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宝海 《视听界》2008,(2):118-118
上周的《南方周末》作了“浩然去世”专题,这使我想到了几年前也是在《南方周末》上发表的一篇抨击浩然的文章。那是针对浩然“发文说自己是农民作家”,文章言辞激烈,读来很爽,更精彩的是文章结尾:“全国农民在文化大革命受苦受难的时候,你浩然在干什么?在享福!在作威作福!你也敢说自己是农民作家,呸!”  相似文献   

2.
杨雪 《新闻世界》2013,(10):60-61
“三衣”报道与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只有带着对“三农”的深厚感情,本着对农民负责的态度,挖掘农村中的“亮点”,多写农民关心的事情,带着感情与责任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来。“三农”报道要当好党、政府和农民的决策参谋,“三农”新闻报道要为农民谋利益,“三农”报道要多写农民关心的事情,“三农”报道要心贴心为衣服务。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来,我以“沙里迈”的笔名,在省市报刊上发表杂文、杂谈等言论稿二十余篇。有人问我“哪来这么多的言论题目”,我的体会是“体察生活写言论,生活多彩感奋多。”我写的言论稿,涉猎的范围较广,其中有一半是写农村生活的。这是因为,我家祖居农村,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村的情况比较了解。1984年前,我家还承包六亩多地。我既在机关爬稿纸上的“格子”,又要早晚在田间的阡陌上爬那绿色田“格子”。这样,我对广大农民的心理、愿望和要求就相当熟悉。  相似文献   

4.
前些时候,某报刊登了这样一条新闻:《广大市民的一条利好消息 今年螃蟹货源充足价格走低》。文章本身写得不错,但肩题里的“利好”两字让我读来如“骨梗在喉”,浑身不舒服,联想到以前有的报纸上刊登过的类似的报道《米价下跌市民喜笑颜开》,不禁摇头叹息。农产品价格下跌对作为消费者的市民来说是“利好”,可对作为生产者的农民来说,未必“利好”。作者在报道中采用“利好”这个字眼,完全站在市民的立场,根本未考虑农民的感受,这样的报道无疑伤害了农民的感情。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最近,我在复习高考大纲“语法部分”中,常常为背诵繁多的语法知识而苦恼。我上中小学时就不重视这些练习,现在照样写出文章(可能写得不好),我认为语法好比是汽车驾驶员读本,设想一个没有文化的司机缺乏驾驶理论,能说它开不好车,不会修车吗?据说,浩然同志就不懂语法,而写出《艳阳天》等众多的小说。我的看法是:在多年的阅读、写作的实践中,建立了独特文风,写起来得心应手的青年已经自然  相似文献   

6.
西安市临潼区斜口镇有位农民,名叫杨金星,已年过半百。此人因家境贫寒、生活艰难,一直在为生存而奔波着。但杨金星一直爱好新闻报道,即使在夏天卖冰棍时,也是一边卖冰棍,一边买一张报纸看着,有时甚至到了入迷的程度,光看报纸。却把卖冰棍给忘了。在这么多年中,他为当地的广播电台、报纸,写了不少稿子,也小有名气,当地农民都把他称为“土记者”。  相似文献   

7.
长期从事对农宣传主阵地的县级广播,面对农村变革和发展实际,而对农民生产和生活现状,如何做到胸中装着农民群众,坚持“三贴近”,坚持本土化,切实为农民群众传递信息,传授知识,传播文化,把农村节目办得入脑入耳。这是我们媒体人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平心而论,近年来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宣传报道数量不少,但真正能满足农民听众的节目却不多。我  相似文献   

8.
我觉得自己似乎是有些老了。生活中越来越多地遇到一些事情,突然把往事如丝如缕般揪扯出来。揪扯的结果,使我总是陷入内疚之中。我知道,这就是老之将至的迹象。此前我真的很少有这种感觉,用歌德的话来说,那时是"活得匆忙,来不及思索"的年华,而现在,活得固然依然匆忙,情感的激流却常常因回忆而翻卷起来。比如某日忽然听闻浩然同志的身体欠安,我的心里就难过了好一阵儿。为浩然,也为自己。我想起自己发表的第一首诗歌,如何被浩然介绍给了  相似文献   

9.
我写的言论稿,涉猎的范围较广,其中有一半是写农村生活的.这是因为,我对农村的情况比较了解.像《莫冷落本地“和 尚”》、《传统技艺莫失传》等杂谈都源自农村生活,有的还是农民朋友跟我拉呱拉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浩然出书慰亡灵·孟皋卿·今年春节,借拜年的吉日,我有幸见到了浩然同志。问候之后,池送我由他主编的《北京文学》1996年第二期,我一翻目录,离地看到浩然同志写的一篇文章《用灵魂和生命镌刻的碑石》,它像磁铁吸住了我的视线,我一口气将它读完。回家后,我又读...  相似文献   

11.
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作为党的喉舌,报纸、电台、电视台必须把新闻的触角延伸到农村,把笔头、话筒、镜头对准“三农。作为辽宁电台新闻台的记者,近两年来,我参与采制了多篇有关“三农”问题的报道。通过走进农村,走近农民,我亲身体验到了农民的苦和难,同时也深深地感到为农民说话是新闻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树立贴近农民的主动意识在新闻界,经常有人说,农村是一片广阔天地,那里的问题多,“活鱼”也多。然而,对于大多数记者来讲,由于习惯了城市的生活,习惯了“泡”会议,“跑”活动,再加上农村路远、道颠、环…  相似文献   

