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巴金与无政府主义的关系,这是一个纠缠了近六十年的学术疑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巴金研究空前深入。在这个问题上,涌现了一大批有一定价值的探讨和争鸣文章。然而汗牛充栋的成果数量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气候,并没有带来对巴金与无政府主义研究的真正突破。这些文章,要么满足于“拨乱反正”的效果本身,要么醉心于寻找已有文章的论证破绽,要么自负于“片面的深刻”……在这些各持一端、互不相让之中,我们看到了思维方式的种种简单化:如“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如对巴金变化中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只做静态考察;如把巴金的政治思想与其创作内容混淆。前人的失足处往往是后人的起程点。我们对这一课题的探索,就从前人莫衷一是的三个方面切入吧!  相似文献   

2.
《灭亡》是巴金的处女作。是巴金从“探索人生出发走上文学道路”①后的第一声“追求光明的呼号”。②这部小说在《小说月报》连载后,立即引起读者与评论界的注意,被誉为“现代文坛不可多得的佳作”③成为当时影响很大的畅销书,曾重版十余次。 但是,由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评论界对巴金及其作品褒贬不一,而贬的意见似乎更多,所以《灭亡》这部小说素被斥为“无政府主义的狂热”之作,几乎遭到被全面否定的厄运,至今仍缺乏辩证的和历史的全面评价;连巴金自己新编选的十卷本《巴  相似文献   

3.
巴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位有重大影响的革命民主主义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他的优秀作品,在民主革命时期,放出异样光彩,直至今日,仍拥有广大读者群。这一惹人注目的现象,促使人们对他的思想和创作重新作出评价。文革期间,由于“左”倾路线影响,曾对巴金的思想作了错误批判,给他戴上了无政府主义者的帽子。事实证明,巴金不是无政府主义者,而是革命民主主义者。本文试对巴金革命  相似文献   

4.
以刘忠士(即钟时)为核心的美国旧金山华人无政府主义团体"乎社",其机关刊物《平等》(1927-1931)是以时为无政府主义者的巴金为中心来展开编辑工作的。这份杂志超越了中国无政府主义的活动框架,发挥了其作为面向世界无政府主义运动窗口的机能。这既是巴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所具有的普遍性、世界性趋向的表达,同时也是在法国、美国、中国之间构筑信息与思想网络的刘忠士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无政府主义改变了巴金的人生。被无政府主义折服是在家庭社会这两方面因素的合力影响下造成的,巴金经历了幼年的人道主义到青年纯粹的无政府主义再到中年对无政府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研究的过程,它体现在巴金早期的文学作品中,展现了巴金作品中的无政府主义思想蕴含及其审美价值。在20世纪初的文坛上,巴金凭借着真城、朴素、"无技巧"的艺术创作特色,征服了无数青少年躁动的心灵。  相似文献   

6.
解放以前巴金的思想是相当复杂的,其核心思想是无政府主义,其无政府主义思想经历了一个从信仰到破产的过程,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一)初步接触无政府主义;(二)系统地研究无政府主义;(三)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危机;(四)转变为无产阶段战士。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结合巴金新民主主义后期创作的中篇小说《憩园》(一九四四年),分析评价作为无政府主义学说重要组成部分的“人类爱”的思想在巴金思想和创作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变化,力图在历史范畴内对这一问题作出较为公正客观的评价。 一、巴金“人类爱”思想的来源及其实质 巴金对于自己的“人类爱”思想曾有过明确的表述。他说:“‘人类爱’是我全部性格的根底。”“我现在的信条是:忠实地生活,正直地战斗,爱那需要爱的,恨那需要恨的。恨那摧残爱的。我的上帝只有一个,就是人类,为了他我准备贡献我的一切。”  相似文献   

8.
民粹主义与巴金早期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粹主义源于俄国 ,它与无政府主义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由于时代的误读 ,巴金在接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同时 ,也深受民粹主义的感染。民粹主义在巴金早期的作品中留有鲜明的印记  相似文献   

9.
《寒夜》承载了特定时代下的巴金的情感,及他对生存在其中的人们的悲剧命运的深度思考,对巴金小说《寒夜》“灰色空间”的解读有助于对巴金创作“艺术断裂”问题的理解。小说创作时的时代环境、工作生活环境、巴金精神世界的苦闷是“灰色心态”产生的基础。《寒夜》里大量的文字和人物的心情显示了灰色的“存在”,巴金在《寒夜》里流露对知识、自由、胜利、制度、真爱等的质疑和否定,“灰色空间”的“存在”都隐含着强烈的“虚无”指向。  相似文献   

10.
巴金     
巴金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原名李芾甘,一九○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的大家庭,亲身感受到封建礼教的罪恶,从小就对封建专制制度不满。“五四”运动时期,受革命激流的冲击,增长了民主主义思想,接着,又读了不少宣传无政府主义的书籍,受克鲁泡特金的影响较大。一九二○年九月进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一九二三  相似文献   

