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悔的选择     
从军5年,有4年是走“新闻”路。 记得那次新闻干事到基层物色报道员,我拉着新闻干事的手苦苦要求到团报道组搞新闻,并把以前发表的几篇“豆腐块”拿给他看……就这样,我放弃了当班长、报考军校的机会进了团报道组。在先后投出70余篇稿件都如石沉大海的情况下,我敲开了郑干事的房门。郑干事每年都被省军区和师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并且三次荣立三等功。我找他“拜师学艺”取经。但他只丢给我一句话:“路要自己走,志要自己立,梦要自己圆……”临出门时他还送给我《新闻简明教程》、《新闻标题制作100例》、《耕耘录》、…  相似文献   

2.
我的几点体会汉源县委报道组周邦和从1958年《四川日报》刊登我采写的《彝家山寨荞麦香》第一篇新闻稿以来,我搞报道已有37年了。一些体会或许对业余通讯员有所启示。新闻采访,是为新闻报道而进行的专门的调查研究活动,要采访成功,必须做到:一要刻苦学习。新闻...  相似文献   

3.
感谢老师新野县施庵乡彭兴才我是1906年初才试着搞点新闻报道的。当时,我对新闻写作一窍不通,全凭着一股于热情,不间断地采写了几十篇稿件,可篇篇如石沉大海。正苦恼时,乡宣传委员王梅莲来到我家,她看了我的一些底稿说:“你对新闻写作的知识还欠缺。”我没好气地说:“你让我去进修吧?在这乡旮旯里你哪能给我找位老师?”王梅莲说:“如果你真有志气搞新闻写作,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位老师。”说着,她掏出了一本《新闻爱好者》杂志。说实话,当时我对这位“老师”还不太热情,谁知当我看了几页  相似文献   

4.
省新闻学会主持的一九八五年全省报纸优秀新闻作品评选结果最近在西安揭晓,共有六十四篇(幅)好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十一个,二等奖十六个,三等奖三十七个。以下是获一等奖的新闻作品目录: 新闻三篇:《李爱琴三改广告见风格》(陕西日报)、《丧事中的大红匾》(陕西日报)、《省公路局“企业验收团”在安康大搞“吃、喝、拿”》(陕西日报);通讯二篇:《哥哥今日走西口妹妹欢喜不再留》(陕西日报)、《张斌杰轶事》(宝鸡报);评论一篇:《年龄的紧迫感与“危机感”》(陕西日报);来信二篇:《值得深思的掌声》(法制周  相似文献   

5.
难忘编辑情     
写稿,在我的生涯中占有一席之地,一年下来也有上百篇稿件被各地新闻单位采用,去年还被《江山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回头看去,引我走上这条“文路”的是《江山日报》专刊部编辑夏哨荣。 论学历,我初中都没毕业,可平时喜欢动笔,有时也把自己认为较好的稿件投寄出去,但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却从未能上报。几度失望,又几度重提笔杆,蓦然想入非非:我又不认识编辑,哪会用我的稿!“爬格子”与我无缘了。 1994年3月14日,近一年时间付出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一点收获,一篇题为《街头怪事》的言论被《江山日报》采用。当时的心情甭提有多激动,写稿热情顿时高涨百倍。我利用空闲时间跑东家串西家采  相似文献   

6.
从提起笔开始写稿到现在 ,已快16年了。第一次用卖了牙膏皮的钱买了方格纸学着搞“新闻”时 ,我还不知什么叫“本报讯”、“本台消息”。开初 ,我一边学习一边实践 ,寄出的稿件均是石沉大海。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坚韧不拔 ,终于把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登在一张小报上 ,不几天在《四川日报》登了个“花边新闻”《熟睡时唱歌的人》 ,再不几天 ,一家大区报纸同一天用了我2篇稿件。那成功的喜悦是难以言表的。在也算作“爬格子”的道路上 ,我的一次“无理取闹” ,是刻骨铭心的。那时生活在连队 ,有位战友因违军规军纪受到处理 ,后来退伍回到家中 ,…  相似文献   

7.
有人曾这样说过:“高明的记者,不是给读者叙述新闻,而是向读者再现新闻,把读者带到新闻发生的现场,看到场面,听到声音,嗅到气味,感受其中的氛围,从而产生如临其境的效果。”《邢台日报》2008年10月7日刊发的《栾卸多闻鸟鸣声》就是一篇运用散文写作手法带给读者美感享受的上乘佳作。  相似文献   

