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传统儒学“天人合一”说的真谤乃是道德本体论,而非“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把儒学的“天人合一”顾名思义地释译成白话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此来阐发其环境伦理学价值,不仅是解义上的根本错误,而且也少有建设性,儒学“天人合一”说的环境伦理学价值在于,它提示一种新的文化和哲学视角。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思想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对于保护西部生态环境的启示有:重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整体观念;树立生态伦理学观念;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思想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对于保护西部生态环境的启示有重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整体观念;树立生态伦理学观念;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社会和谐是中国人民几千年不懈追求的价值取向,是倡导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在当代中国,面对社会种种不和谐因素,缓和并解决这些矛盾,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儒学是我们民族的一份极其丰富,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的心理、习俗、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均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重点挖掘儒学中诸如“天人合一”“仁者爱人”“中庸之道”等和谐思想,找出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契合点,以期用儒家和谐思想为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全面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发展是发展伦理学的催生机制和价值核心。发展伦理学是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价值尺度来确立它的伦理原则,它力图实现个体、群体与类的和谐共荣,消费性价值与环境价值的和谐实现,生态尺度与人态尺度的和谐一致,代际与代内之间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老子、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之一。其中所蕴涵的科学的人文修养及和谐统一的价值观,有利于解决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对于反思现代工业文明产生的负面效应,重新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核心所在,是中国古人处理天人关系的基本思路,其基本内涵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者对“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观、平等观、统筹观和发展观的多角度分析,旨在为我们解决当代生态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价值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它从整体论的原则出发,提供了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构架和思维模式,放弃了近代机械自然观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所蕴含的基本生态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生态理念惊人地相似,为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伦理学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渊源和思想资料,进一步阐明了“天人合一”观的现实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学习“天人合一”观,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区环境 人与自然的关系,讲的是人要知天,顺应自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纵观中华传统文化,从先秦到明清,我国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对天人关系都有过不少论述。其中有代表的是老子的“见素抱朴”、“回归自然”的“顺天说”;苟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制天说”;  相似文献   

11.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域下考察先秦儒家与马克思思想体系,比较分析两者的特点,对我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先秦儒家与马克思均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前者基于我国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侧重于人对自然的顺应,道德色彩浓厚;后者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侧重于人自身价值的实现,有鲜明的实践性品格。先秦儒家“天人合一”“中和”“尚俭节用”等思想与马克思视“人与自然之关系”为“人与人之关系”的思想,均被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所继承。此外,这两种生态思想还蕴含丰富的美学、伦理学内容,这或可为我们进一步沟通生态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今社会,儒家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表现出一种自发的、朴素的“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对解决当前环境问题虽有许多重要的启示,但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朴素的思想是一种人生哲学,而不是在生存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它不能为当今社会的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可持续发展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的、正确的发展观,现时代应该明确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现代生态伦理学是人类对生态环境危机忧患意识的理论思考,它的出现是人类伦理思想史和观念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进行生态伦理学思想基本方法和原则的建构时借鉴东方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重新认识和评价人与自然的关系,扩展伦理学研究的领域,追求人与自然的协同进步,为解决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提供一种新的价值范式。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学者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这里的“天”指“天道”即自然规律。“人”指“人道”即人类社会的规律。“天人合一”也就是说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在儒家学者看来,人与自然理应和谐相处。而不是征服自然、与自然对立。人是自然演化的产物。同时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道”是“天道”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天人合一"是儒家的主流思想,如何理解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关系到对儒学的思想内容及其当代价值的评价,也关系到当今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历史地看,儒家"天人合一"的含义是复杂的,主要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是"天人合德".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庄子思想,特别是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文明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建设目标。这同时也是具有庄子“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一种深化概括。注重庄子“天人合一”思想的现实意义,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多种关系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建设“天地与我并生”的和谐统一的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医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到来,形成了平等、和谐、共生的全新生态伦理观。我国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生态观,这与当代生态伦理观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古代医学正是在朴素的“天人合一”生态观的指引下,形成了“人体阴阳五行说”、“自然诊治”、“自然保健”等一系列具有现代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和实践,对人类健康及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环境立法的终极目的——兼论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价值观是环境法目的理念的基础和出发点。传统的“人类利益中心”环境价值观引致了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 ,而脱胎于生态伦理学的“生态利益中心”环境价值观作为一种道德主义理想 ,在法律层面上遭遇到困境。“可持续发展观”以公平、公正为基本价值观 ,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目标 ,是生态道德法则上升为法律规范的唯一理性选择。由此 ,环境立法的终极目的应该是 ,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导向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保障人类利益和生态利益。  相似文献   

19.
生态伦理的诞生是对伦理主体、界域和思维空间的一次实质性拓展,开创了伦理学超越“人类视角”的新境界,旨在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走出人类生存困境。与自然和解,必须抛弃“主客二分”的机械论自然观,坚持“天人合一”的整体主义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对立冲突。所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前提是建构符合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公正合理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风水说源远流长,在堪舆风水说的影响下,宋代的家族或宗族组织为了保护“龙脉”或“风水”,禁止族人或外族人在祖坟山上或附近种植某些经济作物,禁止砍伐祖坟山上及其周围树木,有意无意之中避免了水土流失,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而采取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这些措施对当代的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可贵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