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道德经》英译本中的误译案例,指出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差异、不同译者的文化背景差异以及译者认知层次的差异等是造成误译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分析《道德经》英译过程中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对《道德经》复译提出针对性建议,包括精准理解源语文本、灵活使用译语表达、有效再现文化意象等,以期为将来翻译《道德经》和其他中华文化典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中的意象独具特色。意象是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译者在翻译意象时,应利用已有知识充分理解原文,把握源语与目标语的特点,从语言和文化的层面对原文进行全面分析。译者可以运用保留意象、改写意象和省略意象的方法再现原诗风韵。  相似文献   

3.
笔者以不同时期出版的《瓦尔登湖》的3个中文译本为例,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思想,比较分析译语文化介入问题。通过比较发现,不同的译者在译语文化因素的介入上表现出各自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对原文文本文化的诠释上走的是从归化译语到回归源语表达的演化过程。另外,不同译者在处理译语文化介入上同样存在着侧重归化或侧重异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文化的差异构成了文学翻译的主要障碍。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之间不对等性的影响。人物命名历来是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笔者以《好小伙子布朗》中男女主角Brown和Faith的汉译为例探讨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失现象并提出弥补办法。  相似文献   

5.
《瓦尔登湖》中文译本所参照的文本即"前文本"不是被机械地模仿与重复,而是与《瓦尔登湖》英语原著产生内在的文本关联,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徐迟、王光林、戴欢三位译者对《瓦尔登湖》的互文还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体现了翻译的互文还原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文学意象翻译是《诗经》英译的重点和难点。鸟意象在《诗经》意象群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类的生活特点和思维习惯。符号语言学强调符号和文化的关系,以源语语用意义为核心。在以《诗经》中鸟的飞、鸣、羽、巢意象为研究切入点,对比亚瑟·韦利和埃兹拉·庞德的鸟意象英译文后可以发现,韦利译本比庞德译本更加注重符号转换。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照顾语言文化差异,保证意象的语用意义和指称意义均得以恰当传达。  相似文献   

7.
影视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组——以《绯闻女孩》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影视翻译作为一座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文化意象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异化、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可以较好地处理影视台词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组。在影视翻译中,译者有责任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运用归化或者异化,抑或两者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既帮助观众理解源语文化意象,又丰富译入语语言。《绯闻女孩》的不同台词翻译,较合理地处理影视作品中的文化意象,使译入语观众与源语观众的心理接受达到一种和谐美。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文学中的特殊体裁,译者对原诗意象语义的识解直接关乎译文质量的好坏。该文将汉译英译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相结合,从识解理论的四个主要维度对杜甫诗《登高》三个英译本进行评析,研究不同译者对诗中意象语义的识解操作及其对运用目标语进行意象重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诗歌是文学中的特殊体裁,译者对原诗意象语义的识解直接关乎译文质量的好坏。该文将汉译英译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相结合,从识解理论的四个主要维度对杜甫诗《登高》三个英译本进行评析,研究不同译者对诗中意象语义的识解操作及其对运用目标语进行意象重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基于翻译美学理论之上,对比分析了《瓦尔登湖》的两个中文译本,并且评价两位译者在美感传递尤其是意象再现方面的表现,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要想成功地传递原作中的意象,译者不仅需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敏锐的审美能力,而且需要充分理解原作,尊重原作,不做过度修饰。译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化素养和审美及表达能力,以求更好地实现文学翻译中意象之美的传递。  相似文献   

11.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分析中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也是衡量一部译作质量的重要依据。文章以《瓦尔登湖》的两个中译本为例,对比分析了译者对原作中衔接、连贯手段的把握与处理,认为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要有语篇意识,重视译文语篇的衔接与连贯,遵照原作者的意图和语篇的逻辑推进层次构建译文。  相似文献   

12.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分析中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也是衡量一部译作质量的重要依据。文章以《瓦尔登湖》的两个中译本为例,对比分析了译者对原作中衔接、连贯手段的把握与处理,认为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要有语篇意识,重视译文语篇的衔接与连贯,遵照原作者的意图和语篇的逻辑推进层次构建译文。  相似文献   

13.
意象图式是相当抽象的概念,由反复出现的具体经验中形成的模式组成,是人类经验和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中,联系具体意象和抽象关系的认知结构。因此,不同民族文化的人的意象图式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而作为文学作品中最形象、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意象,译者负有不可推卸地传递责任。因此,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时,需要根据不同语言的语境,对意象进行解码;同时,也要根据源语和目标语中的意象图式之闻关系,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进行意象翻译。  相似文献   

14.
柏慧 《英语广场》2023,(32):46-49
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译者通过在译文中巧妙再现源语,使译语读者能够达到与源语读者一致的理解与欣赏水平。这一理论为国内的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本文以译者夏阳翻译的《无人生还》汉译本为研究对象,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从词汇、句法与语篇三方面分析其丰富多样的翻译技巧,进而剖析该译作中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探讨如何使译语读者达到与源语读者相当的理解程度,启发读者对阿加莎悬疑侦探小说中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5.
由于英语和汉语中复数标记方式不同,在汉译英语复数名词时,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方式。本文以《瓦尔登湖》英文原著和《瓦尔登湖》徐迟汉译本为研究文本,分别分析英语复数标记和汉语复数标记的语义功能,探讨两者的对应性,通过对比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归纳其中体现的汉译英语复数名词的技巧,总结省译法、增译法和改译法等可行的翻译方法,希望借助英汉复数标记方式之间的相似性与对应关系,找到系统的英汉复数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6.
意象是创造汉语古诗词诗意的重要手段,以"哀怨""愁思"为主题的闺怨词常常使用意象静态并置和意象动态跳跃组合两种形式的搭配。从认知视角看,意象是语言符号激活的认知结构的空位,意象意义的获得是读者调用框架或脚本等认知结构的默认信息填补空位的过程。译者的任务是在译入语中选取恰当的语言符号,使得源语和译入语达到认知结构激活对等的效果,使译入语读者获得和源语读者同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17.
《哈利·波特》系列自出版以来一直深受全球读者的喜爱。本文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哈利·波特》系列译本为研究对象,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研究《哈利·波特》系列中特色词汇的汉译,这些特色词汇主要包括拟声词、咒语词以及名称词三大类。本文发现译者在翻译特色词汇过程中采用了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以及音译法与意译法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词汇层面的对等,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使目的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阅读感受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决定了翻译离不开文化,因此,要对一种语言进行翻译,译者必须先理解这种语言的文化意象的不同背景知识,全面考虑源语所包含的文化意象因素,才能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习惯,否则就会造成文化意象的失落或错位。本文探讨了英汉语言中一些文化意象的不同表现形式和意蕴,结合人们对中西文化意象的不同理解,提出了处理文化意象的具体翻译策略,以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海镇 《考试周刊》2010,(40):36-37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是源语与译语、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中介。译者主体性表现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应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其主体性不仅应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选择、理解和阐释上,还应体现在翻译策略上。本文以白居易《买花》的韦利译本和许渊冲译本为例来看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在语际翻译过程中,源语所体现的文化信息的传递是很重要的。但是由于中西文化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译英过程中出现文化信息的缺损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以杨究益译本《红楼梦》中歇后语的翻译为例,简要探讨汉译英过程中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与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