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文本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学生阅读指导与训练,才能让学生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到语言文字中蕴涵的情感,感受到阅读的无穷乐趣,最终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达到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逐渐发展学生语文素质。具体的阅读训练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本设计从课题“军神”入手,引领学生反复感受文本语言,潜心研读,品词析句;同时打破单向交流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尝试这样上阅读课: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阅读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在广泛阅读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语言实践。是学生在大量的了解内容、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发展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的语言活动。我们认为,小学语文阅读实践活动的开展,就是要求让学生在广阔的时空里,在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培养学生阅读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梁小宁 《福建教育》2007,(12):37-38
一切阅读活动都必须建立在掌握语言的基础上。换句话说,阅读离不开语言,数学阅读也不例外。数学语言能力是数学阅读的基础。准确、简洁、概括、凝练的数学语言影响着数学阅读的方式方法和学生的阅读理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必须加强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数学语言一般可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以下结合这三类语言谈谈对学生数学阅读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丰富。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应“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充分挖掘教材中情感宝藏,借助教学中的情感因岽,唤起学生心灵上的感悟。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共同发展。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感悟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师的指导不仅在于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还要让学生逐步学会感悟。  相似文献   

8.
朗读感悟,即是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词语句子的准确含义,领略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的行为”,即是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  相似文献   

10.
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即以阅读的方式去领会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实质和表达形式的思维过程。对文章的阅读理解,需要经历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转变过程,而促使这一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语感。所谓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也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11.
申延龙 《天津教育》2007,(11):46-47
阅读是一种高度自主化的心智活动,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龙兴娟 《辅导员》2010,(6):49-49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个性化阅读的研究和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通过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大胆发表对文章的感悟体验,以期激发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应在教师的教学指导(引导)下参与阅读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文就这一课题,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15.
魏剑婷 《山东教育》2005,(19):53-5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个性化阅读的研究和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通过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大胆发表对文本的感情、体验,  相似文献   

16.
孩子从步入小学的那一天就开始了与书本的亲密接触。从此阅读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开拓思维的重要途径。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阅读引导,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这必将对他们日后的阅读能力养成产生深刻的影响。而语文课正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活动,老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的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带领学生走进精彩的文字世界,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用老师生动的语言去连接课文与学生的情感,让文字在学生的面前变得鲜活,富有生命力。为了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在阅读教学中尝试采用各种形式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胡三立 《小学生》2010,(8):49-50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矛盾青春     
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它强调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看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怎样让学生在课外去发展这种独特的经历呢?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相似文献   

20.
黄娟 《双语学习》2007,(8M):18-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怎样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