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电影《英雄》炒作得火爆的时候,报纸不断说张艺谋如何把《英雄》的拷贝把守得像是进了“二战”集中营,网上说记者在张艺谋讲话时频频打手机以示不尊敬,而一贯以前卫为楷模的《三联生活周刊》更是连篇累牍地给《英雄》发难,对电影的质量评头论足。正是在这个时候,我去看电影《英雄》。 就是这个看《英雄》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一个普通的导游,一个平凡的女性,在生与死的紧要关头,她勇敢地寻求救援,并喊出“我是导游,先救游客!”把生的希望先让给别人。这就是文花枝,她那喊出的一声犹如生命绝唱,她的英雄行为演绎了一首英雄赞歌。《湘潭日报》正是将这一容易稍纵即逝的典型事例紧紧抓住,成就了一篇篇不可多得的新闻。[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求善岂可伤真谢述群前些时,看南方某大报,其中一篇《谎言,赢得满城同情》及同时配发的两篇后续报道、一篇言论引起了我的思考。在《谎言,赢得满诚同情》中,记者披露了一桩令人扼腕的奇特行骗事件:“一个蹬三轮的车夫,谎称是抚养五个孤儿的退役英雄连长。靠这个漏洞...  相似文献   

4.
东方英雄(北京)营销策划有限公司的总策划唐朝,刚刚被评选为“2004最受关注中小企业年度新锐人物”。不久,新浪网一篇《刘晓庆狱后成为我的“财神爷”》的文章又一次把这位刚刚还颇具蒸蒸之气的人物推到了被人称之为“阴谋家”的风口浪尖上。  相似文献   

5.
往日里总是抱怨编辑“不识货”,净“枪毙”自己的稿子,有时甚至怀疑:是不是编辑水平有问题,是不是因为不认识编辑才上不去稿?今年5月,我到军区《前卫报》社学习。到了报社,我认为发稿的机会来了,一连送给编辑们十几篇“大作”,结果自己在“废纸篓”里又捡了回来。我调整了一下自己的表情,(真想照着镜子看一下是否自然)把~篇精心润色的军事稿件送给了编辑。那名编辑看了看稿子,说道:“这篇稿子同以前的那几篇一样,没有深度,写稿子的时候,心里一定要装着一套日常的工作思路,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报道什么内容,要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6.
盛夏,低气压笼罩京城,潮湿、闷热,让人透不过气来。突然闻知去年采编的《惊心动魄35分钟》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犹如清风扑面来。感激评委慧[擢拔之余,这篇通讯的诞生过程历历在目。梁万俊:这位“瞬间英雄”不寻常去年10月底的一天,解放军报驻空军记者站张金玉站长走进我的办公室,拿了一份本报《内参》给我看,一行大字赫然入目:《空军特级试飞员梁万俊成功挽救“枭龙”战机》。旁边,写着军委首长的批示:“……梁万俊同志是一位思想、技术双过硬的优秀试飞员。”“又是一位瞬间英雄!”我一边浏览《内参》,一边逗趣地说。作为10/2005新闻战线…  相似文献   

7.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转给我一篇报告文学习作及作者的信。作者周自狄在信中说:“……我写了一篇《团旗下的‘花香’》的报告文学……写好后,我送给了主人公及主人公所在的厂党委。他们看后都说:‘写得比较成功’,我拿给周围的同志看,他们都说不错。可是,当我把稿件投到有关报刊时,却给退了回来……”作者看了《新闻与写作》后,希望能帮助他找找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刘延章 《图书馆论坛》2004,24(5):182-184
也许是老的缘故,我最爱看《图书馆论坛》“从业抒怀”这一栏目的文章,特别是该刊2003年第6期邹荫生先生的大作——《莫怕世上多风雨,一生都在旅途中》,看后激动不已。于是在邹先生大作的启发下,试着总结自己的大半生,书写了这篇短文——《我的人生路:求学与求职》。  相似文献   

9.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是我在五十年代采写的一篇作品,自感“嫩得很”。也许是沾了题材重要的光,侥幸被多次选为中学语文课文,随后又被北京出版社编入《北京在前进》和《语文复习参考资料》两本书中。这些年来,我常收到一些语文教师和教材编写组的来信与邀请,要我介绍这篇说明文的采写经过和体会。面对这种情况,我既感  相似文献   

10.
无悔的选择     
从军5年,有4年是走“新闻”路。 记得那次新闻干事到基层物色报道员,我拉着新闻干事的手苦苦要求到团报道组搞新闻,并把以前发表的几篇“豆腐块”拿给他看……就这样,我放弃了当班长、报考军校的机会进了团报道组。在先后投出70余篇稿件都如石沉大海的情况下,我敲开了郑干事的房门。郑干事每年都被省军区和师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并且三次荣立三等功。我找他“拜师学艺”取经。但他只丢给我一句话:“路要自己走,志要自己立,梦要自己圆……”临出门时他还送给我《新闻简明教程》、《新闻标题制作100例》、《耕耘录》、…  相似文献   

11.
1993年,我采写的稿件有150篇被地区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其中有两篇刊登在《工人日报》要位,《陕西日报》、《陕四人报》、《渭南日报》均采用多达20余篇,《中国电力报》采用了8篇,许多通讯员问我上稿多的原因,我的经验是:精心制作标题,紧紧扣住编辑。 我们通讯员采写的稿件,第一位读者首先是编辑,而编辑先看到的是标题。一则好的标题。常常会使采写的稿件,增辉添彩,使读者看后回味无穷,能把编辑像磁力一样的吸引住。这就是“第一印象”的重要  相似文献   