11.
童年经历为巴金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生成初步奠定了社会和思想基础,并内化为他精神结构中的宝贵质素,西风东渐的思潮也激活了沉潜于他精神结构中的质素。因此,少年巴金与西方无政府主义大师实现了跨越时空的精神相遇。  相似文献   

12.
巴金早期的编辑活动基本上是为了实践他的无政府主义思想这一目标来进行的。随着他在无政府主义理论实践探索上的失败,以及文学创作的成功使巴金开始向着文学活动转向。特别是参加《文学季刊》的编辑实践活动为他后来主持文化生活出版社的编辑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 巴金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诚如鲁迅所讲:“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巴金的著作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的宝库,对新时期文学创作有很大借鉴意义。但长期以来,巴金总被误解、曲解甚至歪解,解放以前,国内没有一本研究他的专著,新中国成立至“四人帮”垮台前,因左的思想干扰,研究成果也甚为寥寥。自一九七七年以来,对巴金的研究才出现了蓬勃兴旺的景象,出版了一批专著,发表了数百篇文章,对他的思想和小说创作做了许多精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丁玲早期参加过无政府主义者们组织的活动,也与一些无政府主义者有过密切接触,因而受到了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其早期作品对超拔于世俗生活之上的性爱乌托邦的追寻,标志着中国性爱小说走出了五四“爱情-婚姻-家庭”的世俗程序,进入到一个新的精神空间,使中国女性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由于巴金对以俄国文化与法国文化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人道主义与基督教等现代西方文化的接受使他获得了一种世界性的文化视野,从而导致了其怨恨体验的产生。巴金小说的怨恨首先是对旧社会制度尤其传统文化中家族制度的外向怨恨。同时也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弱点在知识分子本身与他自己思想深处存在着极大的积淀与制约,从而又导致了其怨恨的现代性体验由外发转向内省,由怨恨制度转向怨恨知识分子本身,由怨恨他者转为怨恨自我。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察了巴金20世纪30年代的短篇小说集<复仇>中的异国形象,发现这些形象体现了巴金所受域外思想的影响,其中倾注了巴金的人道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及复仇的英雄主义思想.这些作品中异国形象的刻画折射出巴金自我和他者思想的混杂及其复杂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解读巴金的无政府主义,必须很好地把握巴金与克鲁泡特金之间的关系。克鲁泡特金作为巴金的精神导师,对巴金的影响既是单向的,也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体现在笔名的取名,而且在思想、创作等方面都打上了较深的烙印。  相似文献   

18.
当代杰出的艺术大师巴金在谈到他的创作道路和创作经验时,总是一再强调:“我不是文学家”。是在一九三二年九月写的《我的自剖》中,巴金就说过:“我不是一个艺术家,同时也不想做一个艺术家”。在同年十月写的《<电椅>代序》中,他又说:“我不是一个文学家,也不想把小说当作名山盛业。”一直到一九八○年四月在日本东京朝日讲堂讲演会上的讲话《文学生活五十年》中,他仍然说:“我不是文学家”。这决不是巴金的自谦和他对艺术的否定,而是反映了他的卓越的艺术追求。这种艺术追求既回响着“五四”开辟的我国新文学运动的主旋律,又  相似文献   

19.
论巴金创作中的中西文化冲突与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新文化的诞生,主要得力于西方异质文化的大量引进,这种外来文化给现代中国人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扬弃过程中带来了在文化价值抉择中的历史性困惑。巴金在新文化运动开展的年代,充分吸取了外来异质文化的营养,从少年时代英雄崇拜的偶像,到成长、成熟过程中的社会信仰以及道德伦理观念,都具有浓重的近代世界文化的特征。一信仰的执著追求与人格完善之间的矛盾1.社会功利性与传统自我封闭心态巴金大量接触外国文学作品是在新文化运动开展以后,“面对着一个崭新的世界”,“也就敞开胸膛尽量吸收”,“只要是新的、进步的东西”(即具有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内容的)他都爱①。巴金具有强烈的革命参与意识,这直接来源于俄国民粹主义、法国大革命和现代无政府主义运动的影响。波兰无政府主义者廖抗夫的《夜未央》,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可以说是巴金社会实践意识的启蒙书。随着他的成长,连他也始料不及的却是“愿意为革命牺牲一切,而终于没有参加实际的革命活动”②。而且这种社会革命活动的参与意识与具体行动的分离,竟成为困扰巴金,使得他长久陷于激烈的内心冲突的焦点。渴望放弃文学生涯,投身于革命的实际行动,却又不无困惑的在自己心向往之的革命活动面前徘徊、彷...  相似文献   

20.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这是巴金用泪水写在托尔斯泰的《复活》这部小说扉页上的一句话。但,巴金,一个不肯向悲剧低头的人,却以一部“激流三部曲”来证明生活激流的动荡不息。既然动荡,就没有停止的那一时;既然不息,就没有结局的那一刻。搏斗,是激流的主使者。当巴金还是一个正处于青春热血之中的年轻人时,他曾在“激流三部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