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池莉小说所呈现的有关"不谈爱情"一直是打动读者的一大亮点,她笔下的人物在细水长流的生活中总是说出或者表现出"不谈爱情"的意向,仿佛爱情总是与心、婚姻相游离的。但小说中看似"游离"下却包含了浓郁的脉脉温情,且持久不散。为此,从池莉的几部小说出发,就几位主要男女主角在爱情的抉择上面的表现,来分析其"不谈爱情"背后的满是爱情存在,以期让大众明白爱情始终存在于普通生活的每分每刻。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作品以女性为中心主题,通过婚姻和爱情反映出女性的生活和思想意识。镜像是构成张爱玲作品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镜像从侧面反映出她作品中女主人公的爱情意识,从而反映出张爱玲追求男女平等、生活独立、情感自由的爱情意识,批判了传统观念中陈旧的婚姻中的奴性意识。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善于打破佳话,所以写得好文章,”她以看似旁观、冷漠的笔调揭示出她笔下人物的畸形人格,消解和颠覆了爱情、亲情的纯洁性和神圣性,把诸多情感还原到世俗、功利、虚伪、冷酷状态,用她的作品和人生见证了“人间无爱”。  相似文献   

4.
桑娜 《阳光搜索》2005,(2):46-47
张爱玲绝对是个聪明女子,在她笔下,人物的爱情是没有青春、幻想、热情和希望的,有的只是虚妄和苍凉,而且大多是不可避免却又看来极其自然的悲剧。她不敢向往未来无边的荒凉和恐怖,于是只能在眼前的一点欢乐中寻找避难所。  相似文献   

5.
爱情与亲情是温馨甜蜜的,但在张爱玲的笔下,它们全被拆解还原成真实冷漠的人性,它们的本质是自私、虚伪和冷酷.就连一直被视为人类最高尚、最无私的母爱,也被她描写得千疮百孔.在张爱玲小说的苍凉世界中,爱情与帝情均黯淡无光,甚至被扭曲和异化.她通过对人生独到的观察、对人性深刻的解剖、对心理的深层分析,以颠倒的姿态塑造了一系列的情人和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6.
爱情与亲情是温馨甜蜜的,但在张爱玲的笔下,它们全被拆解还原成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们的本质是自私、虚伪和冷酷。就连一直被视为人类最高尚、最无私的母爱,也被她描写得千疮百孔。在张的苍凉世界中,爱情与亲情均黯淡无光,甚至被扭曲和异化。她通过对人生独到的观察,对人性深刻的解剖,对心理的深层分析,以颠倒的姿态塑写了一系列的情人和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7.
言情小说大师琼瑶选择写感天动地的唯美爱情,在她的笔下爱情就像花的幼芽,虽被名誉、金钱、地位等各种世俗砾石所覆盖,但它却能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冲破层层的阻挠,艰难的生长最终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这便是琼瑶式爱情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色·戒》和苏联作家拉夫列尼约夫的《第四十一个》共同关注了革命中的女性角色,在他们的写作视野中,女主角陷入了爱情与其承担的使命之间的二元对立的生存困境。拉夫列尼约夫笔下的玛留特卡为国家至上,而张爱玲笔下的王佳芝则是爱情至上。两人相同境遇的不同展示,显示了作家对革命中的女性爱情及其命运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有的出身卑微,有的是大家遗少,也有不少经历了战乱之苦,身为女性,她们所受的歧视很多.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她们的爱情千疮百孔;从她们自身来讲,她们始终在荒凉处境中做无助的凄苦的挣扎.其原因在于女性是男权社会的从属物.张爱玲写女性,是对于女性荒凉生存境遇的一种思考和追问.  相似文献   

10.
刘慧霞 《文教资料》2009,(22):26-27
张爱玲通过她笔下所描绘的种种婚姻与爱情的故事,显示了作者实用功利、虚幻偶然和悲观残缺的婚恋观.本文对张爱玲的婚恋观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以女性为主,描写女性又多写他们的婚姻爱情:她们的婚姻多是无爱的,脱离感情的范畴,婚姻披戴着诸多枷锁。借婚恋这一视角,张爱玲以非女性主义的笔调写出了现代女性婚姻与爱情分离的矛盾,揭示出无爱的婚姻造成女性悲剧的根源。本文试通过对张爱玲笔下女性婚姻爱情关系的分析,了解张爱玲本人对女性婚恋问题及社会人性的思索。  相似文献   

