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县报,是最基层的综合性党报。作为县委,县府“喉舌”的县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这场大变革中,面临一个是逐步完善发展,进而闯入全国市场;还是逐渐丧失竞争地位,成为一张“集约简报”,甚至消亡的问题。从1980年起,全国的县级报纸逐渐复刊,这是为了适应日渐变化的县级经济发展而出现的报业复苏;到1992年,在新闻出版单位登记注册的县市区报已有300多家,其中的280余家加入了中国县市报研究会。目前,全国各大区片、省、市,纷纷成立中国县市报研究会的分支机构,县报事业欣欣向荣,竞争局面亦已形成。然而,各家县报自身的发展水平却参差不齐。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是获得全国公开发行刊号,社内部、厂、公司配属齐全,发行和经营赢利的报社,如  相似文献   

2.
全国目前县市级党报有348家,其中浙江省22家,比10年前的3家增长了六倍多。县市报在广播电视与省地(市)报、各种行业报的夹缝中生存、发展,面临着新闻、报纸发行、广告等多方面的竞争。在竞争对手众多的情况下,县市报应该怎么办?笔者想结合江山报的实践,从新闻报道方面谈几点认识。 一、发挥接近性优势,多发抢发本地新闻。 就报纸而言,县报竞争的对手主要是地市报,地市报是日报,又是大报,发搞快,稿件容量多,设备条件好,印刷质量比县报高,在县级又有一定的覆盖面。但是县报有本地特色,加上订费比地市报低,仍然拥有相  相似文献   

3.
言论是报纸的旗帜和号角。报纸没有言论,不算一张完整的报纸,报纸没有好的言论,不算一张好报纸。纵观县市报,言论始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因此,加强新闻言论,是县市报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 一、从县市报的现状看加强言论的紧迫感 县市报与中央、省报比较,最为薄弱的要算言论了。笔者对手头掌握的7个省的10家县市报1994年1月至3月的言论作丁一个粗略的统计,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和大报相比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从数量上看,这10家报纸属周三刊的4家,其余6家属周二刊,1月至3月共出版200期(只搜集到180期),言论共60篇,平均每期0.3篇言论,也就是说,平均每3—4期才有一篇言论。言论数量较多的湖北省随州报、仙桃市报、山东省平度大众报、四川省郫县报,平均每期也只0.6篇,有两家报纸1月至3月的言论加起来也不超过8篇。可见言论在县市报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4.
石坚钢 《传媒》2018,(3):28-30
县市报处于全国报纸架构的最末端,目前全国有刊号的县市报共有54家.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原本作为县市唯一的纸媒,正面临着生存的挑战.不融合发展,就是坐以待毙.对一家县市级媒体来说,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怎样才能支撑起庞大的全媒体融合改革?笔者以《诸暨日报》为例,谈谈县市报全媒体深度融合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苏剑 《传媒观察》2008,(3):49-50
作为国内各级报纸构成中最基层的县市报,目前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面临省、市乃至中央报纸的包围;另一方面,电视、网络乃至无数的其他形式广告传媒都在分割着这一块市场“蛋糕”。县市报覆盖范围小,发行量低,影响力不够,抗风险能力差等不足正日渐显露。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激烈的传媒竞争面前,县市报有日渐被市场边缘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王亚楠 《当代传播》2004,(4):106-107
当前,全国性的报刊治理整顿工作已基本结束,新一轮竞争格局也已经初步形成。据了解,全国停办报纸282种,其中县市报就多达200余种。许多幸存的县(市)报不少被划归在当地地市报麾下,原先被县(市)报占领的空问将由地市报来填补,其总体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无疑为地市报加快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地市报也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一方面,省级大报的触角已开始伸向各地市,跨地域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随着我省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省县市报异军突起。目前,全省有全国统一刊号的县市报已达13家,省内刊号的18家,另外还有部分持地市准印证的县市报,约计全省共有县市报在45家以上,县市报在全国(500余家)已成为四级党报的一个方面军,在我省也成为党报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形成了我省报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县市报事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新  相似文献   

