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晓娜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0):193-193,292
分析了美国"迷惘的一代"形成的历史原因。美国人对美国精神有着执着的追求,但是战争击碎了美国人的梦想。"迷惘的一代"的形成与战争和战后的精神危机直接相关,他们感到了时代的悲剧感,表达出了对未来的迷惘感,在作品中体现了反战和"美国梦"的破灭两大主题。  相似文献   

2.
吴嘉平 《科教文汇》2012,(26):70-70,77
《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是美国著名的"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菲茨杰拉德(Fitzger-ald)的代表作。这部小说讲述了"爵士时代"美国年轻一代"美国梦"的破灭,揭示了美国社会的悲剧,是现代叙述艺术的经典之作。本文探讨作品的叙事特色及其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张彦杰 《金秋科苑》2010,(4):143-143
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因其深刻地剖析了人们因盲目信仰"美国梦"所付出的代价,被公认为美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对话是一部戏剧赖以存在,为人赞赏的基石。戏剧对话正是作家将其思想信息注入读者的一个重要媒介。巧妙地运用戏剧对话必定能更好地表现一部戏剧的主题思想。本将利用Grice的"合作原则"去分析威利一家追梦时对话的"不合作"因素,从而揭开"美国梦"的实质。  相似文献   

4.
浅析美国梦     
田新科 《科教文汇》2008,(32):233-233
“美国梦”是贯穿关国历史,最能体现美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的理想。本文对襄国梦的含义、起源、美国梦的代表、美国梦的现实及其体现的价值观进行了一定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邱竞楠 《今日科苑》2007,(22):211-211
"美国梦":是美国文学的独特情节,这个起源于移民、拓荒时代的"美国梦"情节深潜于美国人意识深处。然而踏入20世纪"天真的时代"结束了。新世纪的美国作家们不再沉迷于美国成功的"神话",转而开始对"美国梦"进行全面的反省和批判。尤其在经受了两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资本主义危机之后,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美国梦"的光彩一层层退去,最终消失。这一时期的大量文学作品紧扣这一主题开展创作。本文将其中的经典之作德莱塞的《嘉丽妹妹》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刘冬阳 《科教文汇》2014,(32):72-73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以“美国梦”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美国社会底层人群为了摆脱自己落后的生活状况,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打拼,但是最终不得不向虚幻的梦想屈服的故事。这部小说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深刻地揭示了美国社会的弊端,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美国梦”的虚幻和缥缈,让我们看到这种梦想的无法实现性,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使个人命运发生了极为迅速的转折。了解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形象,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以“美国梦”为核心的时代背景下对人性的改变。本文将围绕着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对其形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鞠朝希 《科教文汇》2011,(26):65-67
美国梦是美国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它根植于早期的清教主义,发展于建国后的西进运动,幻灭于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时期。在不同时期,美国梦受到不同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本文旨在从美国历史文化入手,探究在美国梦的历史发展中,早期的清教徒、西进运动中的移民,以及后期的资本主义工业对于美国梦的影响,从而使人更深刻地了解美国梦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别对《阿甘正传》、《泰坦尼克号》和《世贸中心》三部经典的美国好莱坞电影中的主人公进行分析,解读美国社会中的普通人实现"美国梦"的历程。其中不乏实现梦想后的喜悦,也不缺梦醒后的悲痛,由此反映出当代美国社会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沈薇菁 《科教文汇》2007,(12Z):191-191
本文分别对《阿甘正传》、《泰坦尼克号》和《世贸中心》三部经典的美国好莱坞电影中的主人公进行分析,解读美国社会中的普通人实现“美国梦”的历程。其中不乏实现梦想后的喜悦,也不缺梦醒后的悲痛,由此反映出当代美国社会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别对《阿甘正传》、《泰坦尼克号》和《世贸中心》三部经典的美国好莱坞电影中的主人公进行分析,解读美国社会中的普通人实现"美国梦"的历程.其中不乏实现梦想后的喜悦,也不缺梦醒后的悲痛,由此反映出当代美国社会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侯庆华 《科教文汇》2013,(22):97-97,99
《嘉莉妹妹》是美国著名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的第一部作品,也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中的代表作。本文将以小说《嘉莉妹妹》为研究对象来分析自然主义在小说中的体现,旨在从美国梦与现代女性两个全新的角度探讨《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  相似文献   

12.
马小娟 《科教文汇》2014,(8):218-220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溯流追源,孔子可以说是全面阐述“中国梦”的第一人。“中国梦”与“孔子梦”既有历史相承性,又各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梦”蕴含更多新的时代内涵。古今对比,是深入理解“中国梦”科学内涵必不可少的视角,有必要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梦”的提出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历史内涵和历史要求,“中国梦”是共产党人提出的,但不是为了共产党人自己,而是造福于国家、民族、人民的崇高追求。“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是我们今天面临的紧迫而繁重的任务。可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4.
李嘉碧 《科教文汇》2014,(3):220-221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结束后,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复兴之路》展览时说道:“何谓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的一种夙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共同梦想,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文主要阐述“中国梦”包含什么内容、“中国道路”的发展探寻经过以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5.
荆煜君 《科教文汇》2012,(26):62-64
文章从哲学与宗教、文学艺术、礼仪规范、婚姻制度、饮食与服饰、园林建筑六个方面分析了《红楼梦》中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风貌,指出《红楼梦》将传统文化以感性的形式传达给读者,能够唤起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6.
梦想,是坚信自己的信念,完成理想的欲望和永不放弃的坚持,是每个拥有她的人最伟大的财富,一个有事业追求的人,可以把“梦”做得高些.虽然开始时是梦想,但只要不停地做,不轻言放弃,梦想就能成真.  相似文献   

17.
张季 《科教文汇》2014,(13):12-13
将“中国梦”融入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现实需要和逻辑必然。教师应该转变教育理念,提高认识;更新教学内容,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相长,以切实提高“纲要”课“中国梦”教育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