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美食家     
首先得声明,我决不一般地反对吃喝;如果我自幼便反对吃喝的话,那末,我呱呱坠地之时,也就是一命呜呼之日了。可是我们的民族传统是讲究勤劳朴实,生活节俭,好吃历来就遭到反对。母亲对孩子从小便进行“反好吃”的教育,虽然那教育总是以责骂的形式出现:“好吃鬼,没有出息!”孩子羞孩子的时候,总是用手指刮着自己的脸皮:“不要脸,馋痨坯;馋痨坯,不要脸!”  相似文献   

2.
那是我入伍后的第二个年头,一天去邮局,途经火车站,看到一批新战士在临登车前与家人那难分难舍的情景,不由得想起了我在当兵离家前,母亲拉住我的手,千叶万嘱:“你到部队后,要好好干,别给家里人丢脸,我和你爸在家盼着你的好消息。”我眼噙泪水,默默地点了点头,在上车的一瞬间,我发现母亲偷偷转过身去抹泪,车走远了,母亲那瘦小的身影依然孤零零地站在月台上。从邮局回到部队后,我心里的那股激情久久难以平静,便提笔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妈妈,孩儿去远方}),并试着投了出去,没想到很快就在《前卫报》刊登了。虽…  相似文献   

3.
卖白菜     
莫言 《档案天地》2008,(3):60-61
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相似文献   

4.
安宁 《出版参考》2009,(9):36-37
我和晨,只见过一次面,而且那时还是懵懂少年,对于我们之间与生俱来的相似,一无所知。但她却是我的亲生妹妹,真的。 那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事了。母亲在接连生下两个女儿后,终于对又一个接踵而至的丫头,感到了厌倦。这个女孩,在母亲的怀里,连奶都没有吃上一口,就被一个陌生的女人,踩着惨淡稀薄的月光,悄无声息地抱走了。我那时并不懂得大人的忧愁,看到休养中的母亲,吃喷香的鸡蛋,便不觉流了口水。母亲看见  相似文献   

5.
三级,是指市、区、街道,至于人,无论馆长、部主任或一般工作人员,在我心目中,都是默默地助我成功的师友。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卧病数载,能够起坐并撑着双拐勉强移步时,我便乘坐三轮车,后来改为摇着残疾人专用三轮车,前往上海图书馆。当然,那是指在南京路与人民公园相邻的旧馆。一进大楼,我便望着宽阔楼梯旁那一根特大而且光滑的大理石圆柱发呆。这圆柱为建筑物增添宏伟感、庄严感,但在我面前却成了拦路虎。手无处抓攀,脚便一步也难跨。正沮丧欲返,管电梯的工友走到了身边。原来他坐在传达室里早已注意着我。于是,我享受外…  相似文献   

6.
贺洁 《出版参考》2009,(21):I0007-I0007
寻找博雅堂的所在耗费了我些许时间。这是一家位于北大校园内的小书店,靠墙处是三个大书架,很高,上面摆放着各种书籍。店中央是新书柜台,上面摆着最近出版的新书。新书柜台两边各有一个稍矮的书架,书架两头摆放着一些畅销书。我一进门,就被新书柜台吸引住了,随手拿起一本翻阅,竟然是津津有味,虽然我早已不记得那本书的名字,但当时的感觉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样的满足,  相似文献   

7.
窗外     
不经意地向窗外瞥了一眼,看到了翠绿的麦田和金黄的油菜花。 瞧那一畦畦麦苗,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麦苗那亭亭玉立的腰身沙沙地舒展着,翡翠般的手儿轻轻地摇曳着。它们你携着我,我扶着你,像柔韧的屏,惬意地牵着春风;像神奇的毯,一直铺进天边的白云里。 它们身边的油菜花也毫不逊色哟!大家伙儿你伴着我.我伴着你,站在一起,开成一片,显得大方而又热情。远望,那似乎是一片金黄色的海洋。偶尔有一阵风吹来,它们摇动着那纤细的腰肢,羞答答地低下头。 黄色虽不像绿色那样让人看了觉得心旷神怡,虽不像白色那样让人看了觉得纯洁…  相似文献   