8.
通讯员园地     
读报剪报有收获 我爱读报剪报。往往见人家看报纸是看过了就丢到一边不管了,而我却不舍得,看完的报纸我也不会放过它,我把它们分类剪贴起来,做成几个剪贴本,按报道的内容分别分类为:农业、工业、新闻评论、经济信息、法制等五个剪贴本,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收集剪贴了1086篇。 我觉得读报剪报,不但有意思,而且还对我采写新闻帮助不小。我常常把这些剪贴本当作我写稿的“老师”。每当我动笔写稿时,我总是先请教我的“老师”。看看人家是怎样写的。如我发给《桂中日报》的一篇《有感于干部下乡》的稿子,就是借鉴了人家的技巧,来充实自己的。我从我的剪贴本中看到了有一篇关于干部搞不正之风的文章,读后觉得很有针对性,于是联想到现在的干部下乡也有一股不正之风,觉得很有写一写的必要,于是就写了《有感于干部下乡》的议论性文章,被《桂中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用了。  相似文献   

9.
搞了几年的文学创作,觉得单一乏味,又开始学写新闻稿。其实在搞文学创作时,我就对《新闻爱好者》感兴趣,那时还叫《河南日报通讯》。每期来后,我总是一字不漏地读完她,因此,对新闻早想试试写写。1990年元月,我开始写新闻稿,采访了几个人物,可无处下手写,只好从抽屉内拿出《新闻爱好者》,来个比葫芦划瓢。写好寄给我们县广播站,结果不几天广播了,这一下我可喜出望外,也来了劲。3天内,我一下写了十几篇,寄给省以上新闻  相似文献   

10.
在《阜阳日报》参评2008年安徽新闻奖作品推荐中,《阜阳日报》2版《大家谈》栏目2008年3月3日刊登的一篇题为《新农村建设不能重“点”轻“面”》的小言论,引起了参与推荐的老总和同志们的共鸣.认为这篇小言论敢于指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揭示了新农村建设中有些地方重“点”轻“面”.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现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一致推荐这篇小言论参评2008年安徽新闻奖。  相似文献   

11.
冒了一次名     
几年来,每当看到《刊中报》时,我总是暗自脸红,因为我曾冒了一次名:拿别人的作品冒充自己的大作。 初入军营的我,在训练执勤之余,经常写点小文章,虽也算是“笔耕不辍”,战果却只是驻地日报的几篇“豆腐块”。那年年底,我无意中看到第10期《新闻与成才》的《刊中报》刊登了一篇题为《稿费》的小小说。我眼睛一亮:作者是陆卫东,与我只有一字之差。我想,反正是文学作品,又没标明单位,谁能肯定不是我写的?于是,我壮着胆拿杂志给指导员刘富强看,还振振有辞地介绍:“名字被印错了一个字。”由于中队历史上从未在中央级报刊“…  相似文献   

12.
我恋上“爬格于”这一行,已经有20多年了、1962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了生我、育我的家乡──未央区草滩镇东兴隆村。回村后.我利用工余时间搞宣传工作,并办起了油印小报《东兴通讯》。我们办小报得到了当时下乡记者张扬(现西安日报政法农财部副主任)的亲自指导,他教我们如何写稿、编稿、办小报,如何写新闻报道。张扬同志是我第一个老师,我的第一篇上报稿子《铁人队长》是他帮助我反复修改后上了西安日报。这大大激发了我的写稿热情.接着有几篇稿也见报了。1984年3月13日,我被调入未央区委宣传部担任通讯干事,从此,跃入…  相似文献   

13.
我是从1986年初开始试着向报刊电台投稿的。那一年,我真可称为“高产作者”,辛辛苦苦编织了200多篇。向报刊电台发射“多弹头导弹”,分导出去的弹头,一部分又被弹射了回来,一部分消失在不同的编辑部纸篓内,只有一篇150来字的小消息发表在《南阳日报》上,那已是当年的年底了。这对于一个稿纸用了10本的青年来说.可算得不小的收获了。我双手捧着”处女作”,连看了10遍,然后珍藏在心爱的记录本中。 1987年初,我订了《新闻爱好者》、《南阳日报通讯》和一些新闻理论书籍。有了理性指导,我给自己订了写稿计划,一年必须见报50篇。我写得更勤了,每天2—3篇,继续发射“多弹头导弹”。天哪,结果,一个月写了172篇,实分导发出216篇,  相似文献   

