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感能力指的是从他人的观点感知某种现象或体验他人感情的能力,心理学上称之为“移情”。这类攻击性行为的根源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的共感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2.
设计理念: 遵循并凸显词的诗性、意象和共感,澄心直观得其象,会心吟诵得其韵,潜心涵咏得其意。关注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双主体地位,关注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在有滋有味、情趣盎然的诵读表达中引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喜爱之情。  相似文献   

3.
舍勒对移情论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他的<共感现象学>一书中.在那里,舍勒区分了几种相似的共感现象,借助于对这些共感现象的区分与厘定,特别是通过对"一体感"、"同情"等现象的考察,舍勒展开了对移情论的批评.舍勒对移情论的批评不仅是针对利普斯(Theodor Lipps),也指向胡塞尔(Edmund Husserl).虽然舍勒仍然坚持本质还原的现象学方法,但与胡塞尔认为认识现象是现象学的基础不同,舍勒认为情感现象才是现象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虞美人》为代表的李煜词,在"眼界"上突破了花间词的狭小视域,从风花雪月升华到家国兴衰与人的生命关怀;在抒情上摆脱一己私愁,而将个人情感体验上升为普遍性的人类共感。此外,还通过"愁"的形象化表达,蕴含着深远的"时间"意识,而这一点也是《虞美人》成为千古绝唱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5.
李燕杰 《教育艺术》2007,(1):33-34,37
(接上期)教育艺术家如果善于捕捉、利用能引起共鸣的事物,又善于利用人的生命的共感,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儿童情绪认知的发展及其对助人意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自编故事和对儿童的提问,根据儿童回答中涉及他人情绪状态的程度,将儿童的情绪认知分为与故事内容无关、只涉及情境信息、自己经验的投射、共感的理解、再加工的理解5个水平,结果表明:3~5岁幼儿的情绪认知处于情境信息的描述和自己经验的投射阶段,7岁以后共感理解和再加工的理解占优势;情绪认知不存在性别差异,对幼儿的助人意向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7.
陈鹤琴先生说:"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和音乐接触,可由节奏的美使肉体和精神共鸣共感。"因此,在舞蹈教学中,必须重视孩子对舞蹈作品感情和主题上的深刻了解,而不是一味重"形",而忽略了"神"。3~6岁的幼儿理解能力有限、生活经验的缺乏,但只要用心加以引导,是可以让孩子们"手舞"有物,"足蹈"有理。这样孩子们在表演时就会在心理上与舞蹈角色共鸣共感,忘我投入,表情自然展现,舞蹈表演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一群平凡的高中生,他们的成长过程有伤痛、有萌动……音乐与电视剧的结合,《Monstar就是这样一部能让人有触动、有共感的青春电视剧!  相似文献   

9.
编辑们还没弄懂海德格尔"时间是空间的'真理'"观点,倒对他关于"操心"的论述颇有些感触。一不留神2020新年已至,2019成了旧岁,时间昼夜弗息滚滚向前,我们并未十分在意这个,然而,对历史怎样经由教育来帮助学生健康全面成长、服务他们当下的生活,却非常"操心"。历史教育界成千上万同仁对此岂无强烈共感?用热词表达,此"操心"说穿了即历史教育的"初心"。  相似文献   

10.
西方现代诗歌不同于其他文体别有一番语言魅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更追求对于个人自身情感的感知。笔者以共感出发,望在实际教学中以朗诵法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进程。  相似文献   

11.
马雷 《快乐阅读》2011,(18):67-68
如何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领略其中的意境美,只有熟读古诗,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大胆想象,使学生达到与诗人"同情共感"的艺术境界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与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前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状况不容乐观。文章探讨了亲子沟通受阻的原因,并提出家长可以借助心理咨询中的共感原理来形成亲子沟通的技巧,协调青春期的亲子关系,促进亲子沟通。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推崇五代、北宋词的一个重要原因,乃在于这一时期的一些优秀词家时有表现或触及人类生命共感的篇章或名句。王国维从哲学的高度感悟这些名篇或名句,通过对社会人生的广阔联想,阐发他自己对人生本质——欲望的理解。对唐五代名作,王国维常从“堂庑”或“气象”的角度给以肯定;对北宋词家,则有“风人深致”的赞许。王国维批评南宋词的原因之一,也应与南宋的词作触及人类生命共感的深度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14.
审美欣赏中的“共感”又称“感会”、“会心”、“应会”等等,指的是主体与对象之间心物两契,产生情感上的共振共鸣,即是西方美学所说的审美移情。  相似文献   

15.
高校德育中关于"同理心"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同理心(empathy)亦称共感、共情,是站在对方立场思考的一种方式,是EQ理论的专有名词,是指正确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进而做到相互了解、关怀和情感上  相似文献   

16.
“听朱先生的课,是一种享受。”“听朱先生讲书,你往往听不见下课的铃声。”这是我们中文系38级同学的共感。的确,朱先生的教诲,使人如沉醉在东风中。  相似文献   

17.
编辑们还没弄懂海德格尔"时间是空间的'真理'"观点,倒对他关于"操心"的论述颇有些感触。一不留神2020新年已至,2019成了旧岁,时间昼夜弗息滚滚向前,我们并未十分在意这个,然而,对历史怎样经由教育来帮助学生健康全面成长、服务他们当下的生活,却非常"操心"。历史教育界成千上万同仁对此岂无强烈共感?用热词表达,此"操心"说穿了即历史教育的"初心"。不管送迎多少旧岁新年,我们"操心"的这个重点始终不应改变。  相似文献   

18.
“兴”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特征的范畴,着重分析了主体通过“兴”的审美还原,如何经由物我共感、物我同一、抵达天地之境的过程及相关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19.
美丽的主持人朱丹,最近因为《中国最强音》节目,相信大家都有关注到她。真实的她,爱笑又亲切。采访中,她平淡的一句话,但能让人体会到完全的共感“把那些虚的假的东西全都放掉,你就会活得特别轻松。”  相似文献   

20.
文化与语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文化影响着语言,而语言则是反映文化的重要工具。日本语言中的很多语法表达方式都蕴含了万物有灵论的因素,本文以万物有灵论的自发性和共感两方面来剖析对日语语法的影响,以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日语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