8.
靓丽多姿的您虽然年轻,但有着母亲般无限的亲情与厚爱。您那和风细雨般的话语,时时涤荡我心灵的尘埃;您情真意切的叮咛,鼓起了我前进的勇气。您的爱能使枯木长出新芽,使沙漠变成绿洲。面对您,我恍如面对拉斐尔画笔下的西斯廷圣母,恍如面对龙门大佛永恒的慈容。在学校您犹如慈母般地关心着我、鼓励着我。我的英语老师,我想对您说———老师,您可曾记得我们班听课的那一天?当时,学校的领导、老师都坐在教室后面。您明知道我胆小,不敢发言,但还是叫我站起来回答您提出的问题。因为我一时紧张,回答错了,结果在众人面前出了丑,那…  相似文献   

9.
在那“史无前例”的年月里,我最喜欢深入治水工地。不管是修河、造库,还是打井,反正都是兴利除害。人与天斗,人与自然斗。在这“抓生产”战线,派性不受欢迎,人际关系单纯得多。即使原来势不两立的两派,也容易缓解矛盾,甚至“化仇为友”,握手言和。齐心合力,能斗出一点成果,斗出一点精神。不似那人与人斗,越斗越仇,两败俱伤。我接触任何一项工程,总是对它的背景材料感兴趣。掌握材料  相似文献   

10.
怎样抓重点报道詹国枢本栏责任编辑邓俊经济日报的特点之一,是喜欢抓重点报道(又称“专题报道”、“深度报道”)。一段时间,只要版面上没有一两篇或一两套重点报道,大家便会感到不安,觉得没劲,好象少了一点什么。于是赶紧行动,上下动员,非“抓”出名堂不可。我自...  相似文献   

11.
之道 《大观周刊》2006,(32):95-95
带着对这份神奇的探究,我再次走近这片热土,习惯性地又一次步入古老的四方街;鳞次栉比的商铺,摩肩接踵的人流,十年前写下的那个大大的神奇仍在无休止地放大、放大、涌动着的人流冲刷着古老的街道。我忙不迭地从古镇的入流中退出。走向三公里外的玉龙。在这里,古镇的湍湍溪水,化成了纵横交错的九条河流;  相似文献   

12.
卖白菜     
佳运 《出版参考》2007,(5):20-21
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相似文献   

13.
母亲     
1992年春节前,我开始向新闻单位投稿,可是很长时间都没成果,村里出传出了风言风语,我犹豫了.只字不识的母亲很快猜透儿子的心事,安慰我:“自己看准的事儿就不要泄劲.功夫到了,铁棒也能磨成针.”母亲的鼓励,增添了我写稿的信心.打那以后,母亲便处处为我写稿提供方便.责任田里农活多,母亲总是争着多干,还腾出一间房子让我专门写稿.我出去采访回来晚了,母亲总是端出热腾腾的饭菜.终于有一天,报上刊出了我的  相似文献   

14.
王桂云 《图书馆论坛》2005,25(4):208-209
看了《图书馆论坛》从业抒怀栏目,给了我很多启迪,那一篇篇动人的故事打动着我,激励着我,不由地使我提笔撰写自己25年来在图书馆这块神奇的沃土里的成长与变化,以一篇水平不高的文章,感叹25年来一位普通图书馆工作者的从业情怀。  相似文献   

