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严羽在《沦浪诗话》中,反复强调以盛唐为师,标举盛唐诗为第一义,以盛唐诗为评价诗歌的标准,高度推崇盛唐诗人,“盛唐诗”成为严羽论诗的核心.然而,严羽眼中的“盛唐诗”深深地带有其个人诗论色彩,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特殊性.严羽的盛唐诗歌观与其诗学旨趣密不可分,给后世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于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主要诗学观点及其美学内涵,历来有众说纷纭的阐释与评价。本文从严羽自己提出的“以禅喻诗”的方法论进行切入,指出“妙悟”说是严羽诗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诗学与禅学相通的关键之点。又对“妙悟”说的审美内涵进行解析,指出其包含着“第一义之悟”和“透彻之悟”两个层面,而“透彻之悟”又是严羽诗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透彻之悟”所指的并非是某家某派的风格,而是好诗所应具有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的特征一是整体性的美感,二是具有虚幻性和多义性。西方的符号论美学所说的诗歌“幻象”,可以参照理解严羽的“透彻之悟”所呈示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3.
从《易经》直到杜甫、殷等有关“神”的说法.是严羽“入神”说的先声和渊源。“入神”说包含了严羽最高的美学原则和审美理想,认为只有李白、杜甫之作才达到“入神”这一“诗之极致”的境界。“入神说”对明清、近代文论有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大静、美静、新静与和静四个方面对王维山水诗《鸟鸣涧》的独特静境进行了独到分析,认为它写出了独具王维特质与时代风貌的"诗佛"之静与盛唐之静,堪称古代静诗之首,亦堪称盛唐山水诗之绝唱,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与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先生在讨论孟浩然诗歌之时提出"诗的孟浩然"与"孟浩然的诗",强调了孟浩然其人其诗的统一性。关于孟浩然,盛唐人多拈出"清"一语对其进行评价。"清"大致包含了人格的独立高洁与诗歌的清新自然两方面内涵,这与闻一多的评价呈现出一致之处。孟浩然其人其诗,突出地体现了盛唐人的精神风貌与艺术追求,盛唐气象的内涵也由此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6.
王维是盛唐著名山水田园诗人,能诗擅画,又精于音乐,常将绘画、音乐之理 入诗,塑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这种意境在其写景诗中尤为多见.本文着重从他独特的 现物方式——无我之境、把绘画技法融于诗而达到完善的意境,以及王维诗在艺术技巧方面 以虚求实、以动求静、物我交融的境界构思 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南朝诗人江淹著有《杂体诗三十首》,《沧浪诗话·诗体》评江淹“拟古最长”。江淹“品藻渊流”的拟古创作和严羽的文学思想是相通的。《沧浪诗话》以“气象”为批评标准,认为江淹拟古最似原作。严羽学江淹,以仿古摹唐的创作,倡汉魏、盛唐之气象,以“救一时之弊”。严羽那些能在抒写心中之块垒时得古诗之风神的诗作,是其理论和诗歌结合最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唐宋诗的比较自古未绝,最著名的莫过于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诗分唐宋”之论述。而论宋诗者多沿用严羽批评苏、黄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沧浪诗话·诗辩》)来诟病宋诗,实际上无论宗唐、宗宋亦或是“唐音”和“宋调”均无高下之分,只不过是体现了两种诗境上的不同美学风格,即唐诗美在情辞,宋诗美在俗事。本文意在通过唐宋山水田园诗产生的社会背景的比较来阐明此特点。  相似文献   

9.
沈曾植是晚清著名的学者,他的诗歌是典型的学人之诗,诗中不仅有深奥的学术思想,而且僻典奥语,层见叠出。可以说,他的诗歌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以学问为诗的巅峰状态,造"学人之诗"之极,此前此后都没有人引学问入诗如此之深、之繁、之僻。沈曾植的诗歌表明古典诗歌发展到近代后期,基本丧失了清新朴实的天然之风,学问化长期潜在的问题使它的生息气脉已折耗殆尽。  相似文献   