12.
文学书简     
七十……我也曾应邀到外地参加笔会,住高楼大厦,吃珍馐美味,生活舒适,环境优雅,时间充裕。但总写不出作品,像漂在水上的葫芦,总沉浸不下去,便只能和文友们侃大山,云天雾地闲扯。而每当深入农村,住在乡镇的简陋的旅店里,或借宿农民的低矮的厢房里,倒往往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因为,我要写的生活就在身边,我要写的人物就在面前,就有那么一种气氛,那么一种韵味,那么一种无形的“场”,时时濡染着我,激励着我,感化着我,使我大脑里的文学细胞自由而亢  相似文献   

13.
杨治邦 《记者摇篮》2004,(10):39-39
在农场、农村基层采访报道时,常听到通讯员说:“没啥写的”。而我的回答是: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写新闻,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4.
农副业科技知识本身很具体.有的还很复杂.一是一.二是二.来不得半点含糊。通过广播把这些知识直接介绍给广大农民很方便。但是.广播全靠“听”.它和报纸的“看”以及电视的又”听”又“看”很不~样的。广播一听就过去了.如果听错.生产上还会受到损失。这个问题在农村科技广播宣传中格外突出.也是科技编辑遇到的最大难题。同时.农村科技广播宣传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对农业科研成果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弱。农民是农业科研成果的实践和应用主体.其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2000年我国农村文盲半文盲占农村总人口的809%.小学文化程度占3222%.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而高中和中专程度分别占931%和183%.大专及以上仅占048%。这样的科技文化素质结构,直接制约了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并且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许多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使留在农业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更低.从而使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更加困难。据江苏省苏州市在全市35个农业现代化试点村的统计.全部3992个常年务农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的比重竞达到91%。0这样低智能的劳力结构.对农村科技广播宣传通俗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的科技编辑要下苦功改变编稿方法.变“写文”为“写话”.写农民的话.写农民听得懂的话。  相似文献   

15.
学者秦晖先生在其文章《农民反对地权归己吗?》里曾说过:土地问题并不能归结为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问题。李昌平先生曾主张“慎言土地私有制”。我在一定程度上同意这个说法:私有制有各种各样,我当然不能同意那种以专制权力“跑马圈地”、赶走农民而造就地主的“私有制”。  相似文献   

16.
山西运城有一张以果业为龙头的果农报 ,每周四开四版。由于它立足于果业发展 ,以为果农提供果业信息、传授务果技术、解决果农疑难为己任 ,又通俗易懂 ,价格便宜 ,办得很是赢人。农民称赞它“为农民说话 ,让农民说话 ,说农民的话” ,是“无围墙的农大 ,不见面的老师” ,“农民看得懂 ,订得起 ,最管用” ,是“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姓农的报纸”。山西省新闻出版局也评其为“山西省2001年度一级报纸”。果农报之所以那么受欢迎 ,是果农报人心里有农 :他们大部分时间泡在农村 ,多渠道和农民交朋友 ,农民心里想啥 ,地里干啥 ,手里缺啥…  相似文献   

17.
县报是最基层的党报,是农民的报纸,因为它的读者绝大多数是农民。当好农民的代言人,为农民服务,是县市报人的职责。为农民写评论,替农民说话,为农民撑腰,农民才认识你、信任你,你的评论才有读者和市场。铜山是个有18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铜山日报作为基层党报,拥有众多的农民读者。而我作为农民的儿子,与农民有着割不断的感情纽带。从当记者的第一天起,我就抱定“要对得起农民”这个信念,至今已写了上百篇评论。我为什么十多年如一日甘为农民写评论呢?这里面有三个原因:一是热爱评论事业,钟情于评论写作。评论社会现象,针…  相似文献   

18.
作家浩然针对一些人把文学当作发财之路、将圣洁的文学殿堂搞得乌七八糟的现状,对晕头转向的业余作者说:“我劝你学一点愚昧的‘傻气’……对文学事业的理想目标,要自信,咬住青山不放松!”浩然亦是这样的“傻”人,曾坦言:“现在好多作家搞推销,把作品变成商品,我学不来,干脆不学。”  相似文献   

19.
贵在坚持     
我是个残疾人,是个“半路出家”的农民通讯员。以前,我只是爱读书,喜看报,好写写画画。自1990年起,我订阅了《新闻爱好者》和《新闻与写作》等新闻写作的辅导刊物,受益匪浅。从此,我真正成为一名新闻爱好者。 我受《新闻爱好者》的启迪很深,对那些名作家、名记者的“新闻生活”很羡慕,决心扎根“通讯员园地”,深入“文字病院”,进行新闻写  相似文献   

20.
刘川鄂 《新闻前哨》2008,(11):47-47
尽管我不是武汉人,但已经在武汉生活了20多年.我算是一个较为深刻的“武汉观察者”吧。在我写过的诸多有关武汉的文章中,曾将武汉定位为“世俗与庞杂”:在为一家杂志撰文时,我也曾以“何为世俗生活:以武汉为例”为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