15.
写稿趣事     
工作之余摊开稿笺,躬案笔耕,算是精神上的一种享受。 我的写稿生涯并不长,文章也平淡无奇,但十分自信。每每成就一篇,便先“孤芳自赏”起来,自我感受不错,便趁此雅兴投入邮筒。自此便猜算着:几时可到报社?此时编辑是否正在审阅、润色?或投之于纸篓?我企盼着…… 接到报纸,嗅着油墨香味,我挨版逐条地细阅观看。嘿,那神态,恰似饥饿的婴儿,探首觅寻着母亲的乳头。 对于妻子,我向不是“只报喜不报忧”的。偶尔,拙作见报,即使是“火柴盒”,亦是异常快慰。于是,美滋滋地打道回府,禀告夫人,与她分享快乐。稚儿虽不识几字,…  相似文献   

16.
心中的灯○张志东《军事记者》是一盏灯,是我心中一盏明亮的灯。紧张工作之余,我静心阅读它,感到它既通俗易懂,又由浅入深,引我渐入佳境。《每月评论》专栏使我把握住宣传政策的脉搏,《新论点击》让我耳目一新;《本刊专稿》和《业务研究》,教我如何学会抓问题写报道;《“老总”值班手记》让我感受总编首长的艰辛……一个个专栏,一篇篇文章,像一缕缕阳光,一股股清泉,温暖滋润我的心田,催促我在新闻的田地上努力耕耘。遇到“拦路虎”时,我认真学习《军事记者》,浑身便增添了无穷的干劲和力量。在我寄出几十篇稿件如泥牛入海,…  相似文献   

17.
那一年的冬天,天上飘着白雪,我和母亲一起去逛超市。从超市出来时,我对母亲说我饿了,母亲瞧见超市旁边有炒凉皮的在叫卖着,我们便要了两碗。忽然超市  相似文献   

18.
老母脚髁骨折拆除石膏后的那天晚上。我萌发了为她洗脚的愿望。我把一脸盆热水放在床前地面上,水稍微烫一点。便用双手轻轻地将水撩在母亲脚面上。我头一次真真切切地看清了母亲缠足多年后的一双小脚,脚的前部尖尖的。除了脚拇指外,其余四指向脚心弯曲,紧贴前脚掌。长年累月地走路与劳作.四指磨出了厚厚的一层老茧。待手可入水时。我让母亲把双脚埋入热水中,先替她洗去脚髁、脚面上的浮泥,又用指甲挖着母亲脚底的老茧。此刻,我头脑中出现了母亲年轻时背着我穿梭于田间地头的情景。那个时候,母亲的一双小脚灵活地跳跃在田埂沟渠间.我伏在她的后背上.我的身子也是一起一伏的。我记得,母亲的后背就是我童年时的摇篮,我是在母亲似如摇篮的后背上长大的。还有一次清晰的记忆,母亲与邻家几个小媳妇大姑娘坐在我家堂屋前的石榴树下。火红的石榴花缀满枝头,她们下石榴花染腮涂唇,然后又染红了指甲,我记得那时母亲青春的脸庞像石榴花般艳丽。如今,母亲已经衰老。缕缕银丝取代了满头乌黑的秀发,脸上细密的皱纹如古树的年轮,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只有那一对美丽的眼睛,至今还闪烁着些许光芒,我从光芒中读出了母爱。领悟到了感恩。当我再一次抬起头来欣赏母亲明亮的双眸时.那双眼睛变得扑朔迷离.眼角处滚出了晶莹的泪花。  相似文献   

19.
《出版参考》2006,(8):38-38
坦白地说.我最幸福.也是最悲惨的时刻来到了——我在欣喜地等候着我的第一个孩子的出世.然而与此同时,我那往日精力充沛、热情开朗的母亲却在与脑肿瘤病痛的斗争中渐渐失利。  相似文献   

20.
美食家     
首先得声明,我决不一般地反对吃喝;如果我自幼便反对吃喝的话,那末,我呱呱坠地之时,也就是一命呜呼之日了.可是我们的民族传统是讲究勤劳朴实,生活节俭,好吃历来就遭到反对.母亲对孩子从小便进行"反好吃"的教育,虽然那教育总是以责骂的形式出现:"好吃鬼,没有出息!"孩子羞孩子的时候,总是用手指刮着自己的脸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