8.
要想办好县市报,必须首先搞清县市报的特点,认识并掌握其活动规律。世间千差万别的事物,之所以能够并存于世,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它们都有着为其它事物所不能代替的鲜明特点以及由此而决定的特有的社会功能。报业发展的历史同样如此。县市报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也正是因为它有着中央及省地市报所不能取代的鲜明特点。无疑,揭示出这些特点,乃是我们扬长避短地办好县市报纸的首要前提。所谓“县市报”,乃是相对于中央及省地市报而言的。因而,要揭示出县市报的特点,就必须对县市报与中央及省地市报的社会功能进行一番比较。我们知道,任何一张报纸都有传播新闻,从事宣传、进行新  相似文献   

9.
浙江萧山日报和义乌商报、广东珠江商报、江苏昆山日报,是在2003年全国范围报刊治理整顿后保留下来的4家县市报.在报业不景气和竞争异常激烈的大环境下,4家报纸面向市场进行了一系列变革,成为县市报中的佼佼者.本文旨在总结这4家报纸在采编经营方面的特色,探讨县市报在市场化转型中的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央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是建国以来中国报刊业最深刻的一次革命,而停办县市报,是报刊整顿中的重头戏,全国307家获得国家统一刊号的县市报90%被停办符合条件最终被保留下来的40多家,县市报绝大多数是市场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报纸,少数县市、报的前身因为是  相似文献   

11.
《新闻实践》2004,(1):19
本刊杭州2003年12月25日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瑞安等9个县(市)今天在杭州签署县(市)报社购并合作协议,《瑞安日报》等9家县(市)报将于2004年1月1日正式加盟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至此,加上早几天已吸纳的《浙江法制报》,浙报集团由原先的六报两刊一网站扩展为十六报两刊一网站,事业发展迈上新平台。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敏尔出席签约仪式。他说,浙报集团吸纳9家县(市)报工作的顺利完成,既是报刊治散治滥的成果,也是浙报集团做大做强的成果。吸纳工作完成后,浙报集团和9家县(市)报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今后集团所属各报要努力做  相似文献   

12.
县报要让“农”字当家。理由有三: 一是县报最接近农民,读者绝大多数是农民。据了解,在一个县里,农民人口一般都占70%—90%;二是生产粮食是个重要问题,民以食为天;三是农业这条战线既长也宽,实行了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但不是尽头,势必深化改革。最近,翻了1988年以来的11家县(市)报(包括两家市报,一家郊区报)感到,“农”字并没有摆在当家的位置上。我粗略统计了一下,这11家4开4版的报纸,共发稿363条(包括简讯、照片、副刊、广告等),农林牧水渔气象方面的稿子只有62条,占发稿总数的17%;农业方面的稿子,头版仅有18条,占  相似文献   

13.
报纸拥有的读者量的多少决定着报纸的生存与发展。如何将报纸办得读者喜闻乐见,成为读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产品,是深入进行新闻改革中各级各类报纸必须研究的至关重大的问题。作为近几年蓬勃发展的县(市)报,又如何做好这篇文章,让自己拥有更多的读者呢?我们仙桃市报围绕贴近性问题,在宣传的主题、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上作了一些探索,有一些收获。 第一、在宣传主题上要贴题。县(市)报是党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它的一大属性。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宏观的,不可能具体管到某个部门、某个乡镇、某项工作如何做,这就要求我们找准自己的“坐标”,找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地方实际的结合点——县市委、政府的重大决策,然后,围绕县市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报道——这是县市报始终要把握的一个主题。  相似文献   