12.
我的老伴袁秀英,今年75岁了,一辈子没进过学校门。但她却对《新闻爱好者》情有独钟。 1990年我离休后订了《新闻爱好者》,刊物上所登文章我篇 篇必读,从 而学 到了 不少 写作知识。10年来,我在各级新闻单位发稿千余篇,多次受到县、市领导部门表彰。我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师,成了全县闻名的“优秀通讯员”、“特约记者”和“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当我把市委宣传部颁发的“好新闻奖杯”捧回家时,老伴笑眯眯地说:“你得这荣誉,可是《新闻爱好者》的功劳呀!” 一天,我想找一本《新闻爱好者》查个资料,翻箱倒柜,竟连一本…  相似文献   

13.
第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我采写的反映“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徐洪刚英雄壮举的通讯《战士义勇非凡人民思重如山》有幸获得了一等奖。编辑部约我谈议写作这篇稿子的体会,思量再三,还是把这个稿子形成前后一些情况摆一摆吧。徐洪刚8月17日英勇斗歹徒,我9月4日无意中获悉。虽是旧闻却实在让人尖奋徐洪刚于1993年8月17日在探亲期满归队的K途客车上,发现4名歹徒侮辱一名青年妇女.见义勇为,挺身而出,在身中14刀.鲜血进溅、肠子外流50多厘米的情况下,仍对歹徒穷追猛打,谱写了一曲人民子弟兵舍生忘死为人民的英雄壮歌。8月18日早操结…  相似文献   

14.
《英雄携手飞天——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出征记》这篇1700多字的现场特写,获得了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篇稿件从采访到写稿,用了不到3小时,但台前幕后值得一说的东西却有很多,也给我和我的同事们带来不少启发。在此,我想着重谈谈“四个妥善处理”,希望对于同行们写好重大事件现场特写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星期日下午,我读了《英雄的雁》这篇文章。 喜鹊与雁母女俩要到一个美丽的地方──百花洲去。正当它们快乐地飞的时候,突然,乌云遮住了太阳,狂风吹来,寒冷刺骨,喜鹊一家受不了,喜鹊大叔停止唱歌,喘着粗气对雁妈妈说:“咱们还是回去吧!”“不!我们绝不回去!”雁妈妈坚决地说,它们只好分手了,万里长空,只剩下雁母女俩 独行。 这是《英雄的雁》中所描绘的情景。我深深地被雁那种顽强的精神打动了。 我爱雁,爱它那不怕困难的斗争精神,在狂风暴雨的情况下,它不屈服,知难而进。 我爱雁,爱它遇到挫折不气馁的毅力。当它们飞得…  相似文献   

16.
我很喜欢看《河北日报》的“经济生活周刊”,尤其喜爱该周刊的《圆桌》专栏。这个专栏发表的文章,我几乎每篇都认真阅读。今年从6月17日开始至7月15日结束。这个专栏连续发表了万城写的《看浙江人如何“抱团”打天下》(以下简称《“抱团”打天下》)5篇系列短文。读后,深受启迪,教益颇深。使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之一的团结协作、互惠互利有了新的更深一  相似文献   

17.
金曙 《视听界》2001,(1):46-47
前几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晚会曾有一个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它讽刺了一位为追求“轰动”而摆拍,导演“英雄母亲”行为与动作的电视记,看了让人深思,反真实的摆拍,背离生活的作假,是新闻报道中对人格的不尊重,自然会抽害新闻的可信度和人物的直实性, 这种做法会把“真的也写假了,真的拍假了”。  相似文献   

18.
一天,一位同志兴高彩烈地来找我:“小孟,这篇报道看了没有?你看人家写得多好呀!”我接过一瞅,原来是1987年10月11日《河南日报》二版登载的成海、李瑟二人合写的消息《“冒富大叔”吴天喜张贴文明经商告示》,文中不少地方还被这位同志用红笔勾了红道儿。“有眼力!”我不由称赞这位门外汉。其实,我早就被这篇消息吸住了,反复研读之后又把它剪贴到存报册子里。这篇消息报道了镇平县经营清真冷冻厂的个体户吴天喜经营讲信誉,不坑人骗钱的事儿。事情虽平  相似文献   

19.
1982年暑假期间,我到一位县通讯专干的家里去玩,他知道我正为参加高招屡试不第苦恼,就从他的书架上取下几十本《河南日报通讯》让我看,说《河南日报通讯》可以作为我成才的引路人。当时我还以为他是给我开玩笑;但因为闲着没事,也就随便翻看起来,谁知越看越爱看。在他那里一个星期,我就看了7天,把1980年、1981年和1982年上半年的《河南日报通讯》全看了一遍。临走,我把《河南日报通讯》带回到家里. 1983年初,我开始掂笔写新闻报道.头一篇发表在《河南农民报》上,我是多么高兴啊! 从此以后,我就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一碰到新鲜事,就立即动手写稿. 这一年,我在县以上新闻单位发稿32篇,年终被县委评为优秀通讯员。 1984年秋,我又到县乳品厂当了“合同工”,先后担任通讯员、秘书和团委书记.我邀集了一些爱好新闻写作的年轻人,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记得上军校第一年,我爬起“格子”。一年中,倾心撰写了33篇稿件,却没收获一篇“铅字”。我一次次暗暗地问自己:是稿件质量不行?是报社没有“关系”?还是自己不是这块“料”?说心里话,由于很长时间找不出原因,我彻底灰心了。 一天,我从《河北日报》上看到一则征文,看后再也按捺不住激情,也拿起笔写起自己的故事。我把征文要求当作“镜子”,一遍遍地对照,一遍遍地思索、修改。三个星期后,《是你使我转变》一文竟然在《河北日报》上开天辟地第一回“亮相”。没多久,我发现《解放军报》上新开辟一个专栏:“每月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