"、"俯卧撑"到2009年的"躲猫猫"、"欺实马(70码)"、"这事儿不能说得太细"、"被……",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呈现出井喷的态势,并在公众舆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张志安  张宇宜 《传媒》2013,(6):20-22
继文字、印刷术、电报之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传播革命正在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这场以"技术赋权"为主导的传播革命已经快速渗透到社会的不同领域和各个角落,深刻改变着社会话语的权力空间,将传播的主导权逐步分解、让渡或转移给公众,在"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的同步进程中塑造全新的传播格局。在当今中国,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也在深刻改变着传媒运营和新闻生产的机制、普通公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与现实生活的相互渗透,诸多富有身体意象的词语先后涌现并被广泛使用,折射出社会的后现代转型带来的变化。隐含着身体意象的网络流行语成为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夺权"武器,一方面参与构建了后现代话语、挑战传统与权威,另一方面也影响个体对身体的理解、对身份的认知。身体、话语与词语三者的互动凸显出三种后现代的身体意象,即数字化的身体、粗鄙化的身体以及碎片化的身体。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国内2010-2014年的12例从热点公共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为对象,运用定性比较分析(QCA)的研究方法分析网络流行语得以高热度传播的微观机制。研究提炼了影响网络流行语的六项微观因素,包括公共事件的属性、流行语的创造主体、流行语的情绪表达方式、流行语是否被主流媒体采用、流行语表达的情绪内容以及是否含有公众诉求。文章通过清晰集的定性比较分析,归纳了网络流行语得以有力传播的三条微观路径,分别为:当事人自主创造的、以戏谑方式呈现且被纳入官方话语场的流行语,或者是在政治事件中由大众戏谑调侃某种不满情绪和诉求的流行语,或是在政治事件中大众杜撰表达不满情绪且进入官方话语场的流行语。  相似文献   

7.
高月 《今传媒》2015,(1):62-63
如今,人们对网络流行词语的使用乐此不疲,它的出现是一定社会的综合性产物,反映其最新动态,在网络环境下无处不在。本文基于一些事实表象来解读流行词语的深层抵抗性内涵,试图分析这种流行语为何曲折隐晦地传达着抵抗性,最后提出该如何理性对待这种赋有"对抗式"解读的网络流行词语。  相似文献   

8.
方圆 《青年记者》2022,(6):45-46
网络流行语在满足新时代网民"求省求简",娱乐化、趣味化社交沟通的同时,其滥用现象也引发了公众对于语言"口水化"、网络文化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担忧.本文从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机制入手,探析网络语言泛滥背后的风险和隐患,并提出改进对策,以期规范和引导网络流行语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珍 《新闻世界》2020,(2):77-79
"文好题一半",好的新闻评论标题能够在众多的新闻评论中迅速抓住人们的眼球。因此,现在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新闻评论的标题中会通过大量使用流行语来提升点击率。本文从模因视角出发,以新京报评论为例,对微信公众号新闻评论标题中借用流行语的模因进行解析,并指出使用流行语时应注意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利用新闻评论的优势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合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云"在传统观念中,一般是代表"自然界中由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在空中悬浮的物体",而近几年,以"云"为基础创造的网络热词却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并广为流传,随之"云××"式词语应运而生。本文着重从"云"的词义到流行语的语义转变出发,研究"云××"式结构使用的基本情况,进一步分析"云××"式的语法结构及语义特征,分析它的应用、成因和映射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进入自媒体时代,公众对网络信息获取更加便捷的同时,也为网络信息的传播推波助澜。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信息的衍生品,也在传播中深受影响。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既是公众对于文化因素的一种迫切需求,又是对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反馈。因此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才能够正确引导公众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刘子潇 《传媒》2018,(2):94-96
微博"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构建了一个新的网络表达与交流的空间,为公共领域的构筑带来了活力.然而,微博在建构公共领域时表现出的"伪公共领域"现象为公共领域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根据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阐释,从公共领域建构所要求的"理性批判""公众参与""独立于权力之外""关注公共利益"出发,阐释微博视角下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13.
周立春 《东南传播》2012,(11):75-76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状态使公众的信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大众媒体。当草根媒介在网络上自由发布信息时,引发媒介恐慌的信源就不再局限于大众媒介。本文主要从信源上探讨引发媒介恐慌的中介因素,旨在证明在去中心化传播时代,媒介恐慌的引发者从单一的大众媒介发展为大众媒介与草根媒介,以期丰富对媒介恐慌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7.31亿,占总人口近半。网民数量的增加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许多学者认为信息传播方式转变为去中心化传播,本文认为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并不是去中心化传播的过程而是由"去中心化--再中心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的便是网络意见领袖。本文以网络时代在线意见领袖的概念及传播特征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目前网络意见领袖在大众传播的各个阶段发挥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从而总结出信息时代网络意见领袖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如何对社会舆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数字时代图书馆的文化保存职能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实现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是一个被业界持久关注的课题。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Web3.0时代为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打开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新的可能。在探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现状与问题,回顾去中心化存储的发展历程后,结合案例介绍和比较基于中心化分布式存储、Web2.0去中心化存储和Web3.0存储的长期保存项目及特点,探讨图书馆在Web3.0环境下对长期保存实现方式的借鉴和展望,并结合长期保存的需求特点,分析和比较中心化网络与去中心化存储的发展趋势,探讨Web3.0环境下长期保存实现方式的可能应用,提出去中心化存储不能仅依靠技术进步,同时要在运行模式和激励机制等生产关系方面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个偷窥的时代,到处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窥视设备:针孔摄像机、红外摄像机等等,令人猝不及防.从公共场合到私人空间,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成为被窥视的对象.同样,你也可以去电子市场购买一套头盔的工具,摇身一变成为别人眼中的偷窥者.很前一阵子了,吵嚷得很凶的"偷拍光碟"事件,以及后来据此改编的电影,一下子把"偷窥"这个很地下的行为和很私密性的词语,推置到公众视野的前台,成为公众舆论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7.
中心化思想是传统图书馆的主导思想,已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迫切需要通过去中心化打破传统思想的局限与禁锢,开拓发展新路。本文介绍了图书馆去中心化的内涵,从社会发展、技术、读者、管理4个方面,分析了图书馆去中心化的必要性,探讨了图书馆去中心化的策略,提出了推动图书馆去中心化的建议,以期构建更为公平、和谐、高效的图书馆。  相似文献   

18.
《兰台世界》2016,(Z1):143-144
<正>语言是人类交往的重要工具,也是传播思想的重要载体。"语言和文字体现着一个社会中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和生产中需要表达和传递的绝大部分信息。"流行语是"在某些人群中间,某个时期广泛流行,过了一段时间又为新流行的词语所替代而悄然消失的词语",是一定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流行语常常表达人们在特定时期的新观念、新感觉或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具有新颖性、生动性、简洁性等特点。流  相似文献   

19.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成为传媒业的主流.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融合的环境下,危机事件的传播呈现出了"去中心化"、几何级增长的速度及强化噪音等新特点,应对新环境下的危机传播,需采取及时公布、通力协作、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和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等措施,以建构和谐的危机传播新秩序.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时代基于自媒体的“公众新闻”兴起,是新闻业媒介化的重要体现,它具有个体情感参与的个人导向生产理念。公众新闻采用的是一种以自媒体为节点的去中心化传播,议程设置转向民众议程,通过社交媒体达到了高交互性,最后根据公众新闻在生产和传播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规范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