12.
马瑜 《华章》2008,(21)
简·奥斯汀和张爱玲虽然属于不同的国度,但她们都是天才的作家,都在各自的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二人都擅长描写女性对于爱情和婚姻的追求,而且二人笔下的爱情都不是甜蜜而美好的,都是功利的物化了的爱情.这同样物化的爱情背后有着相似的共同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从严格的时代背景和民族国家共同体的角度考察,张爱玲是地道的孤独的"异乡人",处在"群"外的另类角色。张爱玲未被派定任何席位,她以想像的方式完成了无根性的现代中国"现实"之书写。恰恰如此浓重的"荒凉"根基,导致了她在现代性与矛盾性视域下"从缱绻到决绝"的悲剧发生。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色·戒》和苏联作家拉夫列尼约夫的《第四十一个》共同关注了革命中的女性角色,在他们的写作视野中,女主角陷入了爱情与其承担的使命之间的二元对立的生存困境。拉夫列尼约夫笔下的玛留特卡为国家至上,而张爱玲笔下的王佳芝则是爱情至上。两人相同境遇的不同展示,显示了作家对革命中的女性爱情及其命运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伤逝》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都是描写婚恋题材的小说。鲁迅以启蒙者的立场写了人物激越飞扬后爱情的悲剧意蕴;张爱玲则是从世俗的人性写看似成功喜剧背后的无奈与苍凉。两位作家从不同的角度完成了对"五四"时期的爱情神话的解构。通过两部作品的比较,可探究到张爱玲与鲁迅的文化关系,以及两人在思想深层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颇有特色 ,特别是《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写得活灵活现 ,入木三分。本文着重从金钱、爱情、人性三个方面对曹七巧进行了评析 ,并进而指出作品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畅 《文教资料》2009,(12):10-12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却没有常人想象得那么美好.她所描写的爱情是那样可望而不可及。她在爱情观上持悲观的态度.不论小说中人物对命运是积极抗争还是消极无奈.他们都难有如意的未来。没有心想事成的美好结局。她的小说透露出情爱世界中情感的千疮百孔。隐喻着世事沧桑、爱情无望的答案。这种爱情观的形成,又源于她的生活经历及其对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方方的小说让我们明显地感觉到死亡的无处不在。她笔下的爱情几乎都和死亡相联系,她用悲剧的爱情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现实生活中的爱情:爱情存在着,但是却因为世俗社会的摧残而变得脆弱。在她笔下,有通过死亡实现自我解脱与被解脱的,也有死亡达到他救功效的。死之安宁与生之痛苦两相对照,突显了她苦生乐死的意识。对死亡的关注与方方本人的经历和文化积累有关。她让笔下的知识分子作出的“生死抉择”,饱含着她对知识分子坚守思想独立和自由的期待。  相似文献   

19.
刘瑞娟 《文教资料》2012,(27):67-69
张爱玲的作品对女性传统意念中奴性意识进行深刻揭露与剖析,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其作品的解读,分析其笔下的女性形象,透析她们对爱情、婚姻的追逐及对人生的态度,展示与思索女性人物的生存命运和精神世界,探索女性隐迷的心理与渴望,进而分析张爱玲作品中女性角色的现代意义,探析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  相似文献   

20.
荒凉、冷漠底下的温情--张爱玲散文中爱的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里不时透出寒意并不断解构爱情神话、母爱神话、女性神话的张爱玲,在她的散中却留下了爱的意识的踪迹。她描画出来一种苍凉的、凄清的爱情情感体验,她所诉说的亲情之爱是隐在无言语的冷静与眼泪后面。她在叙述女性在男性社会的痛苦和悲凉时,流露出对女性弱势群体的关爱。张爱玲散中的爱的意识是隐在荒凉、冷漠底下的温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