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劳动关系实现了转型发展,这主要指我国的劳动关系形态和调整劳动关系的模式正在从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其中,国有企业改革与经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和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以及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影响劳动关系变化的三大因素。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结构性失业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构性失业产生的根源在于劳动力供求结构的不一致,在我国表现为多重社会经济变革引发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巨大变动,而由于劳动者总体素质的低下,教育体制的落后,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等导致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动的滞后。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因此,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推行劳动预备制度,改革教育体制及完善劳动力市场将促进结构性失业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信息网)是用于劳动力市场管理和服务的大型的分布式全国计算机信息系统,是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我国劳动争议的新特点 劳动争议是劳资双方的利益矛盾,是劳资双方劳动关系不协调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劳动力市场暂时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同时由于相关制度不尽完善.劳动执法、司法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劳动争议中的双方当事人.虽然在法律上具有平等的地位,但在事实上却不能对等——与拥有经济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的用人单位相比,劳动者往往处于事实上的弱势地位。主体地位事实上的不平衡性,是我国新时期劳动争议的一大特点,并由此使劳动争议呈现出频繁多发,涉及当事人为数众多.影响面大,后果严重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在西部开发中应当建立统一、开放、竞争的劳动力市场。要加强立法,依法保障劳动为资源合理配置;严肃执法,保障劳动力市场的良性运作;协调劳动关系,依法保护人的合法权益。而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必须依靠法律的保障和政策的灵活调整。要吸引、使用人才,在劳动力市场的立法中应把人才的使用作重点设计,要重视智力投资;实行以企业为主的原则,使企业尽快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机构;加大对用人单位制定的内部规则合法性的审查,以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相似文献   

6.
辨析学界关于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的各种观点,将“劳动活动”、“劳动行为”和“劳动条件”作为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在理论上都存在片面性。经济发展使劳动者真正拥有劳动力的所有权,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到市场经济配置中。劳动力应该作为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并有其自身的特点,确立这一观点有助于完善劳动法律制度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于劳动力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改革劳动关系是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关键。目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所面临的劳动关系,是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交替过程中由体制错位导致的一种混乱劳动关系。改革当前劳动关系的对策有:消除下岗职工流动的制度障碍;建立完善的劳动力信息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8.
论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劳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是通过培养和组织吸纳劳动力而发生的。职业技术教育发达,劳动素质高,劳动结构合理,社会经济发展就快,反之,社会经济发展就慢。因此,要协调好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劳动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要求劳动力的供求双方都有自主的权利,贵州省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难点与本质是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非均衡问题,使得主体之间相互选择不充分。今后劳动力市场建设应该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延长劳动者受教育时间,推迟青少年人口的劳动参与;提高劳动力的社会保险能力,建立用人单位内部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力市场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作为法的动因性渊源对法律的生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所以通过对时代的物质生产方式与劳动法律关系联系的研究,我们会看到劳动法律关系客体在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下会出现不同的类型。在计划经济时期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劳动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即市场经济时期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劳动力。同时,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主义的视角研究劳动法律关系客体,不仅可以合理认识当代我国劳动法律关系客体,解决对客体认识的争议,而且有利于劳动法律制度建设和劳动法学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1.
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社会保险制度是培育劳动力市场的必要条件。然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落后,严重制约了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因而,必须加快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形成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以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必须准确理解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划分标准的内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断地拓宽生产性劳动的领域,认为服务劳动也是生产性的劳动,并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区分了一般性的生产劳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教育劳动既具有全面性又具有针对性,还具有隐性化和无私性的特点。同时,教育劳动是集体共同合力的劳动。  相似文献   

13.
反失业是中国二十一世纪面临的重大课题。劳动力供求矛盾大,劳动力素质低、国企改革的深化和劳动力市场不发达是反失业面临的主要难点和问题,必须通过统筹兼顾,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教育培训事业、正确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以实现反失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嵇辉  郭婧 《安康学院学报》2006,18(1):113-116
在中国广大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已经日益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而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并统筹"三教",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劳动力的科技素养,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才能把这沉重的人口负担化作巨大的人力资源,使阻力或为助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本文从宏观角度应加强政策、城乡的统筹,从微观角度思考资源、内容、形式、运作等方面的统筹.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本理论对企业制度创新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企业制度创新中存在着忽视人力资本的现象,其诸多问题阻碍了企业制度的创新与发展,必须从人力资本的角度重新认识企业制度创新问题,确立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重构企业组织、推进人力资本的营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和根本任务。在发展生产力上,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目标与愿望相同,并且都把其作为“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都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在解放生产力上,毛泽东侧重于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调整,侧重于从革命的角度谈“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则提出“要把解放生产力讲全”,“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观点,从而继承与发展了毛泽东“生产力思想”。  相似文献   

17.
自马克思《资本化》1867年问世以来,尤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加以认识说明,诸如:经济全球化、新的科技革命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等等。在深化认识之前,首先必须研究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掌握它的精神实质之后,才谈得上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认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力转移培训成本应主要由政府来承担、培训工作在转入地和转出地之间进行合理分工协作、经济发达地区应逐渐成为劳动力转移培训主体、要充分认识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以及建立转移培训的长效机制等观点。  相似文献   

19.
"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阶级与阶级分析的理论核心。马恩著作中的分工是一个包含多层次的分工体系。阶级划分的基础是脑体分工,因而阶级实际上就是指分别从事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社会集团。消灭分工就是消灭使个人"异化"的生产技术性分工和使广大劳动人民"异化"的脑体分工。这一切只有靠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