14.
我当业余通讯员已足足有25个年头了。25年来,我写的稿子由浅入深,从县城走向全国,不但每年稿件被采用平均达到250篇左右,而且稿费收入还突破万元大关,成为远近闻名的“写稿专业户”。每当谈及这些,我都深深体会到,这是自己实行“滚动发展”的结果。其实,要说滚动发展,无非是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在这方面,我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舍得花钱订阅相关的报刊杂志。我每年都坚持订阅《中国化工报》、《中国机电日报》、《新闻爱好者》、《新闻知识》等十几份报刊杂志,投资1300元左右。二是购买相关工具书,不断充实家庭…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我是一个新闻爱好者,是四川省达县地区《通川日报》的通讯员。去年我为报刊、电台采写新闻稿件八十余篇,被县广播站播用六十余篇,被《通川日报》、《四川日报》、《四川农民报》、《经济日报》和四川广播电台共刊用三十多篇。在实践工作中,自己深感新闻基础知识不扎实,总想系统地学习新闻专业基础理论,去年十一月份,西北新闻刊院招生,给了我业余系统学习的良好机会。  相似文献   

16.
刘良龙 《新闻知识》2001,(Z1):43-44
我在大学学的是机械制造专业,搞新闻是半路出家、先天不足。但在新闻获奖方面,却一直“运气”不错:在南昌市一家企业报工作的三年时间里,得江西新闻奖二等奖1次,南昌新闻奖一等奖2次(每年全市只评3篇一等奖新闻)、三等奖3次;在江西日报杜主办的《江南都市报》工作的两年半时间里,获得江西新闻奖一等奖、二等奖各2次和好标题奖1次,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年度好新闻评选一等奖2次、三等奖互次,全国“保护明天”好新闻以及江西省政协好新闻、五四新闻奖、五一好新闻5次;在《深圳商报》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每年都有作品获广…  相似文献   

17.
我与《新闻知识》打交道已三年多了。认识她后,每期必读,尤其新闻知识讲座、业务研究和各类体裁的采写经验,还有各地优秀通讯员的经验交流,更加引入爱读,使我受益匪浅。我的豆腐块文章及新闻报道,先后在地、省和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我上学时就钟爱文学.向往“记者”,上十年的闭门造车,一切良苦用心付之东流。经文化馆一位老师的指导与介绍,我与《新闻知识》交上朋友。认识她,我这个小人物在工友眼里,成了名副其实的“记者”。当年我在《中国电视报》上就发了2篇稿,《汉中日报》7篇,《中原铁道报)、安康铁道报》共19篇。《新闻…  相似文献   

18.
搞新闻10年,有什么好的经验不敢当,但一些零星的感想、体会还是有的。今天写一点出来,就教于同行。 初来报社,对新闻工作有一种神秘感:我适合搞这个工作吗?我能搞好吗?面对着别人写的一篇篇报道,羡慕极了。同时,由于自己急于进入“角色”,又对新闻工作产生了望而生畏的感觉:太难了。 怎么办?年轻人毕竟还是有点儿事业心的,学呗!于是,借来资料室几本专业书籍,再托朋友、同学在外地买几本,还有就是多听“闻道在先”者的教诲,多看几篇他们修改后的稿件,等等。经过几年的揣摩、努力,居然也可以采写简单的新闻稿件了,一篇…  相似文献   

19.
我从1987年五月20日从新兵连直接调入政治处搞新闻已有10个年头了,发表稿件有500余篇。上至《人民日报》、中央电台,下至驻地市县报纸电台,都用过我的稿子。唯独《解放军报》──我心中的大报没用过我一个字。作为一名军人,一位部队报道员,没能在自己每天阅读的报纸上稿,使我遭受了好多尴尬好多难堪。同事问:“小魏,今年在军报上见了几篇文章。”领导说:“凡是在军报上发表稿件的,记王等功一次。”就这样几句话,足以让~个有自尊心的报道员彻夜难眠(这并非为了荣誉。其实,新闻已给我带来了四枚三等功章)。说到写稿,我在中学…  相似文献   

20.
张颂甲 《传媒》2001,(5):53-55
从天津《进步日报》到北京《经济日报》,从22岁满头青丝到年近七旬办了离休手续,干了几十年新闻工作,写稿何止千百篇!新闻原是“易碎品”,时过境迁,大都如过眼烟云般淡忘了,再没有兴趣去回忆它们了,可是惟独有一篇稿子,因为当年“难产”,几经周折,反复修改,给我留下了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