14.
县市报要办出上乘的质量,就得念好十二字诀——贴近实际,讲究实在,追求实用,舍此别无它途。编采作风——贴近实际作为最基层的县市报,无论从报纸所处的地理位置,还是受众接受新闻的心理,都具有大报不可比拟的接近性。县市报直接面对基层干部群众,直接面对人民大众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报人无须千里迢迢长途跋涉漫无目标去寻找新闻本源,他抬脚就可“飞人寻常百姓家”,捕捉活蹦乱跳的“鲜鱼”;报纸也无须“长途贩运”过时的二三手信息,而能够进行“反映社会生活,回馈基层信息”的“现场直播”。这是县市报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有些县市报品位不高”——当今新闻界有行家这样直言不讳;“县市报受诸方面条件所限,难以办出高品位”——县市报中有同志这样忧心忡忡;“我们一定能办出高品位的报纸”——众多县市报人尤其是老总们却又这样坚信不疑。众说纷纭中,有人要问:“究竟县市报能否办出高品位?”对此,我们结合编排第1266期《襄阳报》的体会,感到县市报人不要妄自菲薄,只要在编排中坚持高立意,是完全可以办出高品位的报纸的。我们这期《襄阳报》是一期专号——1993年12月26日“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特刊”。此刊经精心编排出版后,社会反应较好。不少读者来信肯定,有些专家在审读时将其与在北京同时出版的十几家大报比较后,认为,从总体因素看,此期《襄阳报》已基本达到大报水平。那么,这次成功的偶然中有些什么必然性呢?我们经过始而欣慰、继而思虑、再而领悟的参禅式悟道,终于从办报主体即报人自身的编排功能释放上,悟到“三个立意要高”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8月8日至18日,我们河津日报社在河津龙门广场举办了全国百家县市报展览,共展出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家县市报,其中日报48家,周一至周四报52家,对开报30家,年广告收入超百万的报43家,超千万的报5家。这次展览在当地引起了很大轰动,上至市四大班子领导,下至普通百姓纷纷观看,连运城日报(地级报)、永济报等单位也派人参观取经。《中国新闻  相似文献   

17.
也许是我们格外关注的原因,在《中国记者》众多的栏目中,我们觉得还需要增添一块地市县报交流办报情况,介绍办报经验的园地。现有的“地方报台”这个专栏,包括的范围太广,从已发表的稿件来看,多是省市一级报纸的文章,中小城市报和县级报在这里是缺少竞争力的,而且这个专栏每次都不过二三个版,本身就容纳不了多少内容。这种情况,与中小城市报纸和县报的迅速发展是不相适应的。目前,全国的县报已有80多家,中小市报就更多了。而且,中小市报和县报正处在上升发展时期,这些小报中新  相似文献   

18.
县市报作为最基层的党报,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呢? 与中央、省、地(市)党委机关报一样,县市报要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耳目,社会效益是第一标准;但从商品属性和市场属性而言,报纸又是特殊的商品,同样要受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影响和制约。也就是说,只有读者认可,报纸才有市场。因此,县市报必须认真研究自己的消费群体,找准位置。 县市报的消费群体在哪里?县市报最大的特点是地方性、接近性,这是县市报的立身之本,也是它的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讲,县市报的市场在农村,其目标对象应锁定在乡…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全国县市报有700余家,湖北一省就有50余家.湖北省县市报虽然近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水平有待提高.本文拟对湖北省县市报的现状作些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一) 中国县市报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60年代初一度停刊的县市报,在80年代如雨后春笋纷纷复刊.截至1999年底,湖北省已有县市报54家,其中21家有统一刊号.这段时间县市报得到了较快发展,其优势主要体现为: 政治优势:县市报由同级党委主办,作为当地党委的机关报,是地方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地方新闻舆论的主要阵地,具有权威性、指导性. 地域优势:县市报处在中国报业的…  相似文献   

20.
辛妍 《传媒观察》2004,(5):12-14
“一份专业媒体的成长,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报业发展的一个典型,也可以说是一块试验田。”这句对《计算机世界》报的点评,出自资深报人、曾任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的梁衡。《计算机世界》报,1980年由原电子工业部下属的科技情报所与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合资创刊。它声名显赫的缘由,是多个“第一”:中国第一份IT报纸,连续20多年保持规模第一的IT传媒;第一个进入全国报业十强的专业性报纸,年经营6个多亿;中国第一个中外合资媒体,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市场化办报的探路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