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文章论述了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的含义及相互关系,探讨了当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所面临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区域生态承载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
《莆田学院学报》2019,(2):94-99
以海域承载力理论为基础,从环境、资源、人类3个方面共选择12个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与状态空间法,对2010—2014年莆田市近海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1)环境指标承载力仅2012年可载,其他4年均超载; 2)资源指标承载力2010—2014年全部超载,其中2012年承载状态接近满载,为五年内最好; 3)人类指标承载力2010—2011年处于超载状态,2012—2014年处于可载状态,承载力逐渐变好; 4)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2012年可载,其他4年均超载,环境类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3.
以矿产资源经济承载力水平作为评价指标,构建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阐述生态环境承载力对其的约束机制,并以福建省煤炭资源为例采用情景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的高、中、低三种情景中,静态经济承载剩余年限分别为5.88年、6.21年和6.59年,动态经济承载剩余年限分别为9.81年、11.73年和14.80年,2008年的生态足迹为833.68公顷,2010年开始皆出现生态环境赤字,矿产资源承载力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基于实证结果,我们应当采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替代资源等提高矿产资源承载力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与环境三大热点问题,要使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本文通过研究西部矿产资源的环境承载力,应用环境承载力的综合量化模型,构建西部地区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年西部矿产资源的承载力指标数值进行了预测,提出西部矿产资源相应的开发战略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海西建设的提出为福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福清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势必会成为海西建设的受益者,旅游业必将会得到迅猛的发展,在这种前提下,本文通过对福清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资源空间承载力、居民心理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的定量分析,得出了福清市的综合环境承载力,从而找出制约福清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此来促进福清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林 《保山师专学报》2004,23(5):17-20,28
通过对隆阳区西山片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分析与探讨,提出西山片环境容量,找出西山片贫困的根源,为下一步西山片生态环境的治理提出方案,从而实现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城市综合承载力指一个城市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城市人口及经济社会活动承载能力。城市综合承载力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认识的一个巨大进步,是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乌海市发展的道路上资源环境的制约日益显现,城市对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承载力减弱。提高乌海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环境可以承受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把人类劳动控制在生态环境承载力可承受的限度之内。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约束过度劳动,实现积极休闲,是可持续发展方法论的重要选项。  相似文献   

9.
收集自贡市20062011年的相关生产数据,从社会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经济承载力三方面构建出了自贡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法层次分析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自贡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得分进行了纵向比较.结果表明:①均方差法:自贡市土地综合承载力逐年增加,2006年为0.1127分,2011年增加至0.9810分,社会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及经济承载力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②层次分析法:自贡市土地综合承载力逐年增加,2006年为0.1651分,2011年增加至0.8279分,社会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及经济承载力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③综合评价法:自贡市土地综合承载力逐年提高,社会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的贡献较大,而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则对自贡市总体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因此,要提高自贡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必须从适度人口、适合自贡市发展的经济方式、合理利用土地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省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然而旅游环境面临过度承载的挑战不容忽视。文章由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3大类系统15个指标构建海南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1995-2009年15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客观评价了海南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现状。结果表明,旅游承载因子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动力,社会治安因子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设施因子深刻影响着旅游环境承载力,自然环境因子是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从而提出构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处理机制,强化旅游承载力建设的财政保障,建立旅游地居民参与的旅游发展利益共享机制等措施,整体提升海南省旅游环境承载力。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生态足迹法计算了温州市2002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多样性、GDP足迹和发展能力等.结果表明:温州市2002年生态赤字为1.7807公顷/人,人均生态足迹超出生态承载力的6.4倍,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GDP足迹和发展能力分别为0.2291、1.4428公顷/10^4元和0.4719,各项指标均差于杭州.  相似文献   

12.
滇池流域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前滇池流域的人口离土地承载力的上限还有距离,因此各个资源环境因子承载力从小到大的排列为:水环境→水资源→土地资源→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滇池流域人口承载力可分为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由于水资源严重不足和水环境恶化,目前的人口总量已超过生态承载力。第二层次:若主要通过科技手段和人文治理,使水环境恶化的状况改善,主城的自来水可供人口为438~456万人。第三层次:如果未来牛栏江和金沙江调水工程能够实施,则主城人口可以达到滇池盆地的土地人口容量500—550万人,到此土地承载力的极限后,再无人口增长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一个区域生态适度人口的确定取决于区域生态承载力和区域人口对生态资源的需求。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分析合肥市2000-2009年间的人口承载力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合肥市人口总量和人均生态足迹逐年上升,人口承载力却呈下降趋势。最后,根据合肥市人口承载力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三年大变样"的核心是提升城市的承载力和吸引力,用生态和谐理念指导城中村的建设和发展,理想结果是建设成为生态、和谐、文明新社区,提升人居环境及人口素质,引导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使"城中村"真正融入城市,变成现代城市文明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在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文章借用经济学中配额的概念,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主动旅游配额理论。所谓主动旅游配额,是指旅游资源地政府以对旅游地承载力的分析和计算为依据,主动限制游客准入数量,以解决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实现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价值增值的最佳契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文章分别从国际贸易学、旅游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主动旅游配额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文献法,分别从基础理论、测量方法、实证和发展趋势四个方面,对我国学术界关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生态足迹模型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方法,定量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通过比较区域人类社会所有消费活动所需的土地(生态足迹)与该区可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生态承载力)可得出该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文章在生态足迹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福建省南平市2006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计算分析得到南平市2005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43320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40762 hm2/人,生态足迹呈现赤字,为0.02588 hm2/人.数据表明该市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垦状态之下.文章针对改善南平市的生态承载力提出一些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阐述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运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旅游区的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测算方法,并对其量化确定做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人口问题与资源、环境、粮食等问题将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内蒙古虽然地广人稀,由于沙漠、戈壁等干旱、半干旱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承载能力较低,加之区域经济不发达,人口增长导致的社会、环境压力仍很突出。本文对内蒙古的人口问题从人口总量与持续发展,人口性别、年龄、职业、民族构成、人口地区分布等方面作了剖析,进而提出几点对策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于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热”现象,必须冷静地对待,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作理性的分析与判断;应从科学发展观出发,把视界放大,要考虑到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要着重从“热”的喜忧之处和舞蹈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两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从而营造良好的舞蹈教育生态,维护生态承载力,拓展教育生态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