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儿童歌曲中恰当地运用衬词、衬句 ,对丰富音乐形象 ,加强感情的表现都起着重要作用。1.各个民族的衬词、衬句是各个民族音乐风格的一种体现。我国是一个地域广大 ,民族众多的国家 ,由于语言、生活的不同 ,在民族民间歌曲中使用衬词、衬句也各有特点 ,如藏族的“呀拉索”、彝族的“赛 口罗 赛”、蒙族的“阿哈嗬咿” ,以及北方民歌的“呀得一哟”等等。因此 ,准确地选用衬词、衬句 ,对形成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儿童歌曲的风格和特点将起着重要作用 ,切忌张冠李戴。2 .衬词同特定的景物联系起来 ,能启发儿童的联想。使用拟声手法创作的儿童歌…  相似文献   

2.
传统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民歌在历史的传承中有着悠久的文化积淀,是对各地区各民族民间特色与风土人情的展现。皖南民歌最早起源于安徽地区,皖南民歌作为地域文化的象征,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点,在民族音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慢赶牛”音乐是皖南民歌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魅力,集皖南民歌特点于一体。“慢赶牛”的音乐文化特点突出,在新时期的文化交流背景下,加快皖南民歌的音乐传承与保护,确保民歌文化可以持续创新,推动民歌多种形式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3.
作品赏析 这首歌曲调流畅,音韵优美。全曲中有多个小节重复出现两次,且音域在八度之内,适合于中班教学。 歌曲表现的是孩子们庆“六一”时欢快、幸福的场面,所以应使幼儿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学唱歌曲。歌曲中的衬词“啦啦啦”要唱得一字一音,清楚有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在陕北地区,陕北民歌中的衬词与衬腔就是其最大文化特色之一。陕北民歌中的衬词与衬腔在民歌中不仅是一种音乐符号,而且还是陕北地区人民情感表达的符号。同样的衬词与衬腔在不同的歌曲总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5.
《大连大学学报》2018,(5):84-89
衬词是歌曲用来传情达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地区民歌的表现不同的地域风格特点的重要表现手段。不同地域民歌的衬词的构词特点、衬词作用也不同。对东北民歌衬词归纳与整理,找出其中规律,为歌唱者更好的把握东北民歌的衬词,准确地进行二度创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民歌中的衬词可以辅助正词表达音乐情感,渲染歌曲的气氛。对民歌衬词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歌唱者演唱时的表现力,更好地投入音乐氛围,感染听众。本文以扬州地区的民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简要地分析了劳动号子和抒情小调中衬词的外在语音形式及其来源,从发音的角度探究扬州民歌中衬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粤北瑶族歌堂歌衬词、衬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特的韵味。歌堂歌中的衬词、衬腔与歌曲类型的划分,以及歌曲旋律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衬词、衬腔的普遍运用程度、分类、结构功能以及衬腔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将对粤北瑶族歌堂歌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婷 《文教资料》2008,(1):54-56
衬词是歌曲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音乐表现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本文对歌曲中衬词衬腔的结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整理,找出了其中的规律性,并为如何在创作中使用衬词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期对今后音乐的分析与创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释“牛”     
“牛”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有着久远历史的基本词。近年来,与“牛”有关的新兴词汇不断出现,且被广泛地使用。这些与“牛”相关的词汇,多是借用“牛”字的引中意义而构成的新词。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民歌“啰儿调”的民歌衬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古老社会遗留下来的原始信息库,本文联系当地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对“啰儿调”不同种类的衬词进行解读,破译这些源远流长的原始密码。  相似文献   

11.
阿干考     
通过大量的工具书和地方文献,讨论了"阿干"一词的含义、语源,和"阿干镇"、"阿干县"、"阿干堡"、"阿干山""、阿干岭"、"阿干水"、"阿干峪"、"阿干关"等以"阿干"为名的地名的起源。结论是:"阿干"源于鲜卑语,意义为"兄长""哥哥",又与"沃干"同音。"阿干"用于地名,前人认为即"兄长"之意,源于慕容诗"阿干歌",但本文依据现存最早出现"沃干"一名的《三国志》,认为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2.
陕西方言中“七星瓢虫”的称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方言中"七星瓢虫"的称谓多种多样,地域性强,且生动形象.通过对众多称谓中"送饭牛牛"系列、"花媳妇"系列、"放羊娃"系列的分析研究,认为"送饭牛牛"称谓的形成与"瓢虫"的功用有关,"花媳妇"称谓的出现与其色彩紧密相关,而"放羊娃"的称谓来源于"胖牛娃".  相似文献   

13.
帝尧时期广泛流传的《击壤歌》,已被历代学者借用为太平盛世的赞美之辞。"击壤"一词内涵丰富,不但描述了农民耕作的实景,而且象征了帝尧统治的圣明。史载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周边仍留存着丰富的击壤遗迹。今年暑期,笔者深入临汾市康庄和席村两地调查访谈,发现击壤遗风已经成为民众对地方历史的一种认同记忆。重读《击壤歌》,我们依然能从中受益,它对于和谐社会和低碳生活都有借鉴意义。文章结合文献记载和田野调查,探讨帝尧时代歌"击壤"的现代民俗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众多关于《诗经》的译注本中,程俊英先生的《诗经注析》以其鲜明的特色独树一帜。.这主要表现在题解和注释两个方面。题解部分解题贴切,艺术分析精湛,坚持用文学标准鉴赏诗篇,并援证说明部分诗篇在后世的流变,内容非常丰富;注释部分用训诂方法释词,寓评于注,将字词释义与艺术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并标明韵读,思路新颖。《诗经注析》的注释与主题分析俱见功力,是很值得学《诗》者与治《诗》者阅读的一个注本。  相似文献   

15.
现代歌词作为抒情文类之一种,其文体特征总体上类同于“书写一阅读”式的诗歌,但其艺术生成却是通过谱曲并以人声为传播媒介,以听觉为接受方式。音乐、人声等的介入,又使歌词呈现出有别于“书写—阅读”式诗歌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文本生成的非独立性和文本形态的开放性;此外,接受方式上的“直面相向”的特点,使歌词的文本生成与接受语境之间形成一种显豁的共生共谋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教育工作中把人的发展放到首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7.
安仁方言常用的否定词有"冇"、"曼"、"不",否定名词性成分通常用"冇";否定谓词性成分通常用"曼";对主观的否定通常用"不"。同时"曼"还兼表"不"的功能,可以表示主观否定,但在用法上和"不"相比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8.
梁廷枏的《藤花亭曲话》是清朝中后期一部涉及戏曲语言风格的重要曲论著作。在《曲话》中,他旗帜鲜明地标举了戏曲语言创作应追求典雅性的审美主张。在品评各家戏曲作品的过程中,梁氏提出了实现语言典雅性的可行之径:忌通俗和忌浮词,谓之二"忌";宜蕴藉美和宜意境化,谓之二"宜"。  相似文献   

19.
《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著名的革命歌曲产生于何时?词作者是谁?至今说法不一。文章经过周密的考证后认为,其产生的时间为1929年9月,河南省商城县南乡地区(今安徽省金寨县境内)建立苏维埃政权之时,而不是在1929年12月25日红32师攻占商城县城以后;其词作者为商城县南乡斑竹园地区佛堂坳小学教师共产党员罗银卿,而不是商城县城里的王霁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