10.
《诗人玉屑》的唐诗观可以从它对盛唐诗和晚唐诗的理解来梳理,表现为盛赞"李杜"典范,重点是扬杜抑李,并且推原汉魏,诗法盛唐。总体上它的唐诗观,设立了双重目标,崇尚盛唐李杜为首的汉魏古诗气象,认为这个目标遥不可及,是个理想,因此转而设立晚唐目标,并发现晚唐诗含蓄讽喻价值,从而与宋代诗学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契合。  相似文献   

11.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作诗“当以盛唐为法”,他特别推崇盛唐诗歌的“兴象玲珑”,看中盛唐诗歌雄浑悲壮,气象浑厚。他认识到诗歌有特别的审美情趣。有论者认为严羽“只强调诗的艺术性,不知道诗从现实生活中来”,这种看法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2.
盛唐气象在孟浩然诗中的表现,既有时代主流之属———开阔壮大、蓬勃向上,也有个性之音———恬静安乐。但是,作为一个独特的诗人,在其作品中表现“安以乐”的太平气象,始终是孟浩然自己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3.
盛唐诗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两大审美特征:其一是诗中有画,其二是以禅入诗。其中,"诗中有画"是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审美特征,"以禅入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独特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4.
《诗品平议》是陈衍专论钟嵘《诗品》的作。陈衍对于《诗品》以批驳为主,眼光挑剔。究其原因,陈衍是在以“学人之诗”思想衡评“诗人之诗”之论。《诗品平议》是陈衍“学人之诗”诗学思想的一次评论实践,浸染了清末学术风气,也体现了陈衍自己的诗学追求。  相似文献   

15.
李白的125首赠诗中,有多处涉及到对人物"风流"的品藻。此"风流"主要表现在诗酒风流、隐逸风流和侠士风流三个方面。这与当时的时代文化背景——盛唐气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应制诗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关系密切,《诗经》中记载的宴飨诗是应制诗的萌芽,应制诗创作经过不断地积累和完善,至唐代达到顶峰。沈佺期是初唐后期典型的应制诗人,其应制诗创作与他的宫廷任职经历息息相关,是他跌宕起伏人生的缩影,对其现存37首应制诗题材类别的分析有利于了解唐代宫廷生活及风俗人情。沈佺期应制诗艺术形式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题目的相对稳定性、“三部式”结构及尾联的程式化表达、诗中语词的重复以及数量词、叠词的运用三个方面,这些诗歌对盛唐气象具有开拓之功,也为律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李白与海德格尔,一个是中国盛唐的著名诗人,另一个是德国现代最著名的哲学家,现象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两人远隔时空,很难想象会有什么交集的诗歌理论,然通过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理论,即以海德格尔的思来透视诗仙李白的诗,会发现李白诗的高度不完全来自其洒脱飘逸的风格,而从根本上说,是以亲在的体验体现了存在的真理,是把真理用诗的语言道出,从而达到了海德格尔所认同的诗意栖居的高度,达到了美与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严羽的“妙悟说”,针对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弊病,标举“盛唐兴象”,构筑了“以禅喻诗”的诗学体系。本文拟从诗禅的有关表述入手,分别对“悟”的对象、“悟”的途径、“悟”的境界作粗浅分析,以准确把握“妙悟说”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9.
王维是盛唐著名山水田园诗人,能诗擅画,又精于音乐,常将绘画、音乐之理入诗,塑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这种意境在其写景诗中尤多见。本文着重从他独特的观物方式--无我之境、把绘画技法融于诗而达到完善的意境,以及王维诗在艺术技巧方面以虚求实、以动求静、物我交融的境界构界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提出诗之“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本文试对“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二词作纵向与横向分析,并进而结合严羽诗歌理论本身及后世尤其是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探讨